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其香 漓江寫生 1978年
文/許柏成
20世紀的中國老一輩藝術家們,由於特殊的時代格局與際遇,在徐悲鴻倡導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引領之下,形成了一種行走式的寫生與創作方式。他們關注平民大眾生活,讚頌祖國壯美河山、謳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留下了一幅幅記錄時代風貌的珍貴畫作。
宗其香的寫生筆記與地圖
宗其香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畫家,作為徐悲鴻最為欣賞的弟子之一,他能力全面且極富創造力,是最早用西方繪畫改良中國山水畫成功的畫家,特別是他的夜景山水,成為中國水墨畫史上首屈一指的創造。他一生走遍祖國大地,留下了大量兼具藝術與研究價值的寫生作品。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藝術對話展”現場
或許,宗其香先生不會想到,多年之後竟有人僅僅憑藉畫面中提供的資訊,以攝影的方式重新追尋他的足跡。這個人正是宗先生的兒子——宗海平。2019年9月至11月,“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藝術對話展”的展覽在勢象空間展出,這個展覽雖然規模不大,卻以獨具匠心的策展理念和展陳方式,成為當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展覽之一。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藝術對話展”現場
展覽將宗其香的寫生畫作與宗海平的攝影作品佈置為畫框的兩面,從展廳的的天花板上垂吊而下,每一件畫作與攝影的貼合,正是父子二人足跡穿越時光的一次重逢,觀眾穿行于光影叢林之中欣賞一幀幀美好的畫面,也在如同在尋覓並見證著一次次情感的匯流。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藝術對話展”現場
展覽的空間設計師劉翔擔任了《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畫冊的設計師,歷時2年多,這本頗具分量的畫冊終於出版,他把展覽空間的設計理念也融入到了書的設計之中:畫冊共收錄了104組繪畫與攝影的對比,也採用了一面是宗其香先生畫作,一面是宗海平攝影的方式,畫作頁標注著年份、尺寸、材質等資訊,攝影作品的創作資訊則標記著拍攝時間,並記錄了當天的天氣。精確到秒的經緯度坐標資訊從紙背隱約透過來。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畫冊
自2013年開始,每逢寒暑假,宗海平便攜妻子、女兒踏上了尋找宗其香寫生痕跡的旅途。根據宗先生的寫生地點,分為北、東、南、西四個方向,足跡遍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重慶、雲南、廣東、廣西等省級行政區。因為僅能通過畫面內容和簡單的題記來尋找線索,一路充滿了不可預知。因而,在每一次尋找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幫助和好心人成為難忘的經歷。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書脊
有在西單好心卻無意指錯位置的大姐,也有憑藉豐富駕駛經驗進行雲南萬里行的張大哥,在雲南瑞麗邊境感動得讓夫妻倆流淚的小卜哨(傣語:意思為“小女孩”),廣東沙面用童年記憶解釋景觀變遷的大姐……回看整個過程,宗海平説:很多時候我在一個地方只認識這一個朋友,而就是這個朋友在拍攝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支援我們完成這件事。在他看來,這是一場由很多素不相識共同完成的一件行為藝術,正是宗其香先生的寫生過程把這些人聯繫在一起。他承諾會每一位參與到這場追尋之旅、幫助過他的好心人記錄在畫冊中,並送他們一本畫冊。如今畫冊正式出版,他要寄出近100本。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中的觀眾留言
這本厚度超過4釐米的畫冊的前後面都留有一些“空白”頁,其實上面的內容需要特定的角度和光線才能看到:觀眾在“綿延映像”展覽上的留言、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好心人的照片……這些內容以若隱若現的方式收錄在書中,觀眾的閱讀過程也是一種對“尋找”的體驗。
《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內頁
從一個靈感的萌發,到一個充滿溫情的展覽,再到這本沉甸甸的畫冊,歷時近9年,宗海平先生與父親宗其香的對話暫告一段落。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真情告白,更通過地理空間的位移、真實場景的參照,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了宗其香先生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是一次身體力行的探索與基礎研究,為未來研究宗其香先生藝術的青年學者們打下了一個堅實的根基。
藝術中國專訪《映象綿延:宗其香與宗海平》作者宗海平
藝術中國:您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攝影?
