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來看古代歐洲版畫裏的“神奇動物”!

來看古代歐洲版畫裏的“神奇動物”!

時間: 2022-04-21 14:22:45 | 來源: 藝術中國

近期,國內與全球同期熱映的電影《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再一次開啟了魔法世界的大門,但人類對於神奇動物的想像遠早于電影的誕生。《山海經》、《海錯圖》中的神獸是國産版的神奇動物世界,而在西方,龍、獨角獸、半人馬、狼人等“神奇動物”也在千百年來的藝術創作中現身過無數次。此刻,正有一批15至18世紀的神奇動物組團亮相德國柏林。

“15-18世紀繪畫藝術中的神奇動物”特展海報(Fantastic Beasts in Graphic Art from the 15th to the 18th Century)©德國柏林畫廊(Gemäldegalerie)

德國柏林畫廊現正推出以神奇動物為主題的特別展覽,集中展出館藏的31幅15至18世紀版畫藝術作品,創作者包括與丟勒齊名的德國文藝復興巨匠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等藝術大師。持續至2022年6月12日的特別展覽,正為人們架起一個通往神奇動物世界妙趣詭譎的藝術通道。

神奇動物在哪?就在古代歐洲的版畫裏

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始終在與神奇動物打交道,它們活在口口相傳的傳説、寓言、歌謠裏,也在古埃及雕塑、古希臘陶器、波斯細密畫等不同地域的藝術品中。人們借助藝術敘事讓神奇動物承載起宗教或象徵的功能,未知的自然現象、邪惡與神聖的辨析在奇異、恐懼及隱喻從中得以表達。到了歐洲15至18世紀,木刻版畫、蝕刻版畫的傳播將神奇動物送到更廣闊的地域。

本次展覽海報中打頭陣的神奇動物是獅鷲獸“格裏芬”,在《神曲》、《愛麗絲夢遊仙境》、《哈利波特》中均出過場。格裏芬是古代神話傳説中強大、尊貴的象徵,因為同時擁有獅身與鷹頭,表示可以稱霸陸地與天空。展覽現場所展出的銅版畫是范·麥肯納姆的翻版作品,他是15至16世紀德國最為活躍的版畫大師之一。原創版本出自馬丁·施貢納,在丟勒之前,施貢納是德國最重要的版畫家。

“格裏芬”(Greif),范·麥肯納姆(Isarahel van Meckenem,1450-1503)翻版于馬丁·施貢納(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銅版畫,1465-1500

與格裏芬一樣出名的神奇動物,還有更為人熟知的半人馬。它常被描述為粗野、狂暴、野蠻的代表,貪慾爆棚且無法無天,象徵著人類原始本能、不被馴服的一面。但也存在著少數被好評的半人馬,它們有知識、有教養,從老惡魔搖身一變成了小天使。展覽中的銅版畫“雙面半人馬”同樣是翻版之作,出自16世紀義大利最重要且最高産的版畫家朱利奧·博納松。原作由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風格畫家帕米賈尼諾所作,他是最早嘗試版畫的義大利畫家之一。兩幅原作現分別由法國盧浮宮和英國溫莎城堡所藏。

“雙面半人馬”,朱利奧·博納松(Giulio Bonasone,1500/1510-1574)翻版自帕米賈尼諾(Parmigianino,1503-1540),銅版畫,1530年

脫胎于神話的神奇動物自然也出現在很多古希臘神話故事的場景中,朱利奧·博納松便描繪過赫拉克勒斯大戰河神的名場面,這次不是翻版了,而是原創。在古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勒斯與河神阿克洛俄斯爭奪卡呂冬國王之女德伊阿妮拉,雙方大戰三百回合,這幅版畫展現的是河神化作海蛇的時刻。故事後續相當狗血,赫拉克勒斯打服了河神,娶了國王之女;婚後德伊阿妮拉懷疑赫拉克勒斯移情別戀,讓他穿上涂有復仇之血的毒罩衫;赫拉克勒斯死後被眾神接上奧林匹斯山,搖身一變當了大力神了,又娶了一房神仙媳婦——這劇情腦回路也是沒誰了。

“大力神與河神”(Herkules und Acheloos),朱利奧•博納松(Giulio Bonasone,1500/1510-1574),銅版畫,1570年

除了神話傳説,神奇動物也出沒于宗教畫的片場。最常出現的便是龍,但區別於神話中高大威猛相對正面的形象,在基督教和末日説中,龍大多代表了魔鬼與邪惡。

形象常與海洋聯繫在一起的基督教聖徒聖瑪格麗特,與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維納斯)相重疊。在她最廣為流傳的神跡故事中,撒旦化身為龍吞下瑪格麗特,她用隨身攜帶的十字架刺激龍的內臟,以此成功逃生。

