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第一屆中國深海創新設計展暨徵集評選”結果公佈!

“第一屆中國深海創新設計展暨徵集評選”結果公佈!

時間: 2022-06-13 16:50:08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海報設計:typo-d

2022年6月8日,我們迎來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地球海洋遼闊而深邃,存在大量未知領域。隨著人類對海洋的探索、研究和了解逐漸深入,我們也在尋找“共生”的界限和方法。

自2021年12月16日啟動徵集的“第一屆中國深海創新設計展暨徵集評選”也到了評選最終結果揭曉的日子。徵集的四個方向“海洋公益設計”、“水下裝備創新”、“深海科普文創”、“深海文化傳播”,是我們希望以文化的方式認知和傳播海洋,以公益的方式保護海洋的出發點。

在過去的5個多月中,各位工作人員與創作者們克服了疫情期間重重困難,總計收到有效投稿277份/次。由專業評審委員會中24位初審評委從投稿中選出54份入圍作品,11位終審評委最終為4個方向各選出1件最佳作品與2件優秀作品,並共同推選出一件特別貢獻作品。

究竟哪些作品在專業性、創新性和藝術性上都獲得了評委會的認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01 

海洋公益設計方向

最佳作品

作品名:“發光吧寶貝”深海生物發光戲劇創作營

創作者:安顏

作品介紹:

“發光吧寶貝”深海生物發光戲劇創作營讓5至9歲的孩⼦們通過道具 /服裝製作、熱身遊戲、劇本構建認識深海發光⽣物、了解發光作⽤和培養海洋⽣態保護的意識。讓孩⼦們在玩樂過程中將⾃⼰與⼀起⽣活在這顆藍⾊星球上的⽣物通過想像連接,⼀起在“深海⾥發光遨遊”,讓他們理解這群特別的⽣物、獲得與團隊⼀起創作作品的充實感以及海洋保護的意識。

評審評語 

用戲劇形式錶現科學內容。

——蓋廣生

原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兼職教授

讓小朋友參與到發光海洋生物接觸中,這個很有意思。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方案形式新穎,具有極大的社會參與度,寓教于樂。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優秀作品

作品名:COilect

創作者:林祐葳、阮石涵、陳紀禮

院校:台灣大同大學工業設計係

作品介紹:

如何能更便捷地處理石油洩露問題?COilect以深海中的魔鬼魚(manta ray)的形象為靈感,設計了一款漁港油污處理無人機,流線型的扁平機身能夠穩定、高效推進,節約處理油污的時間、人力成本,維護港口生態。

評審評語 

很有科幻感的一個港口油類污染清除器。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方案立足於借助聲波解決海洋垃圾收集問題,設計構思富有新意,考慮到了一定的技術可能性。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有現實意義,且造型優美。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優秀作品

作品名:微粒海洋——海洋微塑膠污染科普體驗館

創作者:陳倩、胡瑞豐

院校: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

作品介紹:

當前,數以萬億噸的塑膠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正在威脅著地球上的生靈。為此我們將在海洋塑膠污染這一宏大主題下構建的情感體驗空間。以海洋中的微塑膠作為敘事切入點,採用微觀視角闡述宏觀問題,從塑膠微粒的“形成”、“入侵”及“破壞力”的不同層面構建展覽框架。展覽與空間敘事相結合,建築空間的設計具有開放空間的交流及空間折疊的回望,使行進線索體現空間設計概念,呈現一個“海洋引力場”的交織狀態。見微知著,帶領觀眾從另一層面了解海洋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引發對海洋生態認知的新的思考。

評審評語 

很全面,深入,身臨其境,震撼。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海洋的塑膠污染是當今時代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本設計以海洋的塑膠作為切入點,從塑膠的形成、入侵和破壞力等角度構建展覽框架,形式新穎,能夠讓觀眾了解海洋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這對推動保護海洋事業有重大作用。

——李景光

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思慮週全,有教育意義。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海洋公益設計方向入圍作品

作品名:呼吸—沉浸式視覺藝術公益計劃

創作者:邸雪嬌

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作品名:Trash taker 

創作者:阮石涵林祐葳陳紀禮

院校:台灣大同大學工業設計係

作品名:我恨這種!

