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五條人”、胡介鳴、張曉舟眾名家共聚順德,開啟美食與音樂的文化盛宴

“五條人”、胡介鳴、張曉舟眾名家共聚順德,開啟美食與音樂的文化盛宴

時間: 2021-12-16 17:11:58 | 來源: 藝術中國
藝訊 >

2021年12月11日,“一思一食”系列活動第二期“以食為媒”在廣東順德國際美食文化交流中心如期舉辦。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鄧啟耀、中國數字媒體和錄影裝置先驅藝術家胡介鳴、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肖劍、鄉建專家左靖、音樂人涂飛與藝術家劉慶元、樂評人張曉舟與五條人樂隊主創茂濤等學者、藝術家和音樂人親臨現場,分享了對順德飲食文化、地方、音樂與實踐的思考。

肖劍(左)、胡介鳴(中)和鄧啟耀(右)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一思一食”系列活動是由順德華僑城館群青雲文社歷史研究所、順德美食博物館聯合大良尋味順德特色小鎮共同主辦的美食文化交流活動。本期活動分為“飲食地理和城市行走”主題分享和特別策劃“地方、音樂與實踐”兩個單元。

本期活動中,音樂的引入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與會嘉賓將音樂與藝術、歷史、地方、文化的敘事關係注入飲食的詮釋中,同時對順德飲食背後的地域文化進行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探討。現場觀眾既可以聆聽專家的深度文化解析,也可以在現場欣賞到音樂人茂濤、老丹、馬木爾和俄木曲葉的精彩演出。

現場觀眾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鄧啟耀:“味在順德”嗎?——流動與舌尖上的文化體認

本次活動的開場嘉賓是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鄧啟耀。鄧啟耀多年從事地方文化研究,同時是視覺人類學的奠基人。他本次演講的主題是《“味在順德”嗎?——流動與舌尖上的文化體認》。

鄧啟耀演講現場  攝影:劉鵬飛

鄧啟耀是順德龍江人,他首先分享了雲南的家人來到順德尋找家鄉食物記憶的難忘經歷,他在順德品嘗到了鮮美的魚片粥、在友人家裏品嘗到了母親做的莞味醬油雞的味道。但作為順德人,鄧啟耀並不認同“食在廣州,味在順德”這樣的説法,他認為對自己文化不要自美其美,還要美人之美,要讚美別人的好東西。

傣族用軟木樹截斷挖空做的飯甑,米飯放裏面不會餿。雲南江城,2009,攝影:鄧啟耀
 在街天擺攤出售竹筒飯的傣族大嫂。雲南潞西,2016,攝影:鄧啟耀

白族小吃。雲南大理,2015,攝影:鄧啟耀

鄧啟耀曾在雲南傣族地區當過知青、工人、畫家、公務員,成為學者後又對雲南做了大量的考察調研。鄧啟耀認為中國傳統菜係的分類幾乎都是以漢文化為中心,中國菜係應該加上少數民族菜係。在演講中他向觀眾分享了雲南豐富多樣的地方美食及習俗,鄧啟耀將雲南少數民族的菜按味道概括,如“酸擺夷”指傣族喜好偏酸味,僅酸料就有檸檬、酸角、腌菜膏等不同的酸味。“甜漢人”指漢人口味偏甜,“苦傈僳”指傈僳族菜偏苦涼,“臭崩龍”指德昂族飲食偏好發酵食品。

佤族過新米節聚餐,準備調料。雲南西盟,1998,攝影:鄧啟耀
德昂族新娘在婆家展示腌制酸菜的本領。雲南潞西,1993,攝影:鄧啟耀

 鄧啟耀講解哈尼族奕車人的“阿巴多”酒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傈僳族喝同心酒。雲南怒江,2010,攝影:鄧啟耀

