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五月五,畫裏看端午

五月五,畫裏看端午

時間: 2021-06-14 10:56:16 | 來源: 

節令畫是有關時令節氣的畫作,在立春、清明、夏至、端午、中秋等我國傳統節氣或節日期間,宮廷和民間都會懸挂與主題相呼應的節令畫裝飾環境,展現出濃烈的民俗氣息。五月初五即為端午,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中節、重午節、龍舟節等,表達端午節祥瑞題材的繪畫,一般名為“午瑞圖”、“端午圖”、端午景圖”等,畫面多描繪富有吉祥寓意的時令瓜果蔬菜,如蜀葵、石榴、蒲草、茉莉花、梔子花、枇杷等。宋代已有類似畫作出現,明清時期最多。

元 佚名 天中佳景軸 絹本設色 108.2×63.5cm

畫題為“天中佳景”,此畫應是端陽應景之作。瓶中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係有精緻香囊。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畫幅上方,有四道道教靈符和一鍾馗畫像。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記載了吳道子所繪鍾馗像真跡,明憲宗朱憲宗的《歲朝佳兆圖》是為春節驅鬼辟邪而作,明代以後,鍾馗又“化身”為“五月石榴花之神”,兼司端午克制五毒之任。這幅畫將端午時令蔬果與鍾馗、靈符結合起來,懸挂此畫意味著保祐人們的平安。

明 陸治 端陽佳景圖 絹本設色 116.7×62.7cm

畫中作者自跋:“葵榴花下自稱殤。南極星輝滿華堂。況是江南多勝事。朱明佳節正端陽。懷親杜隱七十。包山陸治題贈。”此圖乙太湖石為中心,石前為蜀葵,石後為石榴花,山丹、靈芝置周圍,花卉以沒骨法繪之,用色艷而不俗,有自然優雅的韻味。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絹本設色 140cm×84cm

清代宮廷有逢節必畫的傳統,因此,清宮中有多幅“端午圖”。以西畫入法的郎世寧的《午瑞圖》近似歐洲靜物畫。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裏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

清 錢維城 天中瑞景軸 紙本設色 112.3×58.7cm

宮廷畫家錢維城的《天中佳景》主要採用沒骨法,蜀葵與百合花設色淡雅,石榴花以濃艷的的硃砂繪畫,金絲桃以藤黃表現,葉背與葉面濃淡對比強烈,使畫面形成豐富的層次感。

清 陳舒 天中佳卉圖之一 紙本設色 115.8×46.1cm

本幅名“天中佳卉”,天中即端午節,畫中所繪均為陰曆五月時節花卉,如石榴、夾竹桃、萱草等,再配以奇石。畫花卉或以沒骨法體染而成;或先鉤後填彩,然筆意疏簡,饒有韻致。

清 陳舒天 中佳卉圖之二 紙本設色 115.8×46.1cm

南宋 佚名 金明池爭標圖 絹本設色 28.5×28.6cm

龍舟圖是最直接的描繪端午習俗的圖景。“賽龍舟”、“劃龍船”,是一種具有民俗性、觀賞性和娛樂性的競技運動。一般認為,起源於紀念屈原,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早在宋代,便有無名氏的《金明爭標圖》。

元 吳廷暉 龍舟奪標軸 絹本淺設色 124.1×65.6cm

元代吳廷暉有《龍舟奪標圖》繪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主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子內有許多女侍環侍著一名貴人,前後兩舟則搖旗吶喊,鑼鼓喧天,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于其間,場面十分宏大,氣勢雄偉。古時龍舟窄而長,又有龍頭、龍尾和龍鱗等裝飾,加上結五彩、張旗傘,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極為壯觀、有趣,常常引來眾人圍觀與喝彩,也因此經久不衰。

元 王振鵬(傳) 大龍舟圖 絹本設色 26.5cm×25.5cm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挂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歌謠幾乎將端午習俗活動納入其中。清代畫家徐揚創作的了《端午故事圖》冊八開,生動活潑地再現了古人的端午習俗。

清 徐揚 端午故事圖冊之觀競渡 絹本設色 20.7cm×18.21cm

清 徐揚端午故事圖冊之裹角黍 絹本設色 20.7cm×18.21cm

題字:“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讚時也。”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粽子就已經出現。當時,用菰葉包黍米成角狀的,稱“角黍”;用竹筒裝米成筒狀的,稱“筒粽”。

清 徐揚端午故事圖冊之採藥草 絹本設色 20.7cm×18.21cm

題字:“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據《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五月間,草藥的莖葉正好成熟,藥性也最好,時人多采草藥以治病防病。由此,逐漸形成了端午節採藥、施藥的風俗。同時,人們用艾草、菖蒲、鳳仙、白玉蘭、桃葉等煮水洗澡,用以去除邪氣。人們還飲用由莒蒲、雄黃、硃砂等泡製的藥酒,用以辟邪解毒。

清 徐揚 端午故事圖冊之賜梟囊 絹本設色 20.7×18.21cm

題字:“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梟,即貓頭鷹,古時也稱“鸮”。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梟鳥食母,破獍食父,均不孝之物也”的記載。梟羹,即用梟肉做成的羹湯。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有五月做梟羹、送梟羹、吃梟羹的習俗。古時皇帝製作梟羮以賜臣下,意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梟那樣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絕邪惡的用意。

清 徐揚 端午故事圖冊之係採絲 絹本設色 20.7×18.21cm

題字:“以無色絲係臂,謂之長命縷。”端午節的彩絲,是代表吉祥的物件,五色絲線又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無色縷”等。一般用青、黃、赤、白、黑五色編織而成,象徵五行,並象徵五色龍。漢·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長壽。由五彩線還發展出戴香囊的習俗,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

清 徐揚 端午故事圖冊之懸艾人 絹本設色 20.7cm×18.21cm

題字:“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亦常用於針灸……能灸百病。”艾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有濃烈香味,可治病驅蟲,五月正值其生長旺期,功效最好。懸艾人,即將艾草編成人形,懸挂在自家門口,一來用於驅趕蚊蟲,二來用於避邪納福。

今日端午節,你們的家鄉還保留著這些習俗嗎?

資料整理自:
朱萬章《畫中端午散記》
白宇《清代“午瑞圖”流變》
中華珍寶館
古人怎麼過端午節?看看曹雪芹《紅樓夢》和徐揚《端陽故事圖冊》 
五月五,畫裏看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