創作者:剛美婷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

作品名:海灘垃圾收集車

創作者:董彤昕、廖紋熠、魏子騰、肖瑤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

作品名:BLUE UP蔚藍力量

創作者:億角鯨團隊(姜波)

作品名:禁化

創作者:鄭博勻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

作品名:隱形的“溫柔殺手”——海洋微塑膠資訊圖表

創作者:曹藝圻、陳華燦

院校:汕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係

作品名:回甘社區—“lulu”藝術IP基於海洋公益平臺再生

創作者:回甘團隊(張可然)

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作品名:海洋公益設計海報《Life Ocean Future》

創作者:熊耀輝

作品名:海洋公益海報《最後一片凈土》

創作者:符垂鑫

院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02 

水下裝備創新方向

最佳作品

作品名:小型海洋多能源採集站概念設計

創作者:趙澤宇、肖瑤、魏子騰、王瑤、劉子琦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工業設計係

作品介紹:

通過對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採集的技術調研以及對國內外耦合發電平臺的研究,該團隊形成了由Darrieus模型、單晶矽太陽能板、球體波浪能採集裝置及Savonius模型組成的小型海洋多能源採集站概念設計,探索海上多能源採集方式。

評審評語 

將風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合為一體的海洋採能站,有創新性和未來感。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設計選擇了一個有意思的課題,並對現有技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在最終形態上仍有提高空間。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富於想像力,對海洋資源的理解較為全面。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優秀作品

作品名:魚群計劃 NO.REMORA

創作者:張錦源

院校:深圳大學産品設計專業

作品介紹:

海底儲存著曾經的地貌和生命演化的證據,海底求索無止境。作品以倣生理念和“蜂群”無人機為靈感來源,設計出了以魚群號、魚群、漁網組成的小型水下樣本採集系統,魚群號攜帶魚群單體並進行探測、充電,魚群進行樣本採集,漁網作為線上系統監測魚群及魚群號工作狀態。

評審評語 

倣生機器魚群的深海探測器,一個前景廣闊的領域。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設計的出發點較為有趣,對於作業流程有較為詳細的考慮,在技術性方面可加強。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對群體智慧的運用思路清奇,有潛力。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優秀作品

作品名:海洋航行器概念設計

創作者:李俊辰、董彤昕、肖瑤、廖紋熠、高馨薇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

作品介紹:

針對南海島礁物資運輸困境,該團隊以高航速、高適航性、良好經濟性、具有合理艙室佈置、具備一定程度基本自衛火力為目標,設計了蓄電池與太陽能共同供電、水翼船+地效飛行器+氣墊船三佈局的新概念海洋航行器。

評審評語 

作品很好地融合科技、科幻、藝術、工業、哲學等元素,較好地展現出創新性思維。在未來的島際、岸島、岸岸高速交通領域,作品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向長生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合作發展處處長,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副主任

新型的島礁補給裝置,兼有其他功能,有創新意義和實用性。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考慮了目前南海島礁間物資運輸存在的困難,提出了新的海洋航行器概念設計,為解決南海島礁間運輸問題提出了新的構想,該設計具有高航速、高適航性、經濟和具備基本自衛能力等特點,值得研究重視。

——李景光

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設計形態綜合了多方面考慮,並且製作了相應的實物模型,技術性方面相對較弱。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水下裝備創新方向入圍作品

作品名:極地觀光載人深潛器概念設計

創作者:西工大工業設計老幺隊(茍志明、肖瑤、廖紋熠)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係

作品名:深海移動電源充電站創新設計

創作者:趙心雨、張家泰、王攸

院校:深圳大學藝術學部

作品名:有“疫”無恙——近海海域病毒探測器概念設計

創作者:張曉軒及團隊

院校:青島大學、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作品名:雙人觀光潛水器工業設計

創作者:何偉偉、魏子騰、董彤昕、劉佳璇、王瑤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

作品名: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艙內交互界面設計

創作者:李志、魏子騰、肖瑤、高馨薇、劉佳璇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

作品名:消費級無人潛水器概念設計

創作者:宋哲遠、魏子騰、廖紋熠、王瑤、劉子琦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工業設計係

作品名:智慧水下航行器概念設計

創作者:陳賀、廖紋熠、董彤昕、高馨薇、劉佳璇

院校:西北工業大學

#03 

深海科普文創方向

最佳作品

作品名:See Life深海動物造型科普橡皮

創作者:鄭宇成、劉心然

院校: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作品介紹:

將深海生物造型與孩子身邊的文具橡皮相結合,將海洋動物以化石形式置於橡皮中,橡皮用完後深海生物骨骼顯現,消逝、死亡的概念以橡皮為載體,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同時,從深海動物們的海洋深度分佈、種類、大小和形態、骨骼和生理結構等方向,嚴謹而科學的為孩子們建造一個桌上迷你深海世界。

評審評語 

很有創意,也很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從最近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文具用品入手,嚴謹而科學為孩子們建造一個桌上的深海迷你世界,對於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起保護海洋的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李景光