雲南的食物緊密嵌入多民族的節慶習俗之中,如哈尼族的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長街宴,哈尼族奕車人男女交友的“阿巴多”酒宴,苗族的“嘗新節”等等。食物在這些活動中具有象徵意味,比如“阿巴多”酒宴上採集的野生魔芋、活螃蟹、公雞腰並非食物而是作為諧音,成為青年男女對歌的引子。

油炸水蜈蚣。雲南漾濞,1998,攝影:鄧啟耀 

雲南食材來源於山林豐富的自然本味,西雙版納有一句諺語,“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大山對於當地人就是廚房,這裡有幹巴菌、雞樅、雞油、牛肝和松茸等各種菌子;黃花菜、刺梨花、蜜蜂花、羊奶花等多種食用花,至於植物的根莖葉果更是數不勝數,可食用的蟲子也有很多。野生的蔬果有些看起來又醜又小産量極低,但具有城市蔬果不具備的原始本味。鄧啟耀由此感受到了這裡的人民與當下主流不同的食物價值觀。

鄧啟耀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鄧啟耀作為研究者總結在雲南最有趣的的方式就是遊走,吃沒吃過的東西,見沒見過的人和事。要保持野性,保持陌生感和新鮮感,特立獨行,敢於“撒野”,不唯前人和常規是瞻。

胡介鳴:順流而下 移動、出發或回轉

胡介鳴演講的題目是《順流而下 移動、出發或回轉》,胡介鳴是中國數字媒體和錄影裝置先驅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駐足於時間、時空、歷史、記憶的交替更疊,作品中的物體、材料、影像、交互程式能為觀眾建立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時空場域感受和敘事關係。

胡介鳴演講現場  攝影:劉鵬飛

從2020年底到現在,胡介鳴採取駐地創作的方式,以順德流動和實用為主題,用影像藝術記錄和創作了順德本土所發生的與食物相關的藝術形式。胡介鳴共三次來到順德考察,幾乎走遍了順德的灘塗、空地和廢棄的場所。今年11月他在順德杏壇鎮右灘地區發現了符合自己對順德想像的空間。

胡介鳴創作的作品《順流而下 移動、出發或回轉》表現了多組年輕人在河灘上愜意輕鬆的野餐場景,這一作品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但畫面中又明顯可以看出照片拼貼的形式,具有鮮明的超現實、後現代的風格。

胡介鳴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野餐這一形式代表了現代人飲食的自由感,藝術家特別強調了自己後現代的影像表達方式。他在收集到的原始影像素材的基礎上利用數位技術將一種艷俗主義的影像手法,以強烈明艷的色彩來表現當代人的精神狀態。

《順流而下 移動、出發或回轉》看似輕鬆的畫面的背後是嚴謹的創作過程,胡介鳴形容為類似“食物烹飪”的過程,藝術家在右灘河灘邊拍攝了大量模特為素材,圖片面貌儘量保持順德地區的原始風貌,而經過後期數位處理中,作品誇張的部分又構成作品最關鍵的部分。

胡介鳴X大乾,視頻來源:大乾

胡介鳴強調後現代主義突破了現代主義經典藝術範疇,擴展到了生活層面,特別是在地性融入到作品中的重要性。在長期的駐地創作中,他意識到當年印象派畫家的寫生創作其可貴之處就在於在地創作,在場環境資訊的加持對創作有很大力量。近年來他無論在北京、順德、新加坡等地創作都會駐留在當地一段時間,採納當地的模特和環境。去年他在北京隔離14天期間創作了《格物系列》,作品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廣泛關注,入選了2020年度當代藝術年鑒。

目前胡介鳴正在進行作品最後的調試階段,他嘗試了一種UV的最新數位輸出方式,對於作品的細節層次還要做出微調,屆時作品將作為OCT雙年展的壓軸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肖劍:以食為媒——順德飲食地理和城市行走

