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致敬時代奮進者:蘇新平大型雕塑《行走的人》亮相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

致敬時代奮進者:蘇新平大型雕塑《行走的人》亮相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

時間: 2022-04-30 14:28:25 | 來源: 藝術中國

深圳灣夜景

近日,《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發佈202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指數排行榜,深圳與上海和香港一起穩居榜單前3。

在三十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之後,當今中國城市都面臨著向文化經濟轉型的巨大變化。其中,以藝術介入和城市設計為導向的“軟城市”建設思路已經取得了廣泛的共識,也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格局建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對於深圳這個曾經的“金元霸主”、“藝術沙漠”來説,深圳也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與機遇。而這座城市在時代進程中的變化,于整個中國城市的發展進程中無疑尤其重要。

深圳灣

就在今年,深圳科技園旁與香港隔海相望之處,一片嶄新的建設區正在浮出水面。

作為深圳邁向未來的重點片區之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固定資産總投資預計約2100億元,用地面積約1.17km²,規劃總開發建築面積約520萬平方米。城市設計工作開展于2001年,經歷了20年的謀劃,城區定位從單一的居住空間到城市生産、生活、生態複合功能空間的引導,未來城區功能將集總部聚集區、都會文化高地、國際交流中心、城市濱海客廳為一體。

毫無疑問,未來城市的靈魂由文化和藝術來創造。相較于簡單的建築物或是商業體的更疊,城市更新作為一種精神投射下的社會行為,聯結著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和城市發展的整體命脈。

這不是務實或務虛的二元對立,而是我們需要以人類共同生存品質為終極關懷,去解決、甚至優化城市與人、人與社會、個體與公眾之間的關係。

深圳灣

城市未來充滿想像力,一個個樣本將是我們通達未來的觸媒。

近期,由深圳萬科主辦的一場超級樣本(SUPER SAMPLE)藝術展將在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城市展廳舉行,本次展覽獲得了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南山區區委宣傳部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特別支援,目前正在布展中。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及蘇新平等國際知名藝術大師作品將齊聚,共同揭開超總國際藝術序幕。深圳萬科收藏的安尼施·卡普爾大師作品,也將與觀眾見面。

蘇新平 《行走的人》,玻璃鋼,455x130x405cm,2021

展覽由孫冬冬策展,陣容涵蓋了多位英國特納獎獲得者,呈現了多位代表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以及多位具備學術影響力的在職教師的藝術作品。作為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助理策展人,孫冬冬以“樣本”與“超級”作為此次展覽策展的關鍵詞,將有限的展覽空間轉化為一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空間實踐,通過一場國際高級別的藝術對話,探索、試驗與展望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未來的文化藝術生態,以及對於深圳城市文化創新以及城市品質提升所具有的可能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本次展覽的中國藝術家,以今年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藝術家為主體,這更是相當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隊在國內的一場展示。

蘇新平 《行走的人》,玻璃鋼,455x130x405cm,2021

在某種意義上,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任何一名藝術家的創作都無法擺脫時代的印記,藝術家的思考也是來源於其有意無意中接收到的社會的塑造。不同的是,一些藝術家選擇放鬆身形,任自己被裹挾在時代的潮流中隨眾而行以獲得安全感與前進的方向,有的藝術家則是或如堅硬的河石,不改初心;有的則是如加滿了油的快艇,禦水前行爭做時代的弄潮兒,甚至渴求比潮流更快地前行或逆流而上。

在展覽入門處,一個大型雕塑溫和卻堅定地矗立著,他的創作者——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藝術家蘇新平便是這樣的警醒者或逆潮人。他質樸真誠的性格、“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對自我的探索……貫穿于其作品和自身始終。這位藝術家從沒有停止過對形而上的精神表達的追求和思考,同時,又腳踏實地的踐行著自己的藝術理想,並不斷探討著慾望、精神或思想危機等社會現實問題。

蘇新平 《行走的人》,玻璃鋼,455x130x405cm,2021

早年在草原的生活體驗以及軍隊服役的經歷,使得蘇新平對大地、天空與心靈的孤獨狀態體驗深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新平創作了一大批反映這類主題的版畫作品,顯示了其藝術精神的力度和生命意志的強度;後來,由於敏感地認識到中國社會轉型的陣痛,蘇新平開始運用油畫、素描等直接繪畫的手段探討慾望、精神、思想危機等社會現實問題;而隨著對自身工作方式理解的逐漸加深,蘇新平將自我的反思及傳統文化的追問也納入實踐範疇,由此引發對藝術與日常的互文關係、時間與思維的有效同步等理念問題的思考。