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生動有趣,尤其是不同深度的海水和色彩,科普和趣味性結合得較好。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優秀作品

作品名:海陸深

創作者:盧麗平、鐘綺婷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介紹:

把陸地上十座最高峰和海面以下十大深海溝進行高度與深度的對比。同時,集結其海拔高度和海底深度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進行了生物多樣性的展示。

評審評語 

很有創意,有很震撼的視覺,動物的對比,看到了進化的軌跡,但要再強一些就更好。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方案專業性較強,表現形式相對較為傳統。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優秀作品

作品名:死亡檔案

創作者:黃子玥

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

作品介紹:

近年來海洋⽣態污染問題愈發嚴重,海洋垃圾中85%是塑膠,所有海洋生物都面臨著中毒、行為障礙、饑餓和窒息的嚴重⻛險。該組廣告設計將真實的X光⽚與不同種類的海洋⽣物相結合,通過X光片可以看到海洋⽣物體內充滿了由⼈類製造的塑膠垃圾,在通過數據對於海洋污染現狀進行科普的同時,引起⼈們對於海洋塑膠污染問題的重視,呼籲⼈們共同保護海洋⽣態環境,共建美麗家園。

評審評語 

方案構思新穎,設計感強,且具有極強的社會教育意義。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觸目驚心感,但一下子看上去,有些迷茫。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深海科普文創方向入圍作品

作品名:Oystra

創作者:林心怡

院校: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名:你好,海洋/HELLO SEA

創作者:馮林林、李冠煒、李姝源

院校:深圳大學藝術學部

作品名:深海礦藏

創作者:潘家純、周虹谷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名:深海探險隊-奮奮&鬥鬥

創作者:侯艷慕悠、羅劍

作品名:海洋的余溫

創作者:黃凝兒

院校: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産品設計專業

作品名:深海探險隊

創作者:馮林林、李冠煒、李姝源

院校:深圳大學

作品名:千年海底撈

創作者:葉佳懿、殷雲婷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名:浪淘冰

創作者:林冰瑩、張慧瑩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04

深海文化傳播方向

最佳作品

作品名:Space O-深藍

創作者:朱佩鴻藝術工作室(朱佩鴻、趙一霖Lilyo)

作品介紹:

“深藍”是深海的顏色,意味著深遠、寂靜、孤獨,代表了人類對於神秘的隱喻和航向未知的勇氣。《Space O-深藍》由 3組作品組成,奇形怪狀的抽象形體懸挂漂浮于一個蔚藍的空間之中,由氣體薄膜製成,通過程式化控制風機來營造近似于生命體呼吸游動的景象。機輪轉動的聲音、延綿不盡的風聲在空間中迴響,營造出深海的既視感和聽覺感受,賦予作品人類製造介入深海的隱喻。作品如同海洋生物一般擁有奇特而璀璨的外表,在最黑暗的時空中點亮自己,“指引”著我們,致敬深海,感嘆海洋的磅薄之力。

評審評語 

以巨型氣膜裝置,藝術地模擬和傳達人類進入深海的感覺,以及海洋本身的氣質。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方案採取了裝置化的表現形式,在創新性和藝術性方面完成度較高。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優秀作品

作品名:魚!魚?機器魚歟?

創作者:胡靖彤、何曉怡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介紹:

探究鈍口擬獅⼦⻥與水下軟體機器人的聯繫、應⽤前景和未來水下軟體機器人對鈍口擬獅子魚的生態影響,科普鈍⼝擬獅⼦⻥和水下軟體機器⼈的相關知識,並借此延伸機器⼈的應用前景,探討機器人和深海⽣物⽣態環境的影響。結合鈍⼝擬獅⼦⻥和⽔下軟體機器⼈的“機器魚”可以進行海洋工程建設、海洋資源開發、科學研究勘測、水下船體檢修等。

評審評語 

探索水下機器人與環境的關係,有很強的未來感和創新性。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方案切入點有趣,研究較為系統,表現形式的創新性相對較弱。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優秀作品

作品名:深海未來烏托邦

創作者:方沃妮、姜穎

院校:汕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作品介紹:

作品基於現有的世界設計師設計的5個海洋建築結構,選取部分內容和數據支撐想像,以深海住所為中心,拓展出人類生活所需的另外3個板塊:深海能源、深海交通、深海經濟,設計出一個自迴圈的海底城市,一個與海共生的“烏托邦”。

