藝術中國

中國網

西方木刻版畫六百年,不止有丟勒的《犀牛》

西方木刻版畫六百年,不止有丟勒的《犀牛》

時間: 2022-08-22 15:53:43 | 來源: 藝術中國

提到西方藝術史中的木刻版畫,德國文藝復興巨匠丟勒的《犀牛》可以説是最為知名的作品之一。

丟勒,“犀牛”;此版本為 Willem Janssen 復刻,約1620年;館藏于德國國家博物館之柏林版畫素描博物館

但在登臺亮相西方藝術史的六個世紀中,除了《犀牛》,還有諸多木刻版畫作品不容錯過。作為世界四大版畫藝術博物館之一,德國柏林版畫素描博物館在2022年特別推出年度大展“木刻:從1400年到現在”,通過百餘幅館藏作品呈現木刻版畫藝術的發展。從古典大師丟勒、克拉納赫,到蒙克、凱綏·柯勒惠支、橋社“三巨頭”等現當代藝術家,大量木刻版畫傑作首次集中展出。

“木刻:從1400年到現在”(Woodcut:From 1400 to the present)特展現場及海報*,德國柏林版畫素描博物館(Kupferstichkabinett),展覽時間:2022年6月3日-2022年9月11日

15世紀至18世紀:古風時代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出現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無論是文字印刷還是圖像印刷,都對傳播文化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而其中的圖像印刷便是“最初的木刻版畫”。但直到15世紀,歐洲地區才等到約翰內斯•谷登堡的出現——作為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歐洲人,他的發明可以説是顛覆了過往、塑造了今日。同期,與印刷廠同樣大量興建的還有造紙廠,印刷術的出現以及足量紙張的供應,為木刻版畫登上西方藝術舞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木刻:從1400年到現在”特展現場及海報*

大約從1400年開始,木刻技術使大量複製單一主題成為可能。與西方繪畫一樣,在木刻版畫出現的最初階段,其內容是主要圍繞宗教題材展開的。本次展覽中最古老的作品便是其中代表,它來自德國巴伐利亞或薩爾茨堡地區,大約創作于1420年左右。

“聖克裏斯托弗”*(HI.Christophorus),德國巴伐利亞或薩爾茨堡地區,約1420年 

彩色木刻在15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其魅力在隨後吸引到宗教改革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德國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等藝術大師投身其中。

左圖:“施洗約翰”(Johannes der Taufer),德國巴登-符騰堡地區,約1440-1455;右圖:“懷抱聖子的榮光聖母和天使”*,約1460年


“維納斯與丘比特”*,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Altere,1472-1553),1508/09

宗教以外的世俗主題也于15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在木刻版畫中。在展覽現場,這只貓的人氣並不比丟勒的犀牛低,雖然當年的印刷版本沒能保存下來,但“原裝”的15世紀木刻板卻留存至今,現場展出的“貓”版畫就是用原裝板在現代翻印出的。

“貓”,德國地區,15世紀

來自德國南部的“卡斯帕大師”(Master Caspar)則描繪出了“愛情折磨十八式”,女神維納斯站在“我的心正在受傷”的卷軸旁,不知是否能為受困于情的人們獻上解憂錦囊。

“維納斯女神與情人”,卡斯帕大師(Meister Casper),德國南部,約1485

木刻版畫的應用也日益豐富及實用起來,作為書籍插圖是最為常規的操作。德國歷史學家哈特曼·謝德爾是最早使用印刷機的製圖師之一,他所著的《紐倫堡編年史》出版于1493年,是一部插圖豐富的世界歷史著作。這本書以聖經為基礎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是早期印刷書籍中編制最完善的書籍之一,同時也是最早出色地將圖文混排的書籍。

《紐倫堡編年史》*,哈特曼·謝德爾(Hartmann Schedel,1440-1514),1493年出版

除了用於書籍插圖,木刻版畫更多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被製成幸運護身符,或是貼在木盒等家居用品的外側;如果足夠有錢,你甚至可以來一套售價昂貴的“木刻版畫德式撲克牌”。


