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藝術駐地是一個禮物和方法:藝術駐地論壇東莞燕嶺園舉辦

藝術駐地是一個禮物和方法:藝術駐地論壇東莞燕嶺園舉辦

時間: 2021-05-24 17:42:44 | 來源: 藝術中國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感知·異想: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成果展”嘉賓合影

5月22日下午,由燕嶺文化傳播主辦,打邊爐策劃的“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在東莞燕嶺園舉辦。來自廣州、深圳、東莞、重慶、杭州的藝術駐地工作者、高校學者、藝術評論人、藝術家和媒體人共同參與了圍繞“藝術駐地”展開的分享和討論,並參觀了“感知·異想: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成果展”。

對東莞在地價值的挖掘

此次論壇源起于“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該計劃是由燕嶺文化傳播于2018年發起的藝術駐留項目,以開放的態度面向全球的藝術工作者,針對以當代藝術為創作或研究方向的青年藝術家、策展人、研究人員、設計師公開招募,同時也通過定向邀約的形式展開駐地項目,每年一屆,一屆四期,每期有2-3位申請者入選,一期的駐地時長為兩個月。項目旨在發掘當代藝術領域中具有潛力的藝術工作者,通過對當下地域環境和文化語境的感知和深入探索,給予藝術創作更多的實踐以及實驗的可能性。同時,通過創作、交流和展示,促進項目與地方、社群之間的文化互動和交流。

“感知·異想: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成果展”顏雙艷導覽

目前,“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已完成五期駐地項目,海內外共八位年輕藝術家完成了他們的駐地研究和創作,成果展呈現了其中三位藝術家的新媒體作品和另外五位藝術家的駐地文獻,展覽已于5月15日開展,將持續到7月18日。

“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項目負責人顏雙艷談到,駐地燕嶺園在過去四十年中緊跟時代的變化,經歷了四代更替,從70年代末基於改革開放對於人才的需求而建立起的“自學成才大學”,到為呼應消費、生活和商業環境的提升而向服務産業形態轉向的“燕嶺賓館”,再到今天配合城市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而打造的文化創意園區,燕嶺園每個發展時期獨特的身份意義,讓其成為了觀察過去四十多年東莞變遷的細微入口。燕嶺園作為“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的起點和原點,為駐地創作提供了一個激發靈感的空間,駐地藝術家對在地文脈的發掘與創新,則是對燕嶺園及周邊社區獨特歷史意義的延續。駐地過程中,藝術家們通過在地創研和多元化的公共活動,與當地公眾進行文化聯動,這種持續性的輸出,無疑為燕嶺園及其所輻射的珠三角地區帶來了新的文化可能性。

藝術駐地作為工作方法

在五期的駐地計劃完成之際,論壇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展開藝術駐地項目的藝術駐地工作者來到燕嶺園,分享各自的藝術駐地工作方法、經驗和觀點。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倪昆發言

來自重慶的器·Haus空間(Organhaus)聯合創辦⼈倪昆介紹了該空間兩條相互交織的工作主線,包括從“青年藝術家實驗項目”和“國際藝術家駐地項目”展開的系列成果。器·Haus空間持續為來自不同城市的藝術家搭建對話平臺,並以拋出議題的方式刺激新的思考,引發新的問題。在倪昆看來,駐地是一件禮物,針對主辦機構,藝術家也針對駐地場域。倪昆還談到做駐地項目過程中的一個轉變,器·Haus空間過往會關注很多藝術之外的投射,例如對社區或社群的影響,但現在更看重觸及藝術生産的部分。因此,駐地同時也是一種不限于自身的工作方法。隨著項目的滾動,行走、調研、創作、展覽、文獻、出版綜合在一起,是主辦機構不斷推陳出新的空間日常工作方法的構建。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芬雷發言

方志小説聯合發起人芬雷重點介紹了他們今年的駐地計劃“社區媒”。方志小説以偏紀實,關乎現場經驗的“方志”方式與偏虛構,關乎想像曆險的小説方式相結合,虛實並用,開啟駐地。芬雷通過自我反思,帶出方志小説當下的工作方式,例如強調本地參與,聯合對駐地有一定研究的當地機構彌補項目時間短的問題,以明確的駐地主題,解決駐地關注點易散亂的問題等。芬雷還強調先有問題再去工作,比起做作品,他更在意關於問題的協商性,以駐地推動協作機制的産生,以此打開新的推進問題的途徑。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蔡影茜發言