肖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青雲文社研究所學術主持,她分享的主題是《以食為媒:順德飲食地理和城市行走》,她認為美食是基礎性的媒介元素,以美食為媒介,可以解決數字化時代身體的焦慮,通過不斷去探索和尋訪,挖掘美食和社區、美食和哲學的聯繫。

肖劍演講現場  攝影:劉鵬飛

肖劍分享了青雲文社的社會調研的項目,從去年開始,她帶領十多位藝術家和學者對順德地區進行了媒介場景的探索。在順德地區,魚蝦、桑樹、甘蔗和醬料可視為媒介;媒介的場景又分為後廚、餐廳和基塘;導遊、廚師、採購員、服務員和顧客可作為不同觀察視角;順德特産羅氏蝦、鰻魚、梅醬可作為媒介對象;美食相關的人分為本地人、養殖者、加工作坊等,這些由視角、對象和關聯共同構成了順德的飲食地理。

順德地區媒介與場景  圖片來源:肖劍

肖劍認為只有以多重的觀察角度,美食才能脫離原有的概念,成為人類生活方式的描摹和注解。她認為城市行走的方式非常重要,它可以突破數字化時代帶給人類的困境。她引用了德·塞爾托的名言“人作為實踐主體在城市行走中綜合身體的視覺、聽覺和感覺進行互動,從而構建個人空間。

肖劍在考察順德的櫻花梅醬的製作方法時,發現當地有工業制醬方法和手工方法。工業方法往往由男性在公共空間實施,而手工方法則是由女性在陽臺或後廚等私密空間實施,這樣也往往能産生一種獨門獨戶的味道。在順德糖廠的調研中,肖劍總結出“空”和“滿”的感覺,這裡既充滿了廢棄感,裏面又有非常多的歷史和個人生活遺跡。 

城市行走:糖廠的空與滿  圖片來源:肖劍

肖劍總結青雲文社在城市行走的特點在於個人體悟和社會語境之中,其駐地項目是由組織者和參與者共同完成,具有合塑力。駐地組織者與受邀藝術家之間是合作方式,由駐地組織者帶領藝術家去探訪順德飲食文化,在組織者與藝術家對話互動模式中,新的覺知和新的概念就會油然而生。

肖劍將食物調研寫作總結為“了解食物,刻劃它的形象,觸碰它的味道,擁有它的感覺,尋訪它在哪,起源和生長,需要怎樣的空間和安放,最終理解自己的精神與內心,地域的獨特讓人循著食物追求原真與根系,這是‘解味順德’的企圖心。”

最後,肖劍還透露了青雲文社即將出版的《解味順德——本真與想像》,這是一本解讀順德飲食地理與空間層級,回溯歷史之軌與味道之門的精彩的食物書寫。

Hugo Zemp,《木頭與葫蘆》圖片來源:大乾

12月11日下午到晚上的活動是《地方、音樂與實踐》的環節。主辦方首先播放了瑞士籍法國民族音樂學家Hugo Zemp拍攝的《朋友,歡迎!》《木頭與葫蘆》兩部音樂人類學紀錄片-西非木琴巴拉風大師系列。

接下來是五位嘉賓的演講。

左靖:地方與食物

左靖分享的題目是《地方與食物》,左靖是中國藝術鄉建專家,多年來他在安徽碧山、貴州茅貢、雲南景邁山、河南大南坡等地開啟了多個鄉建項目和展覽,在這些展覽中食物的作品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左靖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左靖認為食物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它跟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演進都有非常深厚的關係。在國外,關於食物的問題是非常受關注,有大量的展覽、寫作和研討。

左靖講述了自己展覽和蒐集的世界其他展覽中很多有趣的食物作品,由此展開了一場關於食物創作的充滿豐饒想像力和地方性的精神盛宴。在左靖自己策劃的展覽中,他從《黟縣百工》饌飲繪精選的徽州傳統美食開始,將黔東南茅貢鎮的《米展》、景邁山的茶飲食、徐岙底的烏衣紅粬、大南坡村的世界麥麵文化展與南坡家宴,“零饑餓”藝術展的精彩生動的食物作品向觀眾娓娓道來。