木刻版畫德式撲克牌*,德國紐倫堡地區,約1550年

左下*:塔羅牌,的裏雅斯特(義大利),1803;右上*:16世紀德國南部木箱,箱子外側彩色木雕繪有新舊約場景及愛情、家庭主題,推測該木箱為婚禮而備。

因為可以廉價地大量生産且運輸方便,木刻版畫成了昂貴的繪畫或挂毯的優選替代品,超大尺寸的木刻版畫可以像墻紙一樣直接貼在墻上,非常適合用於室內裝飾。16世紀的瑞士裔德國木刻藝術家約斯特·安曼復刻了提香的名作“威尼斯總督遊行”,這幅由14塊木刻板組合而成的巨型版畫不禁讓人聯想起《清明上河圖》。

“威尼斯總督遊行”*,約斯特·安曼(Jost Amman,1539-1591)復刻自提香(Tizian,1488-1576),約1550

“威尼斯總督遊行”木刻版畫細節部分*

多變的應用形式是花腔,版畫大師登場才是重頭戲。“北方達·芬奇”丟勒無疑是C位人物,他是藝術史上最傑出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憑一己之力將版畫的藝術價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參孫殺獅”*,阿爾佈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約1497/98

對歐洲人來説,犀牛在當時是“從沒見過的動物”,丟勒也沒有見過真的犀牛,他創作于1515年的木刻版畫是基於一幅素描印度犀牛、加上自己的想像而來的,雖然與真實犀牛的構造有不少出入,但想像力已足夠驚人。在隨後的三百年間,丟勒的這幅版畫風靡歐洲,成為翻版無數的爆款。有人曾這樣評價,“再沒有動物圖畫能像丟勒的犀牛般對於藝術影響深厚”。

丟勒“犀牛”*,彩色木刻版畫,Willem Jansz.Blaeu(1586-1638)復刻,約為1620年印刷

丟勒一生並未正式收過學生,但同為德國紐倫堡人的漢斯·斯普林克裏被視為丟勒的門徒。他的一身木刻技藝師從丟勒,與丟勒一起“辦公”,參與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派給丟勒的不少“皇家訂件”藝術品的製作。

漢斯·斯普林克裏(Hans Springinklee,1495-1540),左*:“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凱旋”(未完成作品之局部),1516-1518;右*:“聖烏蘇拉”,1519/20

德語規範辭典《杜登辭典》中有一個德語單詞“holzschnittartig”(如木刻般的),它常被用來形容“事物粗糙並且缺乏細節”,但真實的木刻版畫應該與“簡單粗暴”劃等號嗎?事實上,諸多木刻版畫傑作呈現出了精湛的技藝以及絕妙的細節,從展覽現場漢斯·塞巴德·貝哈姆的16世紀木刻板便能一目了然。貝哈姆是繼丟勒之後的德國著名版畫藝術家,一生創作了約1500幅木刻版畫。

“聖克裏斯托弗”*,漢斯•塞巴德•貝哈姆(Hans SebaldBeham,1500-1550),木刻版畫及木刻板,約1528

“浪子回頭的比喻”*,漢斯•塞巴德•貝哈姆,木刻版畫及木刻板,1535

在彼得·保羅·魯本斯的職業生涯中,他擅于通過與專業版畫師合作來宣傳自己的作品。魯本斯與佛蘭德雕刻藝術家克裏斯托菲爾·傑格爾合作創作了24幅木刻作品,傑格爾完美呈現了魯本斯筆下人物的動態及張力。

“赫拉克勒斯”,左圖*:克裏斯托菲爾·傑格爾(ChristoffelJegher,1596-1653)根據魯本斯作品製作的木刻版畫,約1633;右圖: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油畫,1632/33,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館藏(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到了17至18世紀,彩色版畫技藝的發展已能做到使之看上去更像水彩畫或水粉畫,而非木刻版畫。

“漁夫、騎兵與義大利景觀”,英國18世紀木刻版畫藝術家約翰·傑克遜(John Baptist Jackson,1701-1760)翻版自義大利巴洛克畫家馬可·裏奇(Marco Ricci,1676-1730),1744

