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UCCA Lab攜手永慶坊于廣州市恩寧路呈現UCCA Lab華南地區首個非遺主題藝術展覽“有中生有——西關故事新編”,展覽將持續至12月12日。
廣州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城市,其繁榮昌盛是經過歷史不斷累積和沉澱之後的化繭成蝶。“西關”便是濃縮了廣州之繁華,人之創新的集合地。曾經的西關是“百貨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賈聚焉”,今天的西關是廣州在地文化保育最集中的區域,並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載體,留存著獨屬於廣州的性格與記憶。本次展覽位於永慶坊街道吉祥坊3號西關大屋。永慶坊是極具人文底蘊的西關舊址地域,是騎樓、西關大屋的建築集萃地,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更誕生於此。街區內集結了包括廣彩、廣繡、琺瑯、牙雕、醒獅、古琴等非遺文化項目,代表了最典型的老廣州文化風貌。
展覽主題“有中生有”試圖呼應永慶坊非遺街區的文化質感,促進當代藝術與非遺文化相互對話。此次UCCA Lab聯手何為、崔小清和Noise Temple三位(組)中國當代藝術家,深入當地考察,提煉出對廣州琺瑯、廣州欖雕、廣東醒獅和嶺南古琴四種非遺技藝的深刻感受與啟發。他們從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出發,將在地體驗轉化為全新的藝術創作,以涉及裝置、新媒體以及聲音藝術等多領域的藝術表現形式,嘗試探索非遺與當下及未來語境的關係,以“賦新傳統文化”的方式打開觀眾對非遺在現代社會中多樣性存在的想像,拉近非遺與都市生活的距離。
何為,《幕》,2021,紗、老糖紙、鍍金銅絲、投影,200 x 400 cm,時長可變
作品《幕》通過“垂幕”式空間裝置結合動態投影的形式,以非遺技藝“廣州琺瑯”的色彩印象為基底,疊合“收藏級老糖紙”的圖形意向,探討裝飾背後隱藏的文化符號與時代意義。作品亦由此展開,將整體社會審美的時代變遷,轉引到每個個體更為切身可感知到的關於“糖”的回憶,以及其所影射的多層次的認知範圍之中。藝術家通過綜合性材料與光影效果,結合展覽空間中被模糊的彩色花窗,嘗試營造一個具有典型廣式風格,且每人心中都曾感受過的暮色將近的午後場景。通過色彩豐富,裝飾性極強的空間,營造美好的空虛感,希望藉此喚起觀眾對於時間的價值、非遺的存在與傳承意義的思考。
崔小清,《看·見》, 2021,宣紙、鏡子,400 x 400 x 350 cm
《看·見》表達的是經過對傳統非遺的注視、研究之後,對其所蘊含的微小空間容納廣闊天地精神內核的提煉與再延展創作。作品採用五層宣紙層層環繞,形成一個圓形空間。五層宣紙雕刻的圖像從第一層的“核舟記”故事引出“空間”這一概念,隨著第二層:“西關大街景像”、第三層:“現代都市建築群像”、第四層:“太空”、再到最後的第五層:“無限宇宙空間”,伴隨每一層畫面觀看角度的不斷抬升,敘事內容也逐漸宏大。從記錄欖雕精巧技藝的《核舟記》到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想像,呈現了由微觀到宏觀、具象到抽象的遞進。精細的剪紙圖像層層包圍置身於裝置中的觀眾,令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空間與圖像引起的聯想。
Noise Temple,《龍子之舞》,2021,音畫交互裝置
《龍子之舞》為藝術家組合Noise Temple此前《麟蟲之長》系列作品的延續,創作靈感源於廣東民間非遺技藝——醒獅。龍生九子之一的狻猊——形如獅,排行第五,喜歡煙火。藝術家通過作品呈現了醒獅不同狀態的轉變,以遞進關係連接龍子“狻猊”到“醒”獅的過程,運用音畫交互的形式,嘗試重現長存于古今人們美好希冀中“遊龍在天,醒獅助興”的景象。觀眾可通過“點睛”作為激活作品的觸發點,揮舞雙手在遊走嬉戲的醒獅周圍打出絢爛的煙花。此作品延續了藝術家以新媒體交互與非遺技藝對話的創作方式,並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建立一種迴圈式的聯結與更新。
黃錦(Noise Temple),《打譜實驗》,2021,聲音裝置
作品《打譜實驗》靈感來源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嶺南古琴,藝術家在永慶坊切身體驗古琴演奏後,結合其自身演奏擊打樂器的背景,以此作品闡釋其所理解的古琴氣與韻,藝術家將這一轉化的過程作為一場當代對古典的“打譜實驗”。古琴大家伯牙曾以自然為師,與鐘子期以琴聲為語,造就了《高山流水》的千古傳誦,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以“回歸”作為一種探索的方式,通過樸素極簡的純物理結構造聲,作品中十二面音镲高低錯落排列成山,水流的積攢使鼓槌失衡擊打在不同音階的镲片上,十二個音階聲音交替往復,如人低語交談,又如山澗泉水叮咚作響,營造出碧澗泠泠的意境。狹長深縱的中心庭院作為天然的傳聲空間,見天地,觀內心,讓聲音由自然而生,最終返還到自然中去。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另外,此次展覽還特別邀請建築設計師王子耕(Pills建築工作室)擔綱設計,從空間維度創新性地呈現有關非遺的多重想像與觀看方式。一層呈現非遺文化未來的展望,三位(組)藝術家通過當代藝術語言詮釋和賦予三種非遺技藝新生。與一層三個展廳和展品完全對應,二層在相同位置重新構建非遺回憶的實體。極具當地特色的西關大屋被鑲入當代設計元素,一層的當代藝術作品與二層的非遺展陳在空間和視覺上相互對應,構成“新舊共生”的景象。設計師通過對展廳的改造,在物理空間裏指引觀眾“走進”非遺。當觀眾走進放大的醒獅頭,在穿越迷宮走向欖核的過程中,與非遺的心理距離也在逐漸消解。深深紮根于我們意識中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以另一種方式被喚起,而我們只需一步一步向它邁進,繼續譜寫我們的故事。
