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拉開帷幕 首場主題論壇“中國畫還是水墨畫”舉行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拉開帷幕 首場主題論壇“中國畫還是水墨畫”舉行

時間: 2021-04-19 21:51:37 | 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第一場

2021年4月,中國水墨年鑒組委會聯合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嘉德文庫、PAGEONE書店、中策藝術、藝術北京、北京畫廊協會、新光大中心安美術館、中國現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藝市週刊及多家媒體共同合作開啟“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活動將組織三期論壇,通過線上、線下聯合的方式,聚焦水墨藝術創作、研究、市場、收藏,匯集從事創作、策展、研究、出版、傳媒、收藏及市場等藝術行業生態中的資深從業者,共同探討中國水墨藝術在當下的探索與方向,2021年度“中國水墨年鑒”的籌備工就此正式啟動。

“中國畫還是水墨畫”主題論壇現場

2021年4月15日下午,“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第一場“中國畫還是水墨畫”主題論壇在嘉德藝術中心1樓嘉德書店如期展開。本場論壇特邀主持人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當代水墨負責人李偉先生,邀請嘉賓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水墨年鑒2020》主編趙力教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當代水墨專家賈雲濤先生;當代水墨收藏家劉山先生;藝術史博士、嘉德文庫主編楊涓女士圍繞“如何理解中國畫與水墨畫”“學院在項目中的參與與意義”“如何看待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轉換”“水墨藝術收藏的標準”“中國畫、水墨畫、傳統水墨、當代水墨在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中的概念界定與區分”等問題展開討論。以下擷取部分討論內容: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當代水墨負責人李偉

如何定義中國畫和水墨畫?

李偉:今天很難得在嘉德藝術中心書店和幾位專家聊一聊水墨的話題,什麼是中國畫和水墨畫?這個話題對於專家、藏家、畫廊的定位認知各有不同,先請趙力老師從學術角度給大家做一個闡釋。

趙力:因為我們編輯《2020中國水墨年鑒》,“中國畫還是水墨畫?”也是我的導師薛永年先生的一篇文章,實際上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它的概念本身必須要界定。當然對於“中國畫”還是“水墨畫”的界定本身就是一個立足點的問題,它需要有一個大的語境。中國畫的語境是在20世紀上半葉以來,隨著西方的油畫藝術的引進,在中國開始紮根的語境下,由此而産生的中西文化的對撞過程裏,中國有識之士或者是堅持文化立場的文人、精英討論的是我們藝術的傳統往哪走的問題?在這個民族國家的語境下,用民族性討論命名自己的藝術,“中國畫”是那個時候的命名和立場。進入到水墨畫,我們説中國畫與水墨畫,實際上水墨畫的概念在改革開放以後變成了非常重要的討論話題。這個變化也和改革開放以後我們融入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討論多元性文化的建設相關。尤其是在這個過程裏,中國逐漸強大起來,在文化的方向上慢慢自信了,因此我們並不以中國繪畫的方式,或者説中國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藝術,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更多的、全球性的介入和參與。所以從80年代開始來談水墨畫的問題是一個有很大的開放性的討論,這是這樣一個語境的需求。

我是80年代進入中央美院,那個時候我們覺得當時説“中國畫”的概念已經有點兒老了,需要有一個更開放性的概念就是“水墨畫”,80年代到90年代,一會坐在我身邊的賈雲濤先生、劉山先生都會談到這個問題,對於不以民族國家為定義的一個藝術的形式反而會有更多的討論空間。在80年代、90年代有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央美院來學習,我們那個時候叫做水墨畫而不完全是國畫的概念。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水墨的藝術形式變成大家更加能參與、更能討論的文化問題,而文化問題在80年代、90年代到現代是一個全球化討論的問題,我們希望從中國畫轉到水墨畫的這個過程裏面,能夠讓我們本民族的藝術或者是當下藝術的形式成為全球性討論的一個焦點問題,或者説文化問題,是有這樣一個初衷。所以從我的角度去看的話,大概是這麼一個情況:一是歷史語境的變化;二是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是中國人的一種主觀意識和我們怎麼看世界,我們怎麼去研究的一種方法論的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水墨年鑒2020》主編趙力