“古早”時代的很多木刻版畫都屬於“複製版畫”,再現+複製名作是它的主要功能。由藝術家充分發揮藝術創造性的“創作版畫”,要等到19世紀才成為真·主流。

“神向以撒顯現”*,Antonio Maria Zanetti, der Ältere(1680-1757)翻版自拉斐爾(1483-1520)壁畫,1740/41

19世紀末:時間跨世紀,木刻新世紀

19世紀初期,木刻版畫在德國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浪潮中仍舊不是大放異彩的角色,但它始終在日曆與雜誌中,在詩集和童話故事的插圖裏,經久不衰。比如德國浪漫主義畫家路德維希·裏希特的童話插圖,一直到20世紀仍在出版。

“白雪公主”*,KasparErhardtOertel(1840-1885)翻版自路德維希·裏希特(Ludwig Richter,1803-1881),1860

1867年,日本藝術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吸引到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浮世繪影響到了卡米耶·畢沙羅、馬奈、高更和梵谷等一大批歐洲藝術家。東方風情、源自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Jugendstil)……木刻藝術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強勢復興,大踏步邁向新世紀。

呂西安·畢沙羅(Lucien Pissarro,1863-1944,法國風景畫家、版畫家,印象派大師卡米耶·畢沙羅之子),為法國象徵派詩人朱爾·拉佛格(Jules Laforgue,1860-1887)詩集繪製的插圖*,1898

“懶惰”*,費利克斯·瓦洛東(Félix Vallotton,1865-1925,瑞士/法國籍納比派畫家、版畫家,現代木刻藝術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1896

“吻”*,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1868-1940,德國現代設計之父),1898

“吻”,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畫家),1902

“布列塔尼婚禮”,卡爾·莫澤(Carl Moser,1873-1939,奧地利/義大利畫家),1906

“鏡子”*,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1907

20世紀之交,橋社(Die Brücke)創始人基爾希納、卡爾·施密特–羅特盧夫、埃裏希·黑克爾等表現主義藝術家開始重新審視古典時期的木刻版畫,從原始而質樸的風格中探索木刻版畫新的可能性。

恩斯特·路德維希·凱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德國表現主義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左圖*:“三形式”,1917;右圖*:“波茲坦廣場的女人”,1914

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德國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左圖:“鏡子前的女孩”,1914;右圖*:“偉大的先知”,1919

 

“男士自畫像”,埃裏希·黑克爾(Erich Heckel,1883-1970,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橋社的創始人之一),1919

凱綏·柯勒惠支 (Käthe Kollwitz,1867-1945,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父母”(為紀念死於一戰戰場的兒子所作),上:木刻版畫,1922;中:粉筆石版畫,1920;下:雕塑,1932

“小世界”(七號)*,康定斯基(1866-1944),1922

木刻版畫的“當代打開法”

約瑟夫·博伊斯、海倫·弗蘭肯特爾、弗朗茨·蓋爾馳……進入20世紀下半葉,當代藝術家繼續拓展著木刻版畫更多的可能性。與之前的時代相比,當代藝術中的木刻版畫有向著更大尺寸發展的強烈趨勢,在“新想法”與“老技藝”間再次煥發活力。

“鹿”*(21/50),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德國藝術家),1973/74(印刷)

“桑樹精華”*(Essence Mulberry,9/10),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抽象主義藝術家之一),1977

 

“無題”*(自畫像,79/200),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Francesco Clemente,*1952,當代超前衛藝術最具代表藝術家之一,義大利新表現主義核心人物),1984

 

“德累斯頓女人”*(27/30),喬治·巴塞利茲(GerorgBaselitz,*1938,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之一),1990

“草叢 I”*(Graser I,13/27),弗朗茨·蓋爾馳(Franz Gertsch,*1930,瑞士超寫實主義畫家,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1999/2000

 

“從屬系列:波茲坦大街 A”*(1/3),馬蒂亞斯·曼森(Matthias Mansen,*1958,德國版畫家),2012;作品中的木刻板取自波茲坦大街公寓中的地板

“木床”(Woodbeds),埃斯特·弗萊克納(Ester Fleckner,*1983,丹麥視覺藝術家),2020

(作者:李宛潸,本文配圖除特別標注外,均為展覽現場用圖,*星標為作者翻拍)



西方木刻版畫六百年,不止有丟勒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