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氣候變化下藝術家們暢想未來世界的“協作生存”

氣候變化下藝術家們暢想未來世界的“協作生存”

時間: 2021-08-13 11:38:49 | 來源: 藝術中國

“協作生存”展覽在美國曼哈頓601藝術空間展出 圖片來源:601藝術空間

熱浪席捲全球、野火肆虐山林、冰川持續融化、南極再創高溫、暴雨颱風洪災,所有這些現象每年都在時刻提醒著人類“氣候變化”這一議題,藝術界也將目光轉向此處。近期,名為“協作生存”(Collaborative Survival)的群展在美國曼哈頓的601藝術空間(601 Artspace)展出。

比阿特麗克斯·格魯的模擬多媒體裝置《煙之跡》2021年 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這一展覽的主題取自羅安清(Anna Qing)的人類學著作《末日松茸》(The Mushroom at The End The World),這一著作中傳達的一個理念正是“協作生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世界正在開展多個合作項目,其中最具成效的是視覺藝術方面,有很多作品探討氣候變化在後未來可能産生的優勢和局限。

《煙之跡》中的VR場景 圖片來源:藝術家個人網站

《EoS10^15收藏》(2021)  圖片來源:藝術家個人網站

在此次展出的藝術品中,比阿特麗克斯·格魯(Beatrice Glow)的模擬多媒體裝置《煙之跡》中創造了一個無限發達的世界。藝術家將世界的背景設定於2068年,創造了一個被稱為“煙帝國”的億萬富翁家族,她模擬了這一家族對於房地産的銷售,並涉足煙草和軍火行業。這些華麗的、人造的瓷器和黃金製品——從管子到步槍,再到牛皮筆——被3D列印出來並展示在畫廊的墻上,同時也被展示在一個由虛擬現實技術生成的視頻中,觀眾可以通過VR設備參觀這一家族的宅邸。同時這一世界的詳細介紹也出現在了由Glow和Jeong-A Kim製作的模擬圖錄《EoS10^15收藏》(2021)中。

圖錄  圖片來源:藝術家個人網站

圖錄  圖片來源:藝術家個人網站

這本長達100頁的圖錄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因為極具諷刺意味(例如,一支在日常中常見的筆在2068年因其稀有性而受到讚譽),還因為這本圖錄為小説家和遊戲設計師架構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架構世界對於科幻和幻想類的作品尤其重要。在這些作品中,虛構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作品,人物、民間傳説和背景等元素都為故事提供了連貫性和深度。從廣義上講,架構世界的方式有兩種:自上而下,從一個徹底的宏大的模式開始,然後再填充細節;自下而上,從相關細節開始,只根據需要勾勒出世界觀和大局。

詹妮·布羅克曼 《未來記憶檔案》2021年 圖片來源:601藝術空間

雖然《煙之跡》採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來構造2068年的世界,但“合作生存”展覽中的很多作品氣勢選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來架構世界。例如,詹妮·布羅克曼(Jenny Brockmann)的作品“超適應”(Hyperadaption 2021)由一個神秘的群島組成,島上有不銹鋼桌子,上面放著燒杯、長笛和皮氏培養皿,各種各樣寫滿文字的本子(“未來記憶檔案”,2021年)、二極體和人造苔蘚等。“檔案”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筆記思維圖(“2020-20-02號圖紙”,2021年),印刷在相紙上,能夠喚起觀者在教室看黑板的記憶,這一思維圖是根據藝術家與各個領域的人們對話而創作的。其中寫著“進化中的超適應,意味著超越了你自身的能力”,這些註釋觸及了該作品的世界架構,但這一作品中沒有像《煙之跡》那樣對世界架構的詳細闡釋,只是以一些作品細節來體現世界觀。

 

邁克爾·王《野生滅絕》 2021年 圖片來源:601藝術空間 

同樣,戈爾迪(Goldie Poblador)的《繁衍之花》(2021年)和邁克爾·王(Michael Wang)的《野生滅絕》(2021年)都喜歡以感官的存在而不是話語的表達去創作藝術作品。戈爾迪在手工吹制的玻璃畫中描繪了蜘蛛般與人類的形態混合體。邁克爾·王(Michael Wang)的溫室裏包含五種不再存在於野生環境中,但在人工環境裏生長的植物。

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在斯馬克·梅隆畫廊(Smack Mellon)也有兩位藝術家的個展體現著對於氣候變化的思考。塔米(Tammy Nguyen)的作品《永久産權》為自上而下構建藝術世界提供了進一步的觀看視角。這件作品將令人眼花繚亂的濃密樹林繪畫、閃閃發光的文字拼貼和肖像畫融合在一起,構建了馬來西亞島上的森林城市,這裡是一個未來的生態烏托邦。

沙約克的裝置作品《等待水》 圖片來源:Hyperallgergic

沙約克(Shayok Mukhopadhyay)的裝置作品《等待水》,設置的背景在距離我們不太遙遠的未來,水危機襲擊了紐約市。沿著畫廊墻壁放著各種各樣的容器,代替著主人在打水的隊伍中排隊。另一側放在展臺上的塑膠器皿,預示著或許在更遙遠的未來,我們用的生活用品也成為博物館中貼著展簽的文物,那些基座上矗立著的彩色塑膠瓶,就如同現在博物館中展出的古代陶器。《等待水》想像的未來世界與現在的世界非常相似,該裝置還部分模擬了2019年欽奈水危機的場景。

在這些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藝術作品中,所有的世界架構,即使是在最不可能的科幻和幻想世界中,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現實元素。未來的全球氣候將會是怎樣的呢?儘管這些藝術家的想像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有一種微妙的可能接近於未來的真實。從堆積了大量財富的家族,到只能依靠人工才能培植的植物,再到森林島嶼天堂和博物館中展出的塑膠瓶,這不過是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縮影罷了。(文章來源:Hyperallergic 作者:路易斯·伯裏 Louis Bury 編譯:孟孟)

氣候變化下藝術家們暢想未來世界的“協作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