評審評語 

海底城的設計。

——韓松/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

作者暢想了一個未來世界,以深海住所為中心,拓展了人類生活所需的三個板塊:深海能源、涉海交通和深海經濟,為發展深海提出了一些設想,對於開發深海有參考價值。

——李景光/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方案概念較有新意,設計深度還可加強。

——李翔寧/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入圍作品

深海文化傳播方向

作品名:從湖至海:歷代海洋詩詞畫報

創作者:黃杉笛團隊

作品名:《我的萬米生涯》紀錄片動畫片頭設計

創作者:王思雅

院校: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品名:蜉蝣

創作者:劉煜

院校:中國傳媒大學、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作品名:蛟龍號在深海科學考察中的應用研究

創作者:鄭翠雯、梁嘉棋

院校:汕頭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作品名:滄海騰龍計劃

創作者:方州

作品名:深海保護海報《塑質》

創作者:符垂鑫

院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作品名:時空旅行者之二

創作者:林苒

#05

特別貢獻獎

深海文化傳播方向

作品名:深海珊瑚琴

創作者:劉兆蕤

院校: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方向

作品介紹:

海洋深處的聲音是什麼樣的?人類能否與深海生物通過聲音進行交互?“珊瑚琴”以珊瑚群作為儲存海洋生物聲音的介質,多種感測器捕捉人的動作,深海著陸器採集深海生物聲音數據,人與珊瑚琴互動時就會觸發各種海洋生物的聲音。深海探測技術和新型數字樂器設計相結合,通過聲音展現海洋危機,喚醒海洋生態環保意識,傳播萬物有靈、和諧自然的理念。

評審評語 

獨特的角度感覺海洋,聆聽海洋居民的聲音。作品可以用於博物館及許多場所。

——蓋廣生

原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兼職教授

珊瑚琴試圖通過聲音的角度來實現人與深海動物之間的交互,將珊瑚群作為存儲生物聲音的介質,人與深海生物的交互可喚起人類對這些生物聲音的記憶。本作品很好地將科技與人文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讓人們既了解了科技的力量,又使我們能夠享受到音樂之美。

——李景光

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祝賀所有獲得榮譽的創作者和創作團體,也感謝所有給予本次徵集評選活動鼓勵、幫助與信心的朋友們!

後繼第一屆中國深海創新設計展展出與榮譽證書、獎盃及扶持資金頒發等一系列活動安排,將由組委會與相關機構商榷後另行通知,組委會也將與所有活動參與者保持溝通,持續推進更多合作與推廣。

專業評審委員會

本活動設專業評審委員會,其中初審評委由學術機構代表、合作媒體代表、合作機構代表組成,終審評委由特邀深海專業科技評委與人文藝術專業評委組成。

深海科技終審評委(A-Z)

蓋廣生

原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兼職教授

姜曉虹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文獻資訊中心主任、研究館員

李景光

原國家海洋局國際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向長生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合作發展處處長,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副主任

葉聰

中船集團第七〇二所副所長,“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人文藝術終審評委(A-Z)

陳冬亮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長

韓松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

李翔寧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馬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蘇丹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副館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評委會成員暨初審評委(A-Z)

曹鳴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

陳抱陽

實驗藝術學院教師、院長助理、新媒體影像藝術家與策展人

陳登凱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導、工業設計係系主任,陜西省工業設計工程實驗室主任、工業設計與人機工效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陳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主任、國家形象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

韓湛寧

深圳亞洲銅設計師、策展人

黃軍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子晉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係副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藝術與人工智慧專委會秘書長

李偉

Interni設計時代執行總編

李瑩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梁佳

工業設計俱樂部創始人

盧繼武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博士、教授、博導

羅菁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助理教授

秦曉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 Office Another主持建築師UDG-StudioWestwood策劃總監

唐藝

南京理工大學院長助理、教授、博導

王昉

網易藝術主編

謝磊

布魯可積木産品副總裁

謝媛

在藝App內容總監

邢青濤

海南聚能科技創新研究院總經理

許柏成

藝術中國主編

楊紫惺

UnidesignLab合夥人

葉超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負責人、副教授

張明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張兆弓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遊戲設計系主任

周志軼

《NYT for Kids China栩栩多多》編輯總監

徵集評選活動組織架構

指導機構: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

主辦: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

承辦:

深海獅子魚®

協辦: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文化創意服務中心

合作機構:

中國大洋協會

南海科技傳播中心

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海南聚能科技創新研究院

一善書店

深圳亞洲銅

布魯可積木

合作媒體:

CGTN(央視國際)、果殼、

愛范兒、Global Design、

工業設計俱樂部、Interni設計時代、

NYT for Kids China栩栩多多、UnidesignLab、

網易藝術、藝術中國、在藝App

學術支援(A-Z)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係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係

“第一屆中國深海創新設計展暨徵集評選”結果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