關於藝術家
何為
出生於1986年,藝術家、導演。美國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藝術科技項目NEW INC首位中國籍成員。其作品探討暫態與永恒的辯證存在關係,專注于研究技術僭越時代下的感官體驗模型與空間敘事,消費語境中的藝術與人際(機)交互邏輯與方式。採用跨媒介手段,融合雕塑裝置、産品設計、媒體科技、戲劇表演和飲食等因素,探索社交活動(social practice)在藝術展示空間中的構成方式。曾參與策劃2021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藝術開幕式、2018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11週年藝術晚宴、摩根士丹利中國25週年慶典、2016新當代美術館Public Beta開幕等項目。
Noise Temple
Audio & Visual藝術家組合,成員包括音樂人黃錦和視覺藝術家Mian,聲音創作概念以微聲(Microsound)、故障(Glitch)、氛圍 (Ambient)、電子(Electronic)、噪音(Noise)為主。視覺創作概念以迷幻(psychedelic)、微觀(Microcosmic)、禪(Zen)為基礎。機械冷漠的節奏、有序精緻的噪音、去旋律化而將立體迴圈的律動帶入節制而不晦澀的視覺當中進行有效的化學反應,探索即催眠又亢奮的抽象世界。
崔小清
1986年生於山西大同,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創作,以傳統剪紙形式錶現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講述當代的故事。剪紙作品《山鄉巨變之春夏秋冬》演繹出中國城鎮化的一個縮影。多年投身剪紙教學,學生覆蓋各年齡段學生及非遺傳承人,試圖通過剪紙獨有的媒介“冇(mǎo)鉸”,探尋藝術創作的方法與觀看世界的角度。作品展出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成都博物館等。
關於空間與展陳設計
王子耕
PILLS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系副系主任,雪城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建築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ZD11)項目組成員,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研究領域包括環境技術、建築媒介與敘事。曾獲得2019港深建築雙年展學術委員會大獎、FAIRYTALES 2015國際建築競賽一等獎、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專業方案設計一等獎,建築專業方案設計一等獎等。曾擔任姜文電影《邪不壓正》導演組建築歷史顧問,國慶70週年群眾遊行彩車設計組成員,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設計組成員。
作品參展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華盛頓國家建築博物館“建築敘事”展、港深建築雙年展、全國美展、中國當代建築裝置影像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作品被深圳坪山美術館、山中天美術館、X Museum收藏。策展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成就展”深圳展區裝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Steel Home Still”等。
關於永慶坊
永慶坊,坐落于最具廣州都市人文底蘊的老西關,依廣州“最美騎樓街”恩寧路而建。西關歷史文化街區凝聚了騎樓故居、西關大屋、粵劇粵曲、廣彩廣繡、美食銅藝等博大精深的廣府文化符號。西關也是著名外貿商埠“十三行”舊址,明清時期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被譽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起始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代中國革命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的縮影和窗口。
永慶坊項目是廣州萬科舊城活化的創新探索,採用“微改造”繡花功夫,形成“街、坊、約、裏”嶺南文化街區格局,堅守傳承千年人文精髓,創新包容現代商都元素;永慶坊是萬科南方區域城市更新文化商業代表項目之一。萬科商業開發與運營業務秉持“為家而建”的美好理念,為城市居民打造“萬科廣場、萬科裏、城市更新文化商業”三大産品線,構建多元城市生活空間,創造個性化體驗及提供高品質服務,滿足不同人群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願望,合力共建城市美好生活。
關於UCCA Lab
UCCA Lab是UCCA集團旗下探索藝術多元合作可能性的當代文化平臺。UCCA集團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為核心主體,致力於通過當代藝術,推動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對話之中。UCCA Lab專注探索和擴展藝術的多元合作,攜手各領域傑出品牌,呈現與品牌精神契合的文化推廣、藝術展覽項目等特別活動,將當代文化與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廣泛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