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門成立了“中國水墨年鑒”課題組。課題組對當代水墨創作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與研究,以“年鑒”的形式全面、系統、準確地跟蹤年度水墨事件及水墨藝術創作,從學術研究、出版、展覽、教育等多個角度挖掘水墨藝術價值。2020年度“水墨天:中國水墨年鑒展”的舉辦與文化藝術出版社《中國水墨年鑒2020》的出版為項目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021年4月,年鑒組委會特別聯合了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嘉德文庫、PAGEONE書店、中策藝術、藝術北京、北京畫廊協會、新光大中心安美術館、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藝市週刊及多家媒體共同開啟“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活動組織了三期論壇,通過線上、線下聯合的方式,聚焦水墨藝術的創作、研究、市場及收藏,匯集從事創作、策展、研究、出版、傳媒、收藏及市場等藝術行業生態中的資深從業者,共同探討中國水墨藝術在當下的探索與方向,2021年度“中國水墨年鑒”的籌備工作即此正式啟動。
第一場:中國畫還是水墨畫?
論壇現場
2021年4月15日,“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首場“中國畫還是水墨畫?”主題論壇在嘉德藝術中心1樓嘉德書店如期展開。本場論壇特邀主持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當代水墨負責人李偉先生,邀請嘉賓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水墨年鑒2020》主編趙力教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當代水墨專家賈雲濤先生;當代水墨收藏家劉山先生;藝術史博士、嘉德文庫主編楊涓女士圍繞“如何理解中國畫與水墨畫”“學院在項目中的參與及意義”“如何看待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轉換”“水墨藝術收藏的標準”“中國畫、水墨畫、傳統水墨、當代水墨在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中的概念界定與區分”等問題展開討論。
特邀主持人:李偉
趙力教授先就“中國畫”與“水墨畫”的概念進行了美術史意義上的闡釋。他認為對這兩者概念的界定,是需要立足在一個大的語境之下的。20世紀上半葉以來,隨著西方藝術在中國開始紮根的語境下,從民族性視角討論命名自己的藝術是十分必要的,“中國畫”這個提法即是在那個時候産生的。而“水墨畫”的概念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才變成了非常重要的討論話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強大起來,在文化的方向上慢慢自信了,因此我們不在需要以中國繪畫的方式,或者説中國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藝術,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更多的、全球性的介入和參與。所以從80年代開始來談水墨畫的問題是一個有很大的開放性的討論,這是這樣一個語境的需求。
誠然如此,但在水墨市場的實際操作當中,廣大的藏家和書畫愛好者還是存在諸多的認知屏障。因此,在賈雲濤看來,水墨繪畫實際上更寬泛一些,而且水墨畫更加具有延展性,它可以有更加跨越本民族的技術和表現手法。而且中國書畫或者是中國水墨繪畫實際上在整個藝術市場裏是迭代的過程。在藏家劉山看來,關於水墨的界定,實際上是來自對時間的界定,也是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性的界定。如果從收藏角度,國外藏家認為談中國畫是China,如果談水墨畫是具備當代性的,題材上具備一定的當代性,跟它空間的關係也需具備當代性。
論壇嘉賓:趙力
嘉德文庫的主編楊涓則從出版的角度對二者進行了區分。她認為,對於同一個藝術家,實際上界定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水墨名家,一個是近現代中國畫大家。作為一個編輯,我們一定是有我們的角度,經過採集和選擇,才會有不同書的最後呈現。關於中國畫的一些書在書店呈現非常多,都是經典範圍的、對於經典中國書畫的解讀和呈現。相比較來講關於水墨這一類型經典文本比較少。當代水墨的藏家真的需要有西方藝術的背景,了解西方藝術的一個發展,整個學術的修養,視野都比較寬泛的一些比較好的有基礎知識建構的人們才能稱為當代水墨的藏家,所以應該是有門檻的。
論壇嘉賓:楊涓
