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靳尚誼、范迪安、吳洪亮對話 | 探討藝術與自然、寫生與創作

靳尚誼、范迪安、吳洪亮對話 | 探討藝術與自然、寫生與創作

時間: 2021-09-01 | 片長:00:06:12 | 來源: 藝術中國

嘉賓合影

2021年8月28日,“藝術與自然——義大利考察創作彙報展”學術座談會在北京隆福文化中心舉行。座談會圍繞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2019義大利寫生及學術交流項目”成果的總結與彙報,探討藝術與自然、寫生與創作。

座談會現場

胡丹潔主持學術座談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及賀羽、孫遜、徐志廣、于明、鐘劍秋、周亭、莊重等部分項目參與藝術家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藝術與自然——義大利考察創作彙報展”執行策展人胡丹潔主持。

靳尚誼先生在座談會上發言

油畫家、教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先生在座談會上著重強調了繪畫的明暗、體積、空間、質感、光感,結構等問題。

靳先生認為,人的構造從任何角度來觀察都是對稱的,了解了中線,不管什麼動作都能畫成對稱、平衡的感覺。而體積問題更是關乎作品內在的一種抽象美。我們評價油畫的根本不是內容好壞,簡單説構圖好、色彩好、造型好,這些都是表面的,最重要的是無論什麼風格,都包含著一種抽象美,涉及畫面結構、黑白關係、色調、用筆以及在造型上的生動性。體積處理不好就會顯得畫面單薄、簡單,影響觀感。

座談會現場

“中國現在中堅力量的畫家,繪畫技法極其熟練,各種風格和作法都有,但是空間以及色彩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靳先生提出,“繪畫必須要看原作,繪畫最重要的不是理論,而是提高眼界之後,使你的眼睛知道好與不好。”

范迪安院長在座談會上發言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發言中表示,藝術總是在與”什麼”交集的情況下才能産生,比如説藝術與歷史、藝術與宗教、藝術與社會等等。從“藝術與自然”這個切口來研究油畫,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的命題,也是當代中國油畫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自然主題的時代性。范迪安指出,在油畫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到歐洲油畫從義大利開始把“自然”這個命題與文化思考包括社會關懷結合在一起。從義大利到法國,再到英國、德國一直到俄羅斯,我們可以看到風景畫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時代特徵。康斯泰勃爾、透納用英國的風景反映了英國在歐洲起步最早的現代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謂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港口、蒸汽輪船等記載了一個時代最重要的社會特徵;從巴比松畫派到印象派,通過表現法國的風景,反映出藝術從宗教主題走向對自然的關照;德國風景畫中的宗教意味,俄羅斯風景畫中的民主主義思想意識、關切普通勞動者、謳歌民族和土地這些方面的表達,都有鮮明的時代性。西方油畫關於自然的表達,實際上反映了非常大的時代關切,不管畫家是有意識還是沒有意識,意識多一點還是意識少一點,其實他的作品就擺在那裏,讓我們後人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到風景畫的時代性,而這就是”藝術與自然”這個命題的價值。

座談會現場

第二,建構傳統、自然和自我的關聯。藝術研究過程都是在這個三角關係裏,也就是古人、自然和吾心。中國早在一千年前就能把畫論講得這麼透徹,把“師古人”、“師造化”和“師吾心”三個關係講清楚,我們不能把這三者割裂來看。其實閱讀傳統、閱讀經典就是增進修煉,就是養吾心。面向自然更是讓自己的心靈跟自然的造化有一種稱之為心理或者是情感韻律上的通感。

座談會現場

那麼怎麼畫中國的自然?范迪安認為,靳尚誼先生這一輩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表率,那就是用油畫的語言方式來畫黃皮膚的中國人,塑造中國人的形象,使油畫跟中國在本質上聯繫在一起。中國的自然如果能夠用油畫來表達好,既是留住我們自己對山川萬物的感受,畫作的內涵和語言本身就因具有時代性而能産生廣闊的社會意義。

“’藝術與自然’這個課題真的值得繼續研究下去,不管是技巧語言方面還是文化意涵方面,都值得特別的探討。”

