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考古旅遊熱”席捲而來,中國有哪些備受關注的考古發現值得一探?

“考古旅遊熱”席捲而來,中國有哪些備受關注的考古發現值得一探?

時間: 2021-10-21 17:55:00 | 來源: 藝術中國

 10月17日,參觀者在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考古發掘現場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100年前,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深埋地下的大批彩陶和石器等文物破土而出,剖開了一段距今5000至7000年的中國史前文化,中國現代考古學由此發軔。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時這樣強調,也再一次讓仰韶文化和考古學成為公眾與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兩年來,全球疫情不斷反覆,“出國遊”不再成為國人的首選。國內一些兼備了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點和城市重新回到許多人的視線。“非遺旅遊”、“考古旅遊”持續升溫。然而,對於沒有相關知識儲備的普通大眾來説,想要親近考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不懂”“太深奧”是多數人觀看考古遺址之後的感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認為,“考古旅遊和一般的觀光旅遊不太一樣,考古旅遊有門檻,旅遊者需要有一些學識基礎,比如當遊客去安陽或者二里頭遊覽,有考古相關知識的人去遊覽和一般的遊客去遊覽是完全不一樣的,遺址的城墻立在那兒,不懂的人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土疙瘩。”

  參觀者在拍攝仰韶文化博物館內的浮雕墻(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那麼,究竟“什麼是考古,考古能為人類帶來什麼?”在徐天進看來,追憶是人類的本能。考古是重新喚醒、恢復人類記憶的學問。考古學是通過撿拾過去遺留的碎片,重新拼合歷史畫卷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本文梳理了近百年來中國考古學領域的部分重大發現,並結合所在遺址挖掘出的典型代表文物,向讀者們簡要介紹這些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與文化特徵。我們不妨循著考古工作者們踏過的足跡,展開一場個人的文明探索之旅!

仰韶村遺址

【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首次發掘時的留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三門峽市委宣傳部提供)

考古發掘時間:1921年

1921年10月,在中國政府的支援下,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帶領袁復禮等中國學者到仰韶村,正式開始發掘,歷時36天,開挖17處發掘點,發現了一種以磨制石器與彩陶為特徵的史前文化,並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後、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核心文化。

出土文物:磨制石器與彩陶

代表文物:彩陶人面魚紋盆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人面魚紋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將中國社會發展史從文獻記載的夏商時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現在認定的仰韶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史前文化”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説,仰韶文化的發現,推動了此後一系列中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到良渚文化等,碩果纍纍。

推薦打卡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殷墟

【中國殷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被證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

殷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增刊)

考古發掘時間:1928年,1929年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對殷墟的發掘。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援下,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總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銅器、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1929年春,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據了解,殷墟前後歷經15次發掘,並完全由中國學者自己主持完成,因而殷墟又稱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

出土文物:有字甲骨、青銅器

代表文物:著名的後母戊鼎

著名的後母戊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圖片源自:國家博物館官網)

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産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中國學術界得以展開有關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此外,殷墟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甲骨窖穴等構成。

推薦打卡地: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甲骨窖穴)

河姆渡遺址

【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河姆渡遺址(圖片源自:寧波發佈,方其軍 攝)

考古發現時間:1973年

1973年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達4米,由相互迭壓、又有內在聯繫的四個文化層組成。文化斷代為距今7000年,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典型的幹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

出土文物:黑陶、木器、大批量人工栽培水稻遺物,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等。

代表文物:木胎朱漆碗、黑陶豬紋缽、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房屋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豬紋缽,目前被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館,其有野豬特性的陰刻花紋,説明在河姆渡時期就有飼養豬的歷史。浙江省博物館藏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是我國首批永久禁止出境的國寶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河姆渡遺址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它的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推薦打卡地: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利用河姆渡遺址考古現場建立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由博物館主館區、遺址發掘區復原現場、幹欄式建築古村落展示區、遺址古生態園區、古渡口標誌景觀區、田螺山遺址現場館等組成)

莫高窟藏經洞

【古代歐亞大陸文明精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敦煌莫高窟(中共敦煌市委宣傳部 張曉亮供

考古發現時間:1900年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現。這座掩沒在漫漫黃沙中長達1600餘年的文化藝術寶庫引起了巨大反響。近一個世紀以來,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專門學科。

出土文物:西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

代表文物:敦煌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敦煌壁畫《張騫出使西域》。莫高窟藏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把敦煌看作“吾國學術之傷心史”。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説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推薦打卡地:甘肅敦煌莫高窟

