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可以用“留學”來貫穿,從早期的留日到中期的留學歐美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留學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説,沒有留學以及經由留學生們引介回來的各種思潮、體系、風格、觀念等等,就無法書寫我們自己的近現代美術史,“美術留學研究”是中國美術現代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範疇,不可或缺。
重點關注留學日本、並兼顧其他亞洲留學國的史料與研究的“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研討會”于2022年6月4-5日線上上舉行,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國內外30位專家學者應邀發言。
專家學者線上合影
作為會議的負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杭春曉在開幕致辭上表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是美術研究所的發展重點之一,本次會議是2019年“美術留學研究項目”的延續,並向在疫情防控之下仍對會議給予支援的學者們表示感謝。會議召集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介紹了項目背景和設想,希望能以系列研討會與出版論文集的方式定期把研究深入推進,最後她在致辭中對曾在中日美術交流作出相當成績的美術研究所已故研究員劉曉路先生致以懷念之意。
部分學者發言內容封面選刊
陳星對李叔同留日的研究、呂曉對齊白石與四回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的關係的梳理,以及李超對1920年代“海上十同學”的文獻研究,勾勒出20世紀早期中日美術關係之輪廓;陳捷、戰曉梅、王梓分別展開了王寅赴日、廉泉東遊以及陳師曾東京留學的個案研究,同時為聽眾帶來了不少珍貴的史料;四位來自日本的學者松村茂樹、菅野智明、吳孟晉和下田章平,分別就長尾雨山與吳昌碩、陳彬龢、中國留學生與東京“巴裏新興繪畫展”、日本近代書畫碑帖收藏與中日藝術交流等問題做了深入探討;此外,黃大德以新史料重新探討了高劍父的留學動機,胡迪軍考察了陳之佛的留日情況,李華強研究了大正時期美術教育機制對留日學生的影響,盧永琇梳理了天津美術館留日學生的情況。
部分學者發言內容封面選刊
陳鶯回顧了近代京都的工藝美術教育,紅帆梳理了雲南留日學生的教育建設和來滇日本人的交遊作用,彭飛考察了李樺1924年的隨團赴日情況;萬新華、黃戈、張鵬、楊肖分別從譯介日本著述、留日經歷對畫學思想影響、人物畫與日本近代美術關聯、《山鬼》研究等四個角度展開對傅抱石的研究;蔡珩的張荔英研究、胡斌的印度支那美術學校與中越美術交流、王艾的潮汕籍藝術家與東南亞,打開了美術留學的多重視角;孫列帶來了日本館藏近代以來中國留日美術家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的成果分享,而姚少麗與蔡濤分別以鮑少遊和李駱公兩個個案回應了會議主題;華天雪以“借路扶桑”為題探討了留日畫家的中國畫改良,曹慶暉細緻分析了北平藝專留日中國教員和日本教員的情況,張海法探討了“興亞美術展覽”與戰時中日藝術交流問題。
學術研討會海報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吸引了近八萬人次線上聽會,發言與評議引起聽眾們對主題的興趣與熱烈反應。最後,由華天雪致辭閉幕,研討會圓滿結束。研討會同名論文集正在籌備出版中,會議在嗶哩嗶哩視頻平臺“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賬號上全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