吳洪亮院長在座談會上發言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座談會上分享了他對於“藝術與自然”的理解,“所謂的‘風景’、‘自然’,如果用另外一個詞,就是‘造化’。‘化’字很好玩,在篆書裏,‘化’其實是兩個‘人’,就像我們的八卦一樣,是轉著的,一正一反。為什麼‘化’這個字會有兩個人互動呢?我的理解是:我和自然或者是我與他者之間如何共處、互促、變化、生長。所以,歐洲叫風景,中國畫也許相似的有山水、造化的説法。當我們把東西或者是全球邏輯合在一塊再去想項目的理念,我們去義大利就不僅是去看風景、人文,還要與之發生關係和交流,這個項目就顯得更為豐富了。”

座談會現場

吳洪亮認為,此次展覽通過同臺“PK”的形式,也探討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同樣一個景觀,不同的藝術家甚至是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畫,會畫出什麼樣子?我覺得這對於觀者、對於藝術家之間的交流都特別有意思。我想起我在做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的時候,也是李可染先生、張仃先生、羅銘先生、陳大羽先生……好多位老師一塊寫生,一起去畫的西湖,一起去畫的重慶,這些成為了我們今天做美術史研究非常重要的文獻。”

“靳先生和范院長都談到了油畫對中國藝術的價值,我想,在今天的世界,尤其是疫情之後的世界,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全球思維是回頭看不清楚我們自己的發展體系的,我們如何去破自己的“繭”,如何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性,相信藝術會在其中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以及建構的作用,去找尋共同的發展之路。”

藝術家代表莊重在座談會上發言

“看美術館的作品,就是來治自己的病。”項目參與藝術家代表莊重借由畫家弗洛伊德説的這句話,在座談會上分享了此次義大利之旅的感受和體會。“在阿西西寫生的那一站,我從阿西西小鎮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一層一層爬到山頂,從不同的方向去尋找各種角度。陽光透過雲層掃過地面之後會形成獨特的空間感,那種魅力實在是讓人難忘。當我站在山頂的時候,面對巨大的空間,山下所有的房子和教堂都成為了塊和面,這樣一種畫面的呈現其實也是我想追求的:有具體的存在,但又是一個空間中的構成,這是一種抽象的美。在那裏我感受到可以用所有我們已知的方式去表達,但是要想把這些方式給組合好,就需要像弗朗切斯卡那樣,有苛求的色彩的表現、構成的表現。我也能深刻地體會到莫奈當時畫畫,一張畫一般只用30分鐘左右,因為不經意間面前的風景就已經換了一種色調,而且這種色調變化的微妙,是只有坐在那裏慢慢觀看風景才能感覺到的。那一天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在那一天確定了一個主題的系列,希望通過這個系列把我繪畫上空間和色彩的問題解決掉。繪畫創作是需要有傳統滋潤的,是某種審美的再度發揮。在這次考察中,我對古代大師那種有節制的創作態度印象深刻,這會讓畫面具備更加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藝術家代表孫遜在座談會上發言

“‘壯遊’其實就是你心裏面有所期待,胸懷激蕩的遊歷,是一種很強烈的感受。”項目參與藝術家代表孫遜在座談會發言中説到,“通常我們來到義大利,可能更多的是奔著博物館、教堂去,而這次去了米蘭和都靈以北的科莫湖和大帕拉蒂索,也是當地的旅遊聖地。帕拉蒂索是阿爾卑斯山的南麓,遠處是雪山,下面是草場,風景很美。科莫湖的氣候總是下雨,阿西西的風也很大,在整個行程中大家都很用功,想各種辦法珍惜時間和機會寫生。”

“寫生之外有幾次活動安排,在米蘭我們看到了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在阿列佐看弗朗切斯卡的《聖十字的傳奇》,在阿西西看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喬托壁畫,在佛羅倫薩由烏菲齊美術館的美術史專家帶著我們專門看濕壁畫,我們還體驗了濕壁畫的製作過程,在此期間和當地的藝術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座談會現場

“我很喜歡畢加索的畫,畢加索在1917年左右有一段時間是畫得比較古典的,有像安格爾的那種線描的作品,當時他跟俄羅斯佳吉列夫芭蕾舞團一起,是去了羅馬和那不勒斯,在看了龐貝和義大利的其他古代藝術以後,對他形成新古典主義的一個時期的繪畫很有影響。論述他的分析的文章是這樣説他的義大利之行:‘The wake of his Italian journey’,是他的喚醒之旅,我覺得我們此次義大利之行也是喚醒我們的旅途,喚醒我們對造型藝術的興趣,對它的可能性的期待和熱情。”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9/1/2021911630483126244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