良渚古城遺址

【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考古發現時間:1936年

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遺産構成要素包括西元前3300年-西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週邊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以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出土文物: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石器、象牙器、嵌玉漆器、陶器等。

代表文物:“玉琮王”

個體最大的玉琮“玉琮王”。浙江省博物館藏

推薦打卡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三星堆遺址

【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圖片源自網路)

考古發掘時間:1929年至今

上世紀20世紀末,四川廣漢農民燕道誠的一個普通的耕地舉動,意外開啟了三星堆古蜀文明大發現的序幕。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範圍前後延續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出土文物:青銅器、玉器、金器等。

代表文物: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青銅神樹;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

(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圖片源自網路)

今年3月,三星堆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也揭開神秘面紗。時隔5個多月,6座“祭祀坑”的考古發掘有了重要進展。在已經發掘結束的4號坑,基本清理結束的3號坑和暴露出埋葬文物的7號、8號坑,發現了體型巨大的青銅祭壇、神獸、完整的金面具,有神樹紋的玉琮以及“撞臉”奧特曼的青銅人像等文物。新發現文物數量之豐、製作之精、造型之奇,令人嘆為觀止。

推薦打卡地:四川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西漢海昏侯墓

【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圖片來源:中國日報,徐國亮攝影)

考古發掘時間:2011年3月

海昏侯墓是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圖片來源:中國日報,徐國亮攝影)

出土文物:編鐘、編磬、琴、瑟、排簫、伎樂俑;竹簡、木牘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數以千計;五銖錢10余噸近400萬枚;青銅雁魚燈、青銅火鍋、青銅鏡等。

代表文物:青銅雁魚燈、青銅火鍋

青銅雁魚燈(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打卡地: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丁村遺址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京週口店以外地區發現的首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因發現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丁村人”而備受關注】

考古發現時間:1953年

丁村民宅(圖片來源:山西省旅遊局)

1953年,在挖沙工程中,丁村遺址被發現。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丁村遺址的50余處舊石器和化石地點,選取了其中的九龍洞遺址、過水洞遺址和老虎坡遺址3處遺址進行發掘  ,在九龍洞遺址發現了丁村遺址群原地埋藏的石器打制現場;在過水洞遺址發現了30萬年前的人類用火遺跡;在老虎坡遺址發現了10萬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跡。

出土文物:石製品、古人類化石及動物化石標本

代表文物:丁村人牙齒化石

推薦打卡地:山西臨汾丁村遺址、北京週口店遺址、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址)

馬王堆漢墓

【漢初歷史文明的標桿;出土文物極具歷史、醫學、文化和藝術價值】

考古發掘時間:1972年-1974年,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

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結構及豐富的隨葬品,是漢代生活方式、喪葬觀念的完整呈現。700余件工藝繁複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漢代髹漆業的輝煌成就;500多件織精繡美的絲織衣物,力證了西方文獻中“絲國”(Seres)的記載;逾50篇“百科全書”式的簡帛文獻,傳承了先哲們的學識與智慧;詭譎奇幻的彩棺帛畫,蘊含了漢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夢中的千年遺容,創造了人類防腐技術的奇跡……馬王堆漢墓是人們了解2200年前社會風貌的窗口,被譽為漢初歷史文明的標桿。

代表文物:千年女屍、素紗單衣

素紗單衣。辛追墓出土。重49克。漢代人描述其薄如蟬翼,“輕若雲霧”,是迄今所見最早、最薄、最輕的服裝珍品。(圖片來源:湖南省博物館官網)

“信期繡”藥枕。辛追墓出土。臥室用品。兩端枕頂用起毛錦,上下兩面用“信期繡”絹,兩側面用茱萸紋錦。枕內填塞香料藥佩蘭。據考證,佩蘭藥枕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保健藥枕。

推薦打卡地:湖南省博物館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考古發現時間:1974年

秦始皇自13歲繼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陵園佈局倣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坑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

出土文物: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兵器

代表文物:跪射武士俑、秦陵銅車馬

秦鎧甲武士俑、跪射俑(圖片源自網路)

秦陵銅車馬(圖片源自網路)

秦兵馬俑場面宏大,隊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馬高1.5米,長2米,體形健碩,肌肉豐滿,昂首佇立,鬃毛分飛,表情機警敏捷,匹匹都像是賓士戰場的駿馬,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和極為深厚的歷史、軍事及文化價值。

推薦打卡地: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麗山園)

(臺馨遙/綜合彙編,以上考古發現的排名不分先後)

“考古旅遊熱”席捲而來,中國有哪些備受關注的考古發現值得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