烏衣紅粬演變過程  攝影:張鑫  替換

烏衣紅粬是徐岙底地區的特有的傳統工藝。左靖在《紅地起烏衣》展覽中展示了傳統紅粬的手工製作過程,同時也展示了圍繞紅粬製作的影像、工坊和展館。

Aliza Eliazarov,物盡其用+農場動物,美國

d47食堂,日本

2018年,左靖發起了“零饑餓”藝術展,展覽中有很多以食物為主題的精彩作品。攝影作品《物盡其用+農場動物》是美國藝術家Aliza Eliazarov將美國人生活中浪費的食物重新佈置成荷蘭靜物畫的方式,他以此提醒世人珍惜食物,關注環境。荷蘭的瑪瑞吉·沃格讚的《雞蛋交易所》可以讓觀眾體驗從雞蛋開始體驗育雞的過程,從而真正體悟雞肉的價值。d47食堂是將日本47個都道府縣精選的當地獨特的食材做成特色料理在東京澀谷地區銷售,食客可以嘗遍日本各地飲食的精華。

左靖最近的大南坡村鄉建項目,他不僅幫助當地建立起Localand本地食館、老村小館等鄉村餐館,也讓遠道而來的嘉賓到鄉民家中體驗到當地原味的南坡家宴。

在其他展覽和食物創作的分享中,他首先介紹了台灣音樂詩人鐘永豐關於《野蓮出莊》的寫作。鐘永豐的食物寫作也是受到近年來台灣的食物教育、食物運動的影響。

台灣美濃地區採摘野蓮的場景  圖片來源:左靖

幾年前,鐘永豐因為台灣相關部門逮捕採摘野蓮的越南非法勞工事件對野蓮産生了興趣,他深入研究了野蓮的採摘、加工、包裝、運輸,再到城市餐館的各個環節,野蓮現在是台灣餐館普遍食用的菜肴,其中絕大部分都産自於美濃地區。鐘永豐和林生祥創作的《野蓮出莊》十幾首歌採用客家方言民謠的歌詞形式,以美濃地區的米、野菜、野蓮等家鄉食物,以及女性和食物、本地和全球化的關係等角度來書寫,描繪了美濃地區50年代至今的食物變遷歷史。

左靖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衝突廚房  圖片來源:左靖

2011年阿姆斯特丹“城市農業”展  圖片來源:左靖

左靖接著介紹了日本、英國、美國、挪威等國家的一些有趣食物展覽。最有趣的是美國匹茲堡市的有個餐廳叫“衝突廚房”,這裡售賣當時與美國有敵對關係的國家的食物,每六個月換一次。

左靖的食物演講透露出鮮明的食物與土地良性發展的生態思想。就如他引用的《聯合國環境方案》的名言“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

涂飛、劉慶元:從龐麥郎到馬木爾——舊天堂書店的音樂生産與實踐

音樂人涂飛與藝術家劉慶元演講的題目是《從龐麥郎到馬木爾——舊天堂書店的音樂生産與實踐》。兩位藝術家以劉慶元的木刻海報為線索,將木刻與音樂兩個看似很遠的事物緊密地串聯起來。

涂飛與劉慶元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多年來劉慶元以黑白木刻為媒介,在地方鄉建和音樂海報兩大領域創作了大量佳作,他不僅賦予了木刻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以全新的活力,更精準地刻畫了當代城鄉人的眾生相和精神脈象。涂飛創辦的舊天堂書店是深圳知名的文藝書店,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購書和參加演出活動。書店不僅在書和音樂的品控上達到了很高水準,在書店走向體驗式的大環境背景下,視覺效果也成為了重要一環。