李偉:謝謝趙老師,趙老師的闡釋讓我們理解了水墨這個概唸有更大的包容度,更利於和國際藝術語言的對接。但是在市場當中跟廣大的藏家和行家、書畫愛好者們交流時還是有很多認知的屏障和邏輯的分歧,請賈雲濤老師跟我們分享一下。

賈雲濤:水墨繪畫實際上更寬泛一些,而且水墨畫更加具有延展性,它可以有更加跨越本民族的技術和表現手法。中國畫在民國年間是一種國粹主義的表現,所以以國家地域為主而定義。80年代有大量的藝術家投入到水墨畫的創作、研究,以及新的審美制定上,因此,這一批藝術家實際上是後來在藝術市場當中我們非常關注的一代。這麼多年,中國書畫或者是中國水墨繪畫實際上在整個藝術市場裏是迭代的過程,包括我們看早期從80年代開始算起到9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以後,最早是我們那個時候在關注的具有實驗主義的這些藝術家,這是那個時候大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名家,他們實際上是從年輕時代一路走來,身體力行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供我們後來的人去觀看。

劉山:談到水墨界定,剛才趙老師説的很對,從學術來講實際上是時間的界定,也就是説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從20世紀初西方繪畫進入,包括中國的這些藝術家出國留學,把西方繪畫跟東方繪畫融合,出來了“水墨”的定義。水墨的定義根據國內發展的時間又有界定文人畫,文人畫對應的其實是宋元時期文人畫的體系,包括新文人畫和之後的新工筆、新水墨的概念,其實都是在整個水墨範疇裏面。

對於我自己收藏的體會,如果談中國畫的收藏體系甚至説可以按照季節收藏,按照不同的身份收藏。分類的差異性比較大,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包括我們有一些去國外的藝術家創作出來的水墨畫,就已經在國外形成了中國東方文化,它是作為一個東方文化的媒介在國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從收藏角度,國外藏家認為談中國畫是China,如果談水墨畫是具備當代性的,題材上具備一定的當代性,跟它空間的關係也具備當代性。再有一點是他理解的是Ink,我特別關注過,老外理解的水墨是一個“墨”的概念,不理解水。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也就是中國畫水墨的根本是怎麼用的墨。

藝術史博士、嘉德文庫主編楊涓

出版中的中國畫和水墨畫

李偉:在水墨和書畫出版裏邊,我們請楊涓老師跟我們講一下出版遇到水墨和書畫這種名詞界定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情形?另外水墨跟中國畫,中國畫、水墨畫、傳統水墨、當代水墨在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中具體的概唸有沒有什麼區分和界定,包括這幾年您在出版工作當中有沒有覺得當代水墨目前出版上是否具有活躍性?給我們介紹一下。

楊涓:對於同一個藝術家,實際上界定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水墨名家,一個是近現代中國畫大家。所以這就讓我們思考,作為一個編輯,我們一定是有我們的角度,經過採集和選擇,才會有不同書的最後呈現。我理解這樣一些概念的區別和差異實際上是根據不同的參照係和坐標係,甚至是在不同的語境下才會出現的,所以回到《中國水墨年鑒2020》這本書,書的編纂實際上是選擇的是76位藝術家,當時展覽的時候是44位藝術家,有這樣一個差別。所以一個展覽的呈現,它是由策展人通過他的講述方式、幾個板塊給我們講述和展示當代水墨的一個現狀,一本書的編輯同樣也是一個“平面的展覽”,也是通過編輯的選擇、編輯的排布來呈現當代水墨的大觀,這是我看到這個書的一個選擇,整個對於藝術家,包括趙老師還有專業委員會希望去選擇。藝術家的作品就是一個樣本和個案,年鑒呈現的恰恰是關於當下水墨創作的生態,非常生動及時的把這些藝術家創作的積累,包括創作之前探索的結果和成果呈現在我們年鑒裏面。因為年鑒這種形式和一般的畫集不太一樣,對於當下性、及時性、收集整理有時間維度的界定,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年鑒是非常專業又具有代表性的。 

