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巫鴻主編《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巫鴻主編《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時間: 2021-04-23 14:45:22 | 來源: 藝術中國

2019年蘇州博物館舉辦“畫屏:傳統與未來”特展,

策展人巫鴻説,

畫屏在古代中國美術中具有獨特的“三位一體”身份:

它既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繪畫媒材,

又是可供近距離欣賞的以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

還是協助建構室內外空間的準建築構件。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看到,屏風是多面的,融合了物品,圖像,空間,“三位一體”;看待屏風的視角也要很多元才行,畢竟它穿越了古今,橫跨了時空,既是傳統,又有未來。它源於生活,然而最終仍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的。

雖然展覽結束了,關於“畫屏”的討論和研究還在繼續~

於是便誕生了這本由巫鴻教授主編的《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這本書以“畫屏”為切入點,聚焦于中國古代藝術中“屏”與“畫”的共生,也是對畫屏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首次集中討論。

《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購買《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美]巫鴻 主編

主旨

聚焦中國古代藝術中“屏”與“畫”的共生

體現屏風與畫屏在中國藝術史中的關鍵地位

展示中國美術的獨特性和豐富性

方法

具有傢具史、繪畫史和建築史的多重意義

廣泛蒐集和發掘實物與文獻材料

以美術史的眼光運用新發現的考古材料

詳述有關屏風與畫屏圖像的歷史證據和發展線索

書中包括巫鴻教授及李清泉、鄭岩、黃小峰、張志輝、林偉正等五位學者的專業研究文章,涉及古代屏風的類別和歷史沿革、考古發現的畫屏實物、傳世繪畫中的屏風圖像、墓葬壁畫對屏風圖像的運用,以及屏風在構建室內外空間中的功能等方面。從更廣的角度看,本書是對“物”與“繪”在中國美術史中的長期關係的專題研究,體現了屏風和畫屏在中國藝術史中的關鍵地位。

巫鴻教授指出,屏風和畫屏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豐富而複雜的歷史現象,也是近現代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大量考古實物和傳統文獻的基礎上,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有關畫屏和畫屏圖像的歷史證據和發展線索進行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圖片資料亦是珍貴豐富。

對屏風與畫屏的首次集中討論

本書是把屏風與畫屏聯繫起來進行討論的首次嘗試,包括了五位學者撰寫的富於專業性而又深入淺出的文章,分別涉及了考古發現的屏風和畫屏實物、墓葬壁畫表現的不同類型屏風和畫屏、傳世繪畫中的屏風圖像,屏風的類別和歷史沿革,以及屏風在中國建築中的使用和功能。

展覽與研究的有機結合

展覽“畫屏:傳統與未來”籌備三年,于2019年面世,聚焦于中國傳統美術和中國當代藝術之間的傳承和互動。這個中心議題自然地引出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梳理畫屏在古代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存在和發展,二是觀察畫屏所隱藏的空間概念和藝術語匯在當代藝術中的持續作用。沿著第一個方向,巫鴻教授邀請了五位學者就傳統畫屏的五個方面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撰寫成文。

“畫屏:傳統與未來”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蘇博微網志)

主編的話 

屏風和畫屏在中國持續發展了三千年之久,是一個極為豐富而複雜的歷史現象。它們在每一時期都有新的樣式和概念出現,至近現代更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本書的目的是引出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研究,促進對中國美術獨特性和豐富性的進一步發掘。

——巫鴻

圖文並茂 運用考古新資料

書中文章從屏風和畫屏兩個角度對實物和文獻材料進行了廣泛地蒐集和發掘,對新發現的考古材料給予了特殊重視並進行了美術史研究中的有效運用,更使得這組文章有別於把屏風作為一種陳設物件的鑒賞式寫作。

裝幀設計簡雅別致

打開書本將其立於桌面,封面封底的《西廂記·窺柬》插圖也就成了一件紙上屏風,屏中有畫,畫中有屏。

全彩印刷,色彩細膩,還原細節。內頁為米白色藝術紙,增加閱讀舒適感。

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

購買《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巫鴻主編《物繪同源:中國古代的屏與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