“聖馬格利特與龍”,德國未知創作者,木刻版畫,1460-1470

聖喬治屠龍更是耳熟能詳:沼澤中的惡龍扼住了居民的水源,起先需要每天獻祭兩隻羊,後來需要用活人代替,國王的女兒抽中送命簽後,聖喬治及時趕到,屠龍除惡。聽著確實有點熟?為你點播一曲《達拉崩吧》。

“聖喬治屠龍”,漢斯·列伊(Hans Leu D.J.,1490-1530),木刻版畫,1516

歌德在《浮士德》中描繪過的“聖安東尼的誘惑”,講述的是隱居修士聖安東尼面臨魔鬼釋放的誘惑:放蕩的幻象、權力的魅力、肉欲的引誘。在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的版畫中,聖安東尼正被附庸于魔鬼的神奇動物們拖拽至半空。

“聖安東尼的誘惑”,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1472-1553),木刻版畫,1506

北方文藝復興時期佛蘭德斯畫家揚·德·科克也畫過同題材的“聖安東尼的誘惑”,在他的版本中,魔鬼的誘惑更為具象。長著喙的猴子、大嘴巴的魚、帶翅膀的蛇……仿佛地獄中才有的詭異生物充斥其中,讓人不禁聯想到同時期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作品。

“聖安東尼的誘惑”,揚·韋倫斯·德·科克(Jan Wellens de Cock,1480-1527),木刻版畫,1522

擅長描繪神(惡)奇(魔)動物的畫家中,博斯如果稱第二,可能也不會有太多人敢稱第一。他常被“認為是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的啟發者之一”,在他的筆下,惡魔生物與人類的罪惡及道德的沉淪共生。

“最後的審判”,博斯(Jheronimus Bosch,1452-1516),三聯木板油畫,1482年 ©wikipedia

也許神奇動物沒事兒常去荷蘭溜達,不然荷蘭畫家怎麼都這麼會畫小怪物。16世紀佛蘭芒畫家揚·范·德·斯特雷特的“最後的審判”也是怪意盎然。展覽現場所展示的銅版畫由巴洛克時期荷蘭版畫家亨德里克·霍爾奇尼斯翻版而成。

“被詛咒的人”,亨德里克·霍爾奇尼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翻版自揚·范·德·斯特雷特(Jan van der Straet,1523-1606),銅版畫,1578

亨德里克•霍爾奇尼斯被視為“最後一位具有優秀畫家權威的雕刻家以及最後一位創作了大量供他人臨摹的作品的畫家”,他的銅版畫“被龍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參照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科內利斯·凡·哈爾姆的油畫所作,描繪了羅馬詩人奧維德代表作《變形記》中的場景。在畫面背景中,卡德摩斯最終擊敗了吞噬自己同伴的龍,寓意著荷蘭北部新教省份與天主教西班牙的鬥爭。

“被龍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亨德里克·霍爾奇尼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參照自科內利斯·凡·哈爾姆(Cornelis van Haarlem,1562-1638),銅版畫,1588年

“被龍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Two Followers of Cadmus devoured by a Dragon),科內利斯·凡·哈爾姆(Cornelis van Haarlem,1562-1638),油畫,1588年

和奧維德《變形記》一樣被畫過的,還有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文學作品《巨人傳》。德國版畫家文德爾·迪特林為它繪製了插圖,這次出場的神奇動物終於有些奇趣,而不僅是可怖了。

“噩夢”,文德爾·迪特林(Wendel Dietterlin D.J.,1602-1680),蝕刻版畫,1615

畫風近似的還有瑞士畫家約翰·斯徹倫伯格的蝕刻版畫,這組插畫為1772年出版的諷刺集《致嘲諷》(Pour raillerie)所作。斯徹倫伯格被認為是18世紀最重要的插畫家及蝕刻版畫家之一,他同時也是一位昆蟲學家,所繪昆蟲插圖聞名四方。

《致嘲諷》(Pour raillerie),約翰·魯道夫·斯徹倫伯格(Johann Rudolf Schellenberg,1740-1806),蝕刻版畫,1772年

仔細看這張正在讀書的甲蟲,有沒有卡夫卡《變形記》既視感?不過,《變形記》要等到1915年才發表,這幅版畫早了它將近150年。

約翰·魯道夫·斯徹倫伯格(Johann Rudolf Schellenberg,1740-1806),蝕刻版畫,1772年

最後再來看看這位神奇動物,認出它是誰了嗎?

“格裏芬”(Greif),英國版畫家戴維·洛根(David Loggan,1633-1692)翻版自17世紀波西米亞繪畫藝術家文策斯勞斯·霍洛(Wenzel Hollar,1607-1677),蝕刻版畫,1662/1663年

它和海報中那位神奇動物一樣,都是格裏芬。只不過相隔約兩百年,17世紀的格裏芬比15世紀時似乎胖了許多,也看起來更像祥瑞之獸了。

怎麼樣,看完古代版畫裏的“神奇動物,是不是比電影還要過癮呢?(文/李莞潸 發自柏林,本文配圖除特別標注外,均為作者翻拍于展覽現場)

來看古代歐洲版畫裏的“神奇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