從現在的出版,包括80年代以後其實水墨概念已經非常普遍了。任何一個展覽基本上都會有相應的出版物、畫集或者是在不同的範圍內的一些研討活動。但是對於出版的數量和大眾的接受程度來講,還是遠遠不如中國畫這個概念深入人心。就拿現在書店的一些出版物來講,當然我們對這個書店的界定可能是經典藝術對他的定位多一點。所以關於中國畫的一些書在書店呈現非常多,都是經典範圍的、對於經典中國書畫的解讀和呈現。 

相比較來講關於水墨這一類型經典文本比較少。儘管是在一個更集中的圈子裏邊會有一些闡釋,對於大眾來講相對是比較陌生的一個概念。我也覺得這樣一個《中國水墨年鑒》的出版是非常重要的,關於當代水墨的文本是一個線索,大家可能是通過這樣一個線索了解中國水墨。我也記得在書裏前言裏殷老師有一個文章講到當代水墨的藏家真的需要有西方藝術的背景,了解西方藝術的一個發展,整個學術的修養,視野都比較寬泛的一些比較好的有基礎知識建構的人們才能稱為當代水墨的藏家,所以應該是有門檻的。尤其是到了80年代現代水墨的發展其實是和西方現代藝術有天然的親緣關係的,我們很多的線索都可以從西方藝術那邊找到,它是一個更為複雜、更為全球化的語境。希望包括書店以後有更多宣傳,也幫助藏家提供更多好的文本和出版物,整體上提升大家對於當代水墨的認知。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當代水墨專家賈雲濤

水墨的收藏和未來

李偉:剛才把水墨的概念和書畫的概念做了一個簡單的厘清,大的關係已經有了,現在有請賈老師跟我們講講怎麼看待水墨的收藏和未來。

賈雲濤:做了這麼多年的水墨,後來又做了四季、書畫、包括近現代、古代這一塊,我個人最大的一個感觸是如果你是一個推波助瀾者,推動這個市場的人,其實你應該要站在風頭浪尖上,同時要看的相對準確一些,你提供給市場什麼東西,大家怎麼去理解。所以我記得我當年在做水墨實驗這一部分,當時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整個十年有非常多的藝術家在做實驗性的藝術,現在可以理解為是觀念藝術,像谷文達、徐冰、仇德樹、賈又福這些藝術家,他們在當年可以説是“新銳藝術家/先鋒藝術家”,他們的軌跡和理解水墨的態度,其實到現在我們再看還是一以貫之的。一個好的藝術家一直在堅守自己的態度,我們從業者應該看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這個時代很難泯滅一個藝術家了,所以他的所有的藝術形式、藝術樣式其實都展現給大家了,我們應該認真地去捕捉他,能夠給這個市場更大的可能性。

也有幾個朋友前兩天還有人在問我行情的問題,我覺得行情一直在,包括當代藝術,其實大家很多關注現在當下的價格,剛才我也説了是一波一波的,是迭代的,回過頭去看以前的藝術家,尤其是傳統當中的藝術家,一個時代實際上能剩下來的就是那麼幾個最優秀的,但是也會有一些中間的力量,如果有信心應該堅持自己,至於真正能不能好,是市場説了算或者是買家説了算。第二,我比較看好未來。很多人説現在中國當代水墨行情並不好,可是它有過好的時候。今天看到像潘天壽,近現代十大家或者是十二大家,這些是標桿性的人物,他們的高起可以打開我們大家的想像空間,包括對近現代的想像空間。這兩年可能是略微碰到一些低迷的市場,但是並不應該沮喪,因為還會再往前走。而且現在70年代、80年代包括90年代的這些藝術家,成熟作品已經在市場上了,已經可以讓很多人去關注他們或者是收藏他們,我比較看好。