涂飛與劉慶元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涂飛與劉慶元在演講  現場攝影:劉鵬飛

涂飛與劉慶元是多年的合作搭檔,涂飛主導唱片的內容,劉慶元負責唱片的封面木刻海報,兩人合作源於涂飛的舊天堂書店的招牌。涂飛坦言自己是唱片走鬼出身(“走鬼”是指違法擺地攤賣打口唱片的流動小商販),而藝術家劉慶元是高校老師,兩人因書店奇妙地走在一起。涂飛是一個對視覺很挑剔的音樂人,他想要一種既有草根氣息又比較專業的矛盾綜合體,而劉慶元的木刻強烈地吸引了涂飛的關注。“他可以在短短時間內快速地成就一張簡潔有力的木刻海報,我稱之為自由即興的藝術。‘快’仿佛是戰爭潰逃中還要在墻上留下點什麼,是一種很藝術化的工作方式。”

涂飛與劉慶元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劉慶元認為木刻是一種非常古典的方式,它與閱讀聯繫在一起,和行走、飲食一樣的節奏。劉慶元將自己快速的工作方式比喻為商販在墻上飛速寫下手機號碼一般。“快”對他的判斷、説話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大影響,現在他感覺自己不再年輕了,就更需要快速地去木刻。

劉慶元,口弦會説話  圖片來源:劉慶元

劉慶元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受,“左靖讓我刻一個馬鈴薯,你就要愛一個馬鈴薯,愛就要説出來藏進去,這時技術在快速之中達到一個高度的吻合。”對於涂飛稱讚的作品《口弦會説話》,劉慶元並未俗套地強調俄木曲葉與阿鐵説日調演奏者的“民族性”,而是強調演奏者是有“土地感的,有溝壑的,手和臉上的肌理是在一起的。”

涂飛對於劉慶元早期的更為“粗暴”風格的木刻非常欣賞,但劉慶元表示並不沉迷于早期的成名作,他認為海報做成憤怒和簡單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些年他已經把早期的東西消解掉,將更多的東西藏進去,正如劉慶元所説的“作品一定要禁得起放大。”

約瑟翰·龐麥郎/馬木爾-我的滑板鞋  圖片來源:劉慶元

IZ:路過舊天堂書店  圖片來源:劉慶元

劉慶元創作了龐麥郎、老丹和馬木爾等很多當下音樂人的木刻海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了音樂的張力,更將音樂人現場即興的演奏場景、音樂人奔放生動的形象以粗獷有力而不失細膩的手法表現的淋漓盡致。《IZ:路過舊天堂書店》唱片封面海報表現了演唱會的熱烈場景,畫面焦點動作幅度最大的人確是一位觀眾,而演奏者馬木爾的形象則被藝術家隱藏了起來,非常耐人尋味。而這張唱片也入選了世界權威音樂雜誌——英國wire雜誌年度50佳唱片。

茂濤、張曉舟:秀才與阿嫂——五條人的源與流

茂濤是時下當紅樂隊五條人的主創人,他與樂評人張曉舟的演講主題是《秀才與阿嫂——五條人的源與流》。五條人作為一種現象級的文化事件,可以有無盡的話題。在茂濤和張曉舟的對談中,兩人從各自角度更多地闡釋了五條人創作的源流、地方性、方言民謠的運用等問題。

茂濤和張曉舟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茂濤自述自己是“走鬼”出身,當時更關注港臺流行音樂、西方搖滾樂、迷幻搖滾樂,但從小他也耳濡目染了家鄉海豐大量的地方戲曲和歌謠。後來他聽的音樂越多樣,就越想創作出更有辨識度的音樂。

香港地水南音大師杜煥、河南墜子大師郭永章以單一迴旋旋律、傳統講故事的方式對茂濤和仁科(五條人另一位主創人)以很大的啟發,他們將自己腦海中的地方與國際的大量音樂元素糅雜在一起,從而創作出了五條人獨特的音樂風格。

