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他,用書寫與良渚對話

他,用書寫與良渚對話

時間: 2021-07-09 08:41:54 | 來源: 藝術中國

盧俊舟:書寫良渚藝術展

文/許柏成

在杭州余杭良渚遺址東南方5公里左右,矗立著一幢清水混凝土現代建築,這是由安藤忠雄設計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大屋頂”。陽光透射進巨大的內部空間,水面倒映著它的恢弘身影。這座擁有極簡主義外形的巨大建築,彰顯著現代的力量與包容的胸懷,讓人聯想到在同一片土地上,數千年前的遠古先民們築造的幹欄式建築。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外景,安藤忠雄設計

展覽現場

7月6日,良渚申遺成功兩週年之際,“書寫良渚——盧俊舟作品展”在這裡舉行。走進展廳,一組高超過6米的巨幅書法作品貼合在清水混凝土的墻壁上,讓巨大的泥墻煥發出人文的光彩,而超越了文字藩籬的黑白線條樂章,則把觀者的思維帶往一個自由與超越的境界。

盧俊舟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

這個展覽的主角是盧俊舟,他是誰?盧俊舟,自幼研習書法。從傳統出發,又著力跳脫傳統法度的規則,融入富有創造性的自我表達。作品充斥著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流動變化。他堅持為自己書寫,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在傳統脈絡和當代視野中探索東方筆墨精神。通過深刻的思考與藝術實驗,讓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的當代格局中展現未來的可能性。

盧俊舟在展覽現場

事實上自青少年起,盧俊舟在傳統書壇便屢屢獲獎,但盧俊舟對書法始終是有著叛逆精神和獨立思考的。在上世紀90年代一次北京之行後,他曾十餘年幾乎不動筆。直到2009年一次偶然機緣下,他對於書法的靈感才跳出了傳統書法的層層約束,不經意間如水銀瀉地般顯現出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些作品將漢字重新拆解,呈現出全新的結構與組織方式,體現出非同尋常的造詣與追求。

展覽現場

我們看到,在盧俊舟的書法中,依然保留著漢字的原型,普通觀者在解讀時卻不免會遇到難以辨識的尷尬。但如果書法是一門獨立藝術,與文字本身的內容已關聯不大。在盧俊舟看來,書法的陳陳相因已經太久,要讓書法獲得更大的生命力,必須要跳出歷史的窠臼。我們在他的作品之中,感受到的是線條、佈局、韻律、節奏與飛白,這些極簡的形式元素構成了樸素的抽象之美,充滿呼吸,引人遐想。

展覽現場

熊秉明先生曾説:“在西方,雕刻與繪畫並稱;而在中國,書法與繪畫並稱。”一句話,道出了在中國藝術裏線條的重要性。盧俊舟的作品裏,篆書的形象、楷書的結構、草書的韻律……可以説無不包容,但卻絕不能以任一書體來限定。他超越了書體源流,回到所謂“書之有法”之前,即線條與結構的組合。因此,他的很多書法也可以看作繪畫,但卻是超越了具象與形象的,抽象的繪畫。

《良渚書寫計劃:1、2、3》632cm✖234cm✖3,2021

良渚,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證。完備複雜的城市與高超的制玉技術足以令世人嘆為觀止。而在豐富的良渚文化遺存之中,最吸引盧俊舟的卻是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們共在良渚收集了200余個刻畫符號,它們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但還不算是成熟的文字。這些刻畫符號散發出來的神秘感,強烈地吸引著他。於是,在這次展覽裏,他以自己的理解將這些刻畫符號進行重新轉化,創作出三幅巨幅實驗作品。這三幅作品高度均超過6米,煌煌巨制,懸挂在展廳裏,一股神秘而現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盧俊舟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現場創作“千字石”

盧俊舟在參觀良渚古城遺址時發現,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在修建古城時,是先以鵝卵石鋪設地基,再以夯土築造城墻。這讓他一下想到,自己小時候見過老家浙江溫州的農民在建造房屋時,依然還是採用這種方式。5000年時光太久,而這種感同身受,似乎讓盧俊舟與良渚人的心靈産生了某種溝通。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千字石”展出現場

盧俊舟與良渚的對話,不僅是5000年前的良渚,還有近百年前的良渚。在確定了在良渚做展覽之後,他拜讀了良渚文化最早的發現者——施昕更的《良渚》一書。這本寫成于1937年的書是關於良渚最早的著作,在戰火動亂中曆盡艱辛得以出版。特別是卷首,已遠超出考古範疇,寄託著年僅26歲的施昕更對家國命運與文化承傳的深深憂慮與遠大夢想,這讓盧俊舟頗為感動。他想到了那些鵝卵石,於是從家鄉溫州永嘉楠溪江邊運來了1000余塊鵝卵石,在石頭上認真書寫了這篇《良渚》前言,將它們以特定的形式擺放,貫通了安藤忠雄建築的內外,形成呼應,同時更是這件特別為良渚而創作的裝置作品向上古祖先與前輩先賢致敬。

盧俊舟2020年家鄉溫州永嘉溪南村創作

盧俊舟2020年家鄉溫州永嘉溪南村創作

這次展覽展出的還有盧俊舟的《溪南》系列,因為疫情的原因,2020年盧俊舟被困在闊別已近30年的溪南村。在2個來月的時間裏,他對家鄉産生了新的情緒與感覺。《溪南》系列正是他追尋舊日時光與心靈寧靜境界的流露。盧俊舟説:“對我而言,書寫是我的個人化表達,至於態度、情感等,都是不自覺的流露,這是用語言表述不清的。可能我所作的,是為觀眾提供一種觀看視角——原來書法還可以這樣呈現。人與歷史、當下、未來的對話,可以這樣一種狀態而存在。”

溪南切 69217cm 2020年

2018年,盧俊舟首次個展“平行”在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舉辦,這個展覽的出現因為給書法創作帶來新的氣息,引發了社會和學界的強烈關注。兩次展覽,兩次與美術館空間的絕妙對話。盧俊舟的每一次展覽,不僅尤為注重與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對話,同時也注重與當地的文化歷史對話。如果説他在蘇博創作的《吳越春秋》是將“蘇州這座充滿情調的人間天堂,拉回到春秋時期的悲壯底色中”,那麼《書寫良渚》則是在蒼茫的歷史長河中,用書寫與文明的源頭和未來對話。

竹裏館,2020年,34138cm

那些5000年前良渚符號的刻畫者,無異於盧俊舟的“知音”了,他是誰?叫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同樣的“書寫”方式讓他們的心靈在此相遇。一個從古向今而來,一個由今回溯而去。在2021年,今天被稱為“良渚”的地方,這次相遇不僅指向文明的源頭,也通向藝術的未來。(本文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部分現場攝影章嘯 視頻製作:盛晨晨 林偉傑)

一沙鴎,2020年,68138cm

已忘言,2020年,69140cm

盡余歡 2021年 632234cm

將進酒,2021年,270x1000cm

展覽海報

書寫良渚——盧俊舟藝術展

展覽地點:良渚文化藝術中心

展出時間:2021.7.6— 7.30

策展人: 張維娜

主辦方: 夢邊文化 大屋頂文化

指導單位:良渚博物院

支援方:OLI建築設計事務所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7/9/2021791625787584410_33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