宗海平:攝影是從小就喜歡。1946年,我父親與孫宗慰、齊振杞一起從位於重慶石家花園的“中國美術學院”來北京,追隨徐悲鴻先生。到北京之後,徐悲鴻先生常帶著他到外國使館,結交外國友人,也辦展覽,當時買畫的都是使館的工作人員。他當時覺得相機好,就用賣畫的錢買了一個相機。直到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裏還用那個相機。所以攝影是我從小的愛好,是自學來的。
宗其香桂林貓兒山寫生,1978年
藝術中國:最早是什麼想法讓您去追尋父親的足跡進行拍攝?
宗海平:2013年的3月份,剛過了春節之後,我父親的一名學生給我母親打電話,説“重慶有個展覽裏有宗先生一張很大的畫《嘉陵江上》,你讓海平查一下”,後來我一查還真有這麼回事。然後當時我只有一個朋友是在重慶涪陵,他幫我找到了介紹這個展覽的報紙。我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想跟人要一個這張畫的電子文件,以備後來出版用,但聯繫了幾次,文件都不合適,後來乾脆我自己去拍,我也正好沒去過重慶。
到重慶後,我的這名朋友從涪陵到重慶機場接了我,他特別有心,給安排在嘉陵江邊住,附近有一個地方叫洪崖洞,説你父親當時畫畫肯定經常在這裡走。當我們從酒店出來走到江邊,我一看就愣住了,腦海裏立刻反映出來一下就是我父親曾經畫過的《嘉陵江畔》,感覺是一樣的,只不過沒有現在這些高樓。晚上主辦方請吃過飯後,我們再到江邊看夜景,那天我特別吃驚,今天的夜景和畫上完全不一樣,全是紅紅綠綠的招牌和霓虹燈,我突然就冒出這麼想法:我要去把我父親寫生的地方都找出來,去重新拍一遍。
宗海平拍攝成都老南門橋 2014年
藝術中國:當時是希望與父親有一種情感上的交流嗎?
宗海平:一開始沒有想這麼多,當時就很簡單,一個是想呈現幾十年間的變化,另一個是我想做一場展覽,但展覽通常都是面對專業人士,大眾不一定對繪畫真正有興趣,但是他可能通過照片和繪畫幾十年來的對比,對他有一個更直接的觸動,因為裏邊會有些有趣的故事。
宗海平拍攝嘉陵江口 2016年
藝術中國:經過整個過程,對宗其香先生的繪畫您有哪些新的認識?
宗海平:我感覺他是一個特別細緻的人,通過他的寫生,我會發現某一個東西,它現在還在,只不過原來它很小,現在變成很大。比如頤和園寫生作品裏的一棵小樹,這對我確認地點來説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不是美學上的東西,但對找確定畫面是一個非常好的事。
宗海平再拍成都老南門橋 2017年
藝術中國:當您完成了這件事情,如果您能告知宗其香先生,您會説什麼?
宗海平:在宗先生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過他一首現代詩——
為了一線希望,
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開發思想,
把人生的學問都記在心頭上。
得意時是這樣,
失意時還是這樣。
意思就是我們踏踏實實做一件事,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只要一直往前去,就畢竟會有收穫。
宗海平與女兒宗潤琪在玉龍雪山取景 2014年
藝術中國:您未來還會把這個追蹤繼續下去嗎?
宗海平:我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想法,30年之後,我帶著孩子再走一次,把這個事做一個徹底的了結。如今距離第一次出發已經快10年了,20年我後就80歲了。可能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跟我們差得很遠,但我從內心希望將來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從第一代的繪畫,到我這一代的攝影,未來的路可能會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