談及中國水墨的收藏和未來,幾位嘉賓普遍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賈雲濤認為“近現代十大家或者是十二大家,這些是標桿性的人物,他們的高起可以打開我們大家的想像空間,包括對近現代的想像空間。這兩年可能是略微碰到一些低迷的市場,但是並不應該沮喪,因為還會再往前走。而且現在70年代、80年代包括90年代的這些藝術家,成熟作品已經在市場上了,已經可以讓很多人去關注他們或者是收藏他們,我比較看好。”
論壇嘉賓:賈雲濤
劉山則從藏家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水墨的未來,在他看來,水墨的未來決定點是由它的價值點決定的,它的語言的唯一性、材料的唯一性、觀點的唯一性或者是作品的唯一性,也許有一些完全從價格角度考慮的,但是不具備唯一性是肯定沒有持久性的。
論壇嘉賓:劉山
論壇現場
第二場:水墨中的女性空間
論壇現場
4月27日,論壇活動月的第二場“水墨中的女性空間”主題論壇選擇了在具有文藝氣息的PAGEONE北京坊店展開。配合本次活動主題,本場論壇特別邀請了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曾炎女士作為主持人,邀請知名藝術家彭薇、章燕紫、康春慧圍繞“如何看待古今藝術中的‘女性空間’”“藝術創作中的身份認知”“歷史中女性藝術家缺席的問題”“女性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與空間”等問題展開討論。
特邀主持人:曾焱
美術史學者巫鴻提出,“女性空間”指的不是單獨的圖像或廣義上的畫科,而是特定的空間構成。這種構成可以是二維的圖畫空間或三維的器物和建築空間,也可以是種種空間的集合。可以説,“女性空間”的概念已經超出了表現女性題材的局限。在彭薇看來,這個概念可以理解為對“女性意識”的探討。她認為在自己的創作中,並沒有刻意強調“女性意識”,這是非常自然地被帶出來的,是一個天然的性別使然。在章燕紫看來,女性空間這個概念應該更放大一些,因為女性空間可能更多追溯到本源的通道,她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強大,這個空間是更有力量的。康春慧則認為,“‘女性意識’這個東西肯定不是刻意的,但是肯定是不能避免的,我沒有打算避免也沒有打算遮掩,只是可能個人的經歷,繪畫的過程不一樣,所以現在考慮的方向也不一樣”。
論壇嘉賓:彭薇
在談及“藝術創作中的身份認知”問題,章燕紫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間在紐約的經歷,“在那個期間,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中國人面對的那些東西,其實我第一次意識到難民、自由、民主、權利,我以前在中國雖然説過這樣的話,但是都是很表面的,在那種狀況下,可能思考得比較多。”在康春慧看來,“我們坐在這裡不光是因為女性,還因為我們是藝術家,每個人的個體都不一樣,我們雖然是女性,也都是藝術家,肯定是個體差異還是很大的。”
論壇嘉賓:章燕紫
回過頭來,如何看待女性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與空間,幾位藝術家分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彭薇認為“我不太避免這些事情,我不想回避女性身份的問題,因為我的確就是個女性身份,那我就很自然用到這個身份,讓我來産生的一些靈感來做作品。”康春慧認為,在當代社會,男女已經沒有分開討論的必要了,從社會學意義來講,男女藝術家群體已經沒有區別了。章燕紫則提出,把女性和男性割裂開沒有必要,當下的年輕人在考慮的已經不是男性與女性的問題,而是人與機器之間的問題了,因此,把“女性”拎出來談,並沒有意義。
論壇嘉賓:康春慧
最後,幾位嘉賓拋開女性身份,回歸藝術家本身,暢談了自己的水墨創作。康春慧強調了情感的重要性,“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永遠是把表達自己的感情放在第一位,這個東西不是情緒也不是情懷類的東西,你説的傳統可能帶有一點點情懷的意識,但是在我這裡肯定是比較少量的。”章燕紫著重探討了創作中的傳統與當代的問題,在她看來,很多所謂傳統的藝術家,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也是當代藝術家,如果當代的藝術家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將來也會成為傳統,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鍵在於藝術家面對當代的語境,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彭薇最後總結到,“借用伍迪·艾倫説的:傳統就是一個幻象,但是它又時時刻刻可能存在在你的生活裏,它就是跟你的教育經驗,你受誰的影響非常有關。傳統不是非常久遠的東西。而且傳統不需要去正解,你可以誤讀它,但是誤讀的可能會産生新的創造,新的有意思的東西,也許更有活力。”
第三場:全球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水墨
論壇現場