李偉:賈老師很看好當代水墨的市場未來。我作為具體的從業者,我可以講的更具象一點,當代水墨作為有收藏屬性和投資屬性的一類藝術品,多少帶動了資本浮躁的狀態和週期感。從事當代水墨創作的藝術家成千上萬,為何中國水墨年鑒就遴選了76位?其實選擇最重要。現在進入當代水墨的收藏、投資,是成本最低,空間最大的時候,關鍵在於選擇。像股市一樣,股市再好你進去也不能隨便滿倉,水墨年鑒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非常專業的一個選擇,在這裡面基本上方向首先就不會錯。我們還想聽聽山先生講一下他個人的收藏審美趣味,個人選擇藝術家收藏的標準以及市場投資的相關情況。

當代水墨收藏家劉山

劉山: 《中國水墨年鑒》在這個時候出來其實非常有意義。第一,剛才我們談論的話題,一個是中國畫和水墨畫?再有談水墨的當代性。現在又定義了當代水墨或者是新文人畫。我們看中國當代水墨也是分成幾個層次的,《中國水墨年鑒》無法非常全面的把中國水墨的方法論或者是中國水墨全説出來,但是至少在中國水墨歷史上提出一個問題來,而且這個問題是永遠的問題。針對我個人來講,我從古董、傢具、文玩收藏進入到水墨收藏,之所以進入水墨收藏是因為我沒有達到理解當代藝術的程度,對它的解讀性不夠,至少在藝術史方面我也做過一些學習,也看國外博物館。比如西方繪畫油畫或者是寫實繪畫能直接看得懂,解釋成本低。從解釋成本低這個角度,將來藏家基礎會隨時進來。

我們去看水墨將來的市場,實際上角度不要局限在水墨,完全局限在藝術家的創作語言、觀點上。比如説這個觀點,如果從投資角度至少有兩個市場觀點:一個是純中國化的,也許針對的藏家群體是佔99%的群體;但是當代性的群體也許是有一定國際語言的,藏家群體也許佔1%、2%的比例。所以從藏家角度肯定是具備將來性的。第三點,作為個人的收藏經驗,這五年我在做當代陶瓷、當代水墨推廣的同時,也在收藏架上繪畫和攝影。從我做推廣及畫廊經營的角度,同時是收藏家的兩個角色的角度,如果看未來性就是價格所在。它的決定點也是由它的價值點決定的,它的語言的唯一性、材料的唯一性、觀點的唯一性或者是作品的唯一性,也許有一些完全從價格角度考慮的,但是不具備唯一性沒有持久性。

“中國畫還是水墨畫”主題論壇現場

活動資訊: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

指導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水墨年鑒”組委會、嘉德文庫、PageOne書店、中策藝術、藝術北京、北京畫廊協會、新光大中心安美術館

協作單位: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藝市週刊

媒體支援: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藝術中國、雅昌藝術網、在藝、ArtPro、鳳凰藝術、藝術客

論壇第二場主題:水墨中的女性空間

時間:4月27日下午2:30-4:30

地點:PageOne北京坊3F

特邀主持人:曾焱(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

嘉賓:

彭薇(知名藝術家)

章燕紫(知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主編)

康春慧(知名藝術家)

論壇第三場主題:全球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水墨

時間:4月30日

地點:2021藝術北京博覽會論壇區下午3:30-5:00

特邀主持人:瞿丹(“中國水墨年鑒”組委會編委)

嘉賓:

馬學東(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監)

李蘭芳(北京畫廊協會會長、藝凱旋畫廊負責人)

謝曉冬(在藝科技及在藝雲創始人)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海報

中國水墨年鑒論壇活動月拉開帷幕 首場主題論壇“中國畫還是水墨畫”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