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21明日城市論壇廈門啟幕 以藝術構建未來之城

2021明日城市論壇廈門啟幕 以藝術構建未來之城

時間: 2021-12-24 14:08:33 | 來源: 藝術中國

2021年12月20日,由中央美術學院、DCL倫敦設計中心、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鳳凰藝術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1明日城市論壇”于廈門開幕,二十余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文化創意産業和媒體代表,從文化藝術角度探討城市更新,通過多平臺直播進行國際學術對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升級為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值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週年之際,具有國際影響力、專注城市設計與公共藝術學術的“明日城市論壇”以“藝術之城:歷史與當下的有機更新”為題,于廈門舉辦,對話世界。與會專家指出,中國各城市都在積極謀劃開展城市更新行動,社會各界也主動投身這一實踐,本次論壇將文化藝術與城市的有機更新結合討論正逢其時,現實意義與未來戰略性眼光兼備。

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義大利盧卡市市長亞歷山大·坦貝利尼、原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陳平、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主席王大恒、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王中、DCL倫敦設計中心聯合創始人馬曉威、匈牙利佩奇大學工程與資訊技術學院院長加布裏埃尓·梅德韋傑夫、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鳳禹等重磅嘉賓參與了論壇分享,並形成“藝術創意構建未來城市”之學術共識,希冀凝聚各界智慧,為城市更新構想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全球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藝術介入恰逢其時

城市是與我們每天見面的朋友,她也擁有面孔和表情。城市的變化與更新,與每個人生活于其中的人息息相關。因此,“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舊城改造,而是通過系統治理城市病,讓城市更宜居、更有韌性、更可持續”,本屆明日城市論壇中,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提出,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指出,“與過去關注規模擴張不同,城市更新更加關注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文脈延續,更加注重特色魅力彰顯”。本屆論壇舉辦地廈門,以高顏值聞名全國。廈門“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把廈門打造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併發力城市功能品質提檔升級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歷史文化正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楊保軍説,“以文化藝術切入廈門城市更新之路,十分切題、大有作為。”

論壇現場多位專家指出,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建設具有藝術特色的人文城市,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需求。“藝術是文化最有機的部分,是城市最靈動的氣息”,原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強調。藝術可以定義一個城市的性格,體現一個城市的溫度、品格和人文關懷。當天,一座與中國緣分深厚的歐洲古老藝術之城,通過雲端連線——義大利盧卡市市長亞歷山大·坦貝利尼,坐在聞名世界的音樂劇大師普契尼創作歌劇《圖蘭朵》的鋼琴前,共用城市發展經驗。“諸如本次論壇的文化藝術活動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促進人民之間的對話,賦予我們對未來生活的共同期盼”。盧卡與中國的對話自14世紀絲綢之路就已開啟,盧卡亦一度成為中世紀歐洲絲綢紡織中心。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明日城市論壇總顧問范迪安指出,“城市是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留住城市的傳統營造的機理和文化的風貌特色。這份鄉愁是城市更新首先要秉持的理念”;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主席王大恒認為,“城市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建設文化藝術。城市的主體是由各種建築藝術、公共藝術、環境藝術譜成的凝固音樂、立體詩篇,建設文化藝術構築了城市文化藝術的主旋律”;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王中,提出重新定義公共藝術,闡明“世界上很多國家已將公共藝術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緊密結合,不僅成功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帶動了旅遊經濟發展”;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強調,“城市除了更新、更需要創新”,建築也不能僅僅被當作城市工程,而更應被當作一種公共藝術來看待;對於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鳳禹説到“設計的本質就是要為這個城市創造多彩的藝術化的環境,應該是新鮮的、有活力的、吸引人的。”

論壇還交流了國際經驗,DCL倫敦設計中心聯合創始人馬曉威分享了倫敦城市更新的案例,“通過提供城市的文化藝術性、多樣性,將吸引年輕和對品質有追求的人才,提高創業就業商業機會,推動創新”;匈牙利佩奇大學工程與資訊技術學院院長加布裏埃尓·梅德韋傑夫以“敏感城市”理論為核心,對未來智慧環境下的城市空間提出思考方向。

城市實踐者跨界對談 構想高品質明日之城

一座城市的人文內涵彰顯著最無法取代的獨特價值。一百多年來,廈門鼓浪嶼見證了全球化早期人類價值觀在東亞沿海地區的互鑒融合,2017年,鼓浪嶼憑藉“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為本屆明日城市論壇主辦方之一,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KCCA)自身亦是參與城市更新的動態角色。

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在被譽為“福建美術界的黃埔軍校”——鷺潮美術學校舊校址上改造籌建。2021年,由福州大學、建發集團、聯發集團三方攜手,聯合鳳凰藝術共同打造。聯發集團總經理助理莊學臻介紹,“希望能用藝術的鑰匙啟動鼓浪嶼歷史與當下的交互”。聯發集團是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在廈門城市更新的新階段,與鳳凰藝術一起開啟這場可持續的長久藝術實踐——以世界文化遺産地上的一座城市美術館,連接中國與世界。

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KCCA)

論壇期間,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首次以“青年影像計劃”的形態,透過4位青年藝術家的新媒體創作,向全球展現其核心理念——以當代藝術為鑰(KEY),讓交互(COLLECTIVISM)、包容(COMBINATION)的藝術理念,走進公眾(AUDIENCE),激活城市有機更新。

那麼如何持續為百姓大眾提供具有生長性的文化內容,讓城市居民成為城市文化實踐的活力因子,本屆明日城市論壇中,多位城市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産業從業者、資深媒體人就此展開跨界對話。各界嘉賓不約而同地提到,新媒體高科技的傳播環境,十分有利於城市文化情感表達,我們需要在城市空間中營造多種短期和長期的文化活動,促成大眾的參與、體驗、分享。

活動當天,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的開館重磅大展也宣告很快與大眾見面。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展望、宋冬、劉建華、繆曉春、冷冰川、陳文令、邢丹文、鄔建安、盧徵遠、楊心廣、龐海龍等參展,以飽含城市記憶的多元媒介創作出15件當代作品,以“疊層時空——轉化傳統、活化城市”為名,回應城市更新的深刻議題。此次展覽由藝術史知名學者、《中國當代藝術年鑒》主編朱青生擔任學術主持,高遠擔任策展人。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陳平代表論壇全體參與者,發佈“城市更新——以文興城、以人為本、與美同行、向心共生”的“藝術創意構建未來城市”大會共識。

陳志光、王鉻、柴繼軍、劉曉嫣、李建中、Deborah Campana、張一鳴、李澤琨、劉泉、張曉玲、李延等跨界嘉賓,在在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思樸設計創始人李鳳禹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項目主任李震的主持下,就“城市更新復興與公共藝術引領”、“互依互存的文化與城市”等話題進行了現場評論與分論壇探討,共同構想高品質明日之城。國內外與會代表、線下線上觀眾共同期待的明日城市,不僅是環境品質優良、宜居宜業的融合之城、新技術加持的智慧之城、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生態之城,更是傳承文脈,有故事、有品質、重心智、有活力的藝術之城,以藝術為城市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2021明日城市論壇廈門啟幕 以藝術構建未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