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
據李澤厚的學生趙士林消息,哲學家李澤厚在美國科羅拉多時間今晨七時逝世,享年91周歲。
李澤厚生於1930年,湖南寧鄉人,在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被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在知識界極具影響力。
李澤厚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美學論集》、《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等。
美國《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曾評價稱,李澤厚是當代中國學術界的一個奇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時期,李澤厚在哲學和美學方面的著作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觀察吸引了整整一代知識分子。他所發展的精緻複雜、範圍寬廣的美學理論持續地受到關注,尤其是其關於“原始積澱”的獨創性論述。
美國達拉斯德州大學教授顧明棟認為,李澤厚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和美學家之一,在改革開放以後的十餘年中,他的哲學、美學思想影響了包括其本人在內的整整一代人,頗像英國的著名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和法國的著名思想家讓·保羅·薩特。他的美學思想建立在批判了包括中西美學大家的思想之上,是打通古今中外美學傳統的真正具有原創性的文論。他對美學的一些同樣一直是西方學者也關心的核心問題,提出了不同於西方美學家的系統性看法,具有令西方美學家折服的原創性。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認為:“回過頭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史,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80年代,影響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澤厚,我們回顧這幾十年,現在能舉出來的還是李澤厚,具有全局性影響的就這一位。我們需要李澤厚式的思想家,李澤厚式的哲學家。不是超越李澤厚,是要達到他的水準,我覺得這可能是當下中國知識界、思想界很迫切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友漁認為,八十年代思想最有高度和深度、最成體系、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無疑是李澤厚,這得益於他在理論上巨大的吸納綜合建構能力。“記得當年在人民大會堂開了一個西方哲學研討會,李澤厚提出‘寧要康得,不要黑格爾’,引起震動。在中國,當時這簡直是石破天驚之論。李澤厚無疑是八十年代對年輕一代影響最大的人。”
廈門大學教授、作家易中天認為,和一般意義上的專家、學者不同,李澤厚毋寧説是一個“思想家”。他擁有的財富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他從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學”而是“思考”。他甚至沒有什麼“專業”。哲學、美學、社會、心理,都是他涉足的領域;歷史、政治、文學、藝術,都是他研究的範圍。李澤厚的確具有一种先驅者的意義,在1979到1989這十年間,李澤厚在學術界幾乎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他總是在出版新著作,發表新見解,提出新問題,闡述新觀點,甚至不斷引進和創造新名詞、新概念、新提法。……李澤厚又是極為敏感的。他總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歷史脈搏,不失時機地把學術界的關注目光引向一個又一個新領域。八十年代後的“美學熱”、“文化熱”,便都與李澤厚有關。幾乎可以説,李澤厚的目光掃向哪,哪就會熱起來。於是,他就在這十年間中國思想文化的進程中留下了自己明顯的足跡,甚至不少學説都打上了他的烙印。
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社長管士光表示:“《美的歷程》是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一本書,距最初讀到這部著作已經30多年了,閒暇時我還會隨手翻一翻這本給我留下美好記憶,甚至説對我一生都産生了影響的書。《美的歷程》是高屋建瓴地把握與感悟中國藝術和美學發展歷史的著作,它見解精到,既有高度概括,又有細緻分析,重點突出,文字生動,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專著,其中有些觀點也未必人人贊同,但字裏行間閃爍著豐富的思想火花,蘊含著深刻的學術智慧,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末美學熱中的標誌性成果,曾影響了幾代青年。此書與作者的《華夏美學》及《中國美學史》(與劉綱紀合作)的兩卷(先秦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一起成為中國美學史著作中的經典之作。”
(本文綜合自新京報及公眾號哲學基礎、神州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