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蘇丹:藝術博物館中的文獻展

蘇丹:藝術博物館中的文獻展

時間: 2021-08-25 17:12:14 | 來源: 藝術中國

本文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策展人蘇丹在2021年8月23日舉行的“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開幕式上的發言——

文/蘇丹

在藝術博物館中展示文獻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是作為策展人手中的法器有二:一是史料,二是空間。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史料、檔案是展覽的內容和精髓,它們是歷史最直接的物證。這些對於藝術博物館來説至關重要,首先不得有假,不得摻假,更不得造假。“真”是歷史敘事的基礎,除了知識和歷史資訊價值以外,史料的力量又和其物質本體有關,完整亦或殘缺,衰變亦或完好如初,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應得到充分的表現。展覽是一個激發歷史檔案説話的劇場,所以話不僅要講得生動、清晰、有邏輯,還要有腔有調。糟糕的檔案館會成為珍貴檔案的墳墓,但一個好的展覽,即使是採用了墓園的形式,卻是塵封檔案的一次了不起的解放和重生。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展覽的空間永遠在追隨史料,儘管本次展覽的展廳空間要先於這個展覽而存在。眾所週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建築師馬利奧·博塔是做教堂起家的一位偉大的建築師,人們都説他所設計的空間具有一點揮之不去的神性色彩。這也是開館以來,許多知名藝術家、建築師願意來此做自己的展覽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依然要在這個強大形式之下努力創新,要為“棟樑”爭取話語權利。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同時空間語言還要應和敘事的節奏,甚至以空間帶動著敘事的節奏;品質上乘的空間敘事的語言一定是具有詩性的,那麼何謂詩性呢?我以為它來自內容和空間的相互吞吐,來自空間對內容主動性的反噬。終於,當均衡的曙光出現時,線性的敘述就會變得豁然開闊,長篇累牘的表述、青燈黃卷下的查閱也會變得灑脫和愉悅。更重要的一點是,展覽的空間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展廳裏兩個黑盒子是體量組合之中的王者,是空間中的蟲洞。它們超越了地理,展臺形式上的隱喻則讓對話超越了陰陽兩界,穿越了半個世紀的時間。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藝術博物館的空間有一種權力,它是一個製造藝術、歷史、個人神話的所在地。當下許多展覽都熱衷於此。

然而,我覺得比製造神話更難的,乃是讓已經成為神或者神話中的重要角色在此回歸人本。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大多數的觀眾是懷著一顆瞻仰之心來到此地。對於本次展覽的主角梁思成先生就是如此,我們要從大眾傳播的故事演繹中,從不著邊際的野史中將梁先生解救出來,讓大眾和學界看到一個客觀真實的梁思成。我一直以為平凡和偉大的邏輯向來如此,先有平凡再有偉大。(圖文提供: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展覽現場

蘇丹《藝術博物館中的文獻展》手稿

阿年導演在墓園祭拜

展覽佈置現場

展覽佈置現場

展覽佈置現場

展覽佈置現場

“棟樑”展覽主創團隊(從右至左:蘇丹 劉暢 王南 劉徽建 王晨雅 馬閱)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8/25/20218251629874833072_33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