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圍繞時代美術館自2010年開館以來的一系列駐地項目展開闡述。時代美術館在十年的駐地研究實踐中,將駐地理解為行動者的連結網路,在有限的機構資源和資金條件下,為藝術家提供創造性的契機與平臺,靈活多變的實踐方式不斷超越和打破駐地關於“此地此在”的經驗和邊界,與全球發生關聯。從最早期的“開放實驗室”開始,到因疫情隔絕國際旅行的當下,時代美術館的駐地項目都在“去展覽中心化”、“差異化的知識生産”與“流通網路”等可能性中拓展時空想像,並與藝術家一同超脫“地方”和“全球過程”的固化感知,這些碰撞和協商背後的思考邏輯,為藝術生態貢獻了有趣的思考。

“感知·異想: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成果展”現場

對駐地的再發現和相互激發

在論壇的評議和討論環節,基於四個駐地案例的分享,主持人、分享人和評議人進行了相互激髮式的探討。其中,論壇主持人,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樊林針對藝術駐地項目,總結了三個特徵。首先是工作方式上的不可複製性,因為藝術家和特地場域是相互嵌套的,過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捲入式地投入進駐地工作,當中有成功的方式也有不那麼成功的,這成與不成之間正是我們討論駐地工作如何進行調整的間隙;其次,對於藝術駐地項目評價系統的構建非常困難,我們無法用藝術生態中已成型的系統來分析,無論是藝術創作與駐地間的有效關係,還是整個藝術駐地項目的運作方式。以及駐地成果的藝術品質如何判斷?駐地要不要考慮創意性回報?或許我們要走出固守的精英主義,才能構建恰當的評估系統;第三點是大部分駐地藝術項目總會嘗試通過藝術來修補社區關係。我們看到美術館的責任正在分化,不少美術館所做的工作越來越遠離社區,當我們討論藝術可以為這個地方做什麼時,藝術與場域,與人的關係一直在變,這些變化需要我們進入地方,切身體驗,因此藝術駐地能為我們積累修補社區關係的經驗。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馮原發言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認為,駐地創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期現代性擴張的過程,或者説,它來自於一種掌握了先進技術手段的文化對其他的“他者文化”的觀察和發現的基本結構,因為從結構上來看,所有的駐地計劃都具有早期的人類學和民族學的一些特徵。也就是説,駐地計劃的起源應該是現代性文化,但是,今天我們處於後現代的文化之中,即某種現代文化的生産方式應該也顯示出後現代的特徵,這就是文化多元的特徵。在馮原看來,這並不可能改變現代性的基本結構,因為駐地計劃仍然是一部分來自文化共同體的人們到達某一個地方,並以這個地方的文化為創作來源,只是,今天的觀察者不應該與過去的完全相同,這就是説,觀察者的角色應該獲得某種自覺的升級——他們應該以後現代的立場發現後現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用以評價這些駐地藝術創作的基本標準。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李耀評議

深圳坪山美術館副館長李耀基於過去十多年在不同機構遊走過程中對駐地項目的參與、觀察和思考,談到藝術家如何通過駐地的肉身體驗獲得創造性的想像和動力,把地方性捲入到全球化的網路當中,而藝術創作對地方文化和價值共同體的回饋,是今天討論駐地創作的價值所在。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主持人樊林

在打邊爐主編鐘剛看來,一個地方總有一套固有的話語系統,當中有太多的自我設定和刻板印象,我們如何突破在地現實,重新審視地方?藝術駐地項目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正視地方的豐富性,而豐富性當中有很多可以開墾的空間,我們能從藝術駐地慢慢延伸出不一樣的地方視角。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現場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現場

“發現與激發:藝術駐地論壇”現場

此次藝術駐地論壇從“燕嶺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出發,四個藝術駐地項目的分享,不但呈現出藝術駐地項目的多樣路徑和模式,更發掘出藝術駐地多維度的能量。圍繞藝術駐地的交流,並不只為推出具有參考性的駐地模式,藝術駐地無論作為機構空間的工作方法,還是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實驗性、可生長性才是未來藝術駐地保有活力關鍵。正如藝術駐地當中不同個體或群體間的對話往往彼此激發出新的可能性,不同的駐地項目間的碰撞則帶來對藝術駐地的再發現,觸發新的生長點。

藝術駐地是一個禮物和方法:藝術駐地論壇東莞燕嶺園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