比如《雨來淋秀才》節奏感超強,內容風趣詼諧,表現了民間孩童對於迂腐讀書人的嘲弄。茂濤自述這首歌之所以現場演奏效果迷幻癲狂,也是受到海豐童謠的影響,類似台灣歌仔戲那樣節奏的韻律感。《他把反話正面講》來自客家山歌,卻用鼓手長江的方言邯鄲話來演唱,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茂濤和張曉舟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張曉舟認為五條人音樂是迷幻搖滾土特産,五條人紅的原因跟中國儒家推崇的溫柔敦厚的美學傳統有關,而它所達到的高度卻在於顛覆傳統的“怪力亂神”,如果音樂創作“無邪”,是不會産生優秀作品的。

張曉舟談到五條人音樂的地方性時,強調“地方”,不是狹隘的、固步自封的“地方主義”,這個陷阱已經被五條人完美規避。他認為“地方”是可以不同的“地方”和時空疊加碰撞到一起産生的。張曉舟看來,如果茂濤和仁科沒有離開海豐就無法認識海豐,這些作品都是他們離開海豐之後創作的,有了距離才能去觀察,視野很重要。

茂濤和張曉舟在演講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張曉舟在演講中選擇的並非五條人當紅歌曲,而是幾首地方色彩濃郁、更具有社會性的音樂,如《阮厝阿嫂愛唱歌》《雨來淋秀才》《清明過紙》《請到老祖公》...

張曉舟認為五條人的音樂表現的不是懷舊和復古,而是關照的現實生活,提醒我們現實中看不到的真相。《請到老祖公》最初源於仁科老家的一位朋友祭祖的故事,這位求祖公庇祐的年輕人虔誠的樣子和家鄉滿山燒紙、煙火繚繞的場景讓茂濤和仁科感覺特別生動而迷幻,他們由此創作了這首歌曲。茂濤特別喜歡最後一句“現在的人都是跟社會的啦!”這是他的家鄉話,表達現代人的思維和行為都會跟隨社會潮流,就像祭祖也要燒“美金”“港紙”“信用卡”“IPAD”這樣的現代消費物。

茂濤和張曉舟在演講現場  攝影:劉鵬飛

《阿炳耀》表現了更為粗糲的現實場景,一個娶不到老婆的瘋子,跑到一個紡織廠門口粗俗叫罵,他罵那些老闆為什麼把那些女孩子關到工廠裏。這個無人關注的小人物事件,通過五條人的歌曲,將社會、時代、地方和人性找到了最為順暢的出口,粗糲嘶啞的歌聲背後是溫柔的情感撫慰。

茂濤演出現場  攝影:劉鵬飛

茂濤現場演奏

茂濤也透露了五條人樂隊最近的編曲、錄音方面採用了更為享受的即興方式,主創者相互碰撞、相互對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樂隊也在和不同音樂人合作,期待碰撞出更有意思的音樂。

最後,茂濤為現場觀眾演奏了著名的《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老丹演出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老丹演出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馬木爾演出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音樂人夏力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俄木曲葉演出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俄木曲葉演出現場  攝影:彭文彪  圖片來源:大乾

晚上,藝術家老丹、馬木爾和俄木曲葉分別進行了笛子、切勒鐵兒和口弦的演奏,他們的演出精彩紛呈,遠道而來的觀眾座無虛席,演出一直持續到深夜。演奏者對地方音樂、民族音樂進行的探索和嘗試,將地域文化的探索放置在國際地方音樂的語境中,將順德地方文化延展到更廣闊、更深遠的地方。

據主辦方介紹,接下來,“一思一食”系列活動將邀請到更多藝術家和學者來到順德,共同探訪順德之味,尋訪美食的製作、對談美食背後的意義,將以輕鬆有趣的暢聊方式將藝術、文學的視角與思考注入順德本地美食的詮釋中。

“五條人”、胡介鳴、張曉舟眾名家共聚順德,開啟美食與音樂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