本次參展作品《行走的人》是蘇新平近年來最新創作的系列之一,這也是他幾十年來首次嘗試用雕塑的語言表達既定的主題。作品沿襲了藝術家90年代以來社會關照的現實角度,這個奔走的形象則出自2010年的大型油畫《奔波的人》:藝術家以自身為原型,火紅的背景中,一個人邁開大步從畫面左邊走向右邊,雙腳都伸到了畫面的邊緣。他從哪來?到哪去?為何奔波?......藝術家用儀式化的形式語言在現實邏輯裏抽象出這個關於“行走”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凝結出某種具有穩定意義的視覺符號。在平面向空間的轉換過程中,這件作品更是如棱鏡一般折射出不同層次的意向。《行走的人》不但具有了更為真實的尺度關係、形體感受,也被材料、質感、表現手法賦予了新的視覺想像(俞可)。

蘇新平 《行走的人》,玻璃鋼,455x130x405cm,2021

突出的單體形象與抽空了的物質空間,以寫實的表像進行超寫實的想像,是蘇新平藝術創作的典型樣式之一。在另一方面,這件作品亦與“人”有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人物”題材便一直是蘇新平創作的主題之一。而在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之後,蘇新平如今更加關注的則是“生命的價值”。

雖然雕塑靜止,但作品鮮明的輪廓、強有力的步伐和堅毅的神情,卻時刻讓人感覺到他仿佛下一秒就要目不斜視、大步流星地走向遠方。這無疑是深圳精神以及無數深圳人抽象化後的具身化,呈現了中國社會高速發展背後每一個奮進者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是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體現,是現當代中國極速發展態勢的寓意圖像,同時亦是特區精神的藝術映射。

波德萊爾曾就現代性發表評論時説道:“現代性是半個藝術,藝術的另一半則是那些永恒的,不可改變的東西”。他認為,構成美的一種要素是永恒的,我們對它總是格外難以評定;而構成美的另一種要素則是相對的,它是環境的産物。我們可以把後一種要素(分別地或綜合地)説成是美所處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時尚,以及這個時代的道德及趣味。而現代性乃是一種建立在情勢上的東西,它十分短暫,轉瞬即逝,帶有偶然性。正是這種“永恒和不變的”,才讓現代藝術達到古代藝術的尊嚴——“為了使任何現代性值得成為古代,就應該將人類生活不經意放入其中的神秘的美發掘出來。”

蘇新平 《行走的人》,玻璃鋼,455x130x405cm,2021

對於《行走的人》來説,一個“大寫的人”,無疑是在藝術悠久歷史的滋潤之下,為時代下不斷前行與奮鬥的個體塑造時代的豐碑。

“我在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和宇宙的關係不會變,但是世界在變化,面對變化的世界就會産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我希望捕捉到這種心理變化和觀念變化,當然基礎性的東西是始終不變的”。

——蘇新平

1978年以來,隨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敢為天下先”等理念的不斷涌現,深圳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創業奇跡,種下了現代企業家精神的種子。而如今,文化和藝術,亦將成為深圳再次起航的重要推手。

遙瞰深圳灣

世界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曾説,基於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是不可替代和模倣的,是最持久最核心的競爭力,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積累厚重的城市轉移,如果城市不重視文化的積累,城市未來的經濟發展也會滑坡,不可持續。但文化依然是核心的競爭力,更是城市發展和更新的引擎。

事實上,蘇新平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育者。他從“85美術運動”開始持續至今的不斷突破自我的藝術探索展現了當代藝術的生命力,而這也正是本次展覽想要帶到深圳來的——通過當代藝術最鮮活的生命力,激活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深圳乃至全國的城市活力。

蘇新平

關於藝術家

蘇新平,1960年生於內蒙古集寧市,1977年入部隊服兵役,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科技藝術研究院院長。早年在草原的生活體驗以及軍隊服役的經歷使得蘇新平對大地、天空與心靈的孤獨狀態有了體驗深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新平創作了一大批反映這類主題的版畫作品,顯示了其藝術精神的力度和生命意志的強度。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波特蘭美術館、舊金山博物館、福岡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收藏。

致敬時代奮進者:蘇新平大型雕塑《行走的人》亮相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