4月30日,在“2021年度藝術北京”開幕當天,“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的第三場論壇如期舉辦,探討的主題是《全球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水墨》。本場論壇特邀主持人為“中國水墨年鑒”組委會成員、藝術金融青年研究者瞿丹女士,特邀嘉賓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監馬學東博士,北京畫廊協會會長、藝凱旋畫廊負責人李蘭芳女士,在藝科技及在藝雲創始人謝曉冬先生,就如何看待中國當代水墨市場的發展歷程?中國當代水墨目前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影響?從畫廊的觀察,當代水墨的藏家群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科技如何助力當代水墨的創作與傳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特邀主持人:瞿丹
馬學東先就中國當代水墨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的歸納總結,其一為學院中的當代水墨,比如盧沉、周思聰,現在回頭來看他們的水墨雖然是學院下來的,但是他們其實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處在當代水墨畫家之中一個銜接過度的階段,他們是很重要的藝術家。但是這一部分藝術家在早些年的水墨市場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的,直到最近才逐漸被大家重新認識。其二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部分比較活躍的“實驗水墨”藝術家。他們將水墨從材料的角度給解構出來了,只用現代性的觀念和傳統的媒材相結合,更多的是想法和觀念上的創新,水墨成為這些藝術家的一個載體。其三是“新文人畫”群體。接續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系統,但是題材、內容和本身所處的歷史語境跟傳統文人比較閉世、隱居的傳統是截然不同的,這跟當時中國大眾文化的崛起有一些關聯。其四,是在當代藝術體系下培養出的藝術家。他們所採取的觀念和創作的方式都是一種當代藝術式的,只不過是借用了水墨的某些因素。
論壇嘉賓:馬學東
而論及中國當代水墨市場的發展歷程,李蘭芳認為,在中國自己梳理水墨的過程當中包含了不同的評判標準,不同的內容。早在2003年中國畫十週年大展的時候就出現了一批“實驗水墨”藝術家,但那個時期大家並不知道這些人應該屬於哪個板塊。大家覺得傳統水墨中國畫大展,實驗水墨也會參加,他的媒介在哪兒?後來,實驗水墨群體越來越大,在西方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當下的中國的水墨發展形式,甚至很多西方理論體系認為這是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新産生的具有國際化的語言,比如抽象的、實驗的、潑墨的概念,可是它的形式與中國畫一脈相承的傳統是沒有關係的。在之後實驗水墨就衍生成了“新水墨”“當代水墨”等概念,慢慢形成了當代水墨市場的各個板塊。
論壇嘉賓:李蘭芳
其後,幾位嘉賓就中國當代水墨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影響展開討論。就目前的市場現狀來説,中國當代水墨的影響還是遠遠不夠的。放眼全球,在國外的大拍賣公司裏,中國當代水墨所佔的份額是很少的,只有如劉丹、李華弌等藝術家,而像徐冰、張洹等則從屬純當代系統,跟國內的判斷體系是不盡相同的。
而就近年來中國當代水墨藏家群體的變化而言,解曉冬認為水墨是有一個大週期的,總體而言,在藝術市場裏尤其是二級市場中,水墨畫的比重是佔大頭的,但這個大頭基本上是被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佔據著,真正的當代水墨的比重還是偏小的。從其接觸的藏家來看,這些主營二級市場的藏家主要還是收藏近現代或者古代書畫,但有跡象也顯示出現在收藏當代水墨的藏家越來越多了,大家開始有興趣關注它、研究它。從這一點來講,解曉冬覺得當代水墨還是會有未來的,只是會有一個比較大的週期。
論壇嘉賓:謝曉冬
最後,論壇在科技助力當代水墨的話題中結束,幾位嘉賓從切身的體驗分享了科技改變日常生活的實際感受。那麼,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在NFT藝術成為藝術圈熱點的當下,科技能為當代水墨、為當代藝術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也是當代藝術界的共通話題。解曉冬為此總結到,“今天談論技術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今天我們可以進入太空,可以去火星了,我們可以進行宇宙生活了,星際生活了……當你到了星際生活的時候一定會拓展我們的創作題材、對於世界的理解,都會影響對水墨的理解,今天來説那個事真的有點兒遠,還是先回到傳統比較重要。”
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