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白雪公主後母造型竟源自千年前這座教堂——探訪德國“瑙姆堡大師”雕像

白雪公主後母造型竟源自千年前這座教堂——探訪德國“瑙姆堡大師”雕像

時間: 2021-03-09 16:53:09 | 來源: 藝術中國

 

© wikipedia

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裏的“皇后”、翁貝托·艾柯、尼采……這三位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人物有何聯繫?將他們關聯在一起的,是世界文化遺産德國瑙姆堡大教堂內的Uta雕像——這座雕像,被譽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哥特式雕塑之一”。

“無名”的大師與超有名的“後母”

雕像所在的瑙姆堡大教堂(Naumburg Cathedral),位於德國中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瑙姆堡(Naumburg)。

這個小城很“甜”:甜是櫻桃,來自每年6月底的胡斯教徒櫻桃節,是源於16世紀的甜;甜是葡萄,作為德國乃至歐洲最北端的葡萄酒産區薩勒-溫斯特魯特的中心,瑙姆堡每年會有接二連三的葡萄酒節。甜是加了幹櫻桃和櫻桃酒的果脯蛋糕(Naumburger Stollen),在瑙姆堡的聖誕集市上就著必喝單品熱紅酒(Glühwein),連擊收穫雙倍的甜甜快樂。

因為疫情緣故,不管是櫻桃節還是葡萄酒節都暫時取消了,也無法站在聖誕集市上喝熱乎乎的甜紅酒。但瑙姆堡依舊是甜的,因為大教堂裏的烏塔(Uta von Ballenstedt / Uta von Naumburg)雕像,她神秘地抿著嘴,就已是最甜的回味。 

©dpa

截至2020年,在德國現有的40個世界文化遺産中,瑙姆堡大教堂是在2018年才最新入選的。瑙姆堡大教堂始建於1028年,它憑藉“羅馬式結構和兩側的哥特式唱經樓展示了從羅馬式晚期到哥特式早期的風格轉變”,被視為中世紀藝術和建築的傑出代表。

 

瑙姆堡大教堂

其中最為無價的,是西側唱經樓拱廊壁飾上的12座教堂捐贈者的雕像。這組真人大小的雕像創作于13世紀中葉,雖然在中世紀藝術史上強勢留名,創作者卻沒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這位無名聖手如今被代稱為“瑙姆堡大師” (Naumburg Master),他留下的雕塑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

 

©Haupt & Binder 

兩組中心雕像相對而立,他們是當地的統治階級,南側的是邊疆伯爵赫爾曼一世(Herman I)夫婦,北側是他的弟弟埃克哈德二世(Ekkehard II)夫婦。


 

上圖:赫爾曼一世夫婦 / 下圖:埃克哈德二世夫婦 © wikipedia 

兩位夫人的雕像是真正的“無價之姐”,十二雕像群中的寶中之寶。赫爾曼的妻子雷格琳達(Reglindis)來自波蘭王室,在瑙姆堡大師的刻刀下,“微笑的波蘭女人”就此誕生。陳丹青曾在《張岪與木心》一書中這樣提及見到微笑女像時的感受:“仰頭觀看高高站在柱頭的捐款人石雕——除了雲岡和麥積山的微笑菩薩,世界雕塑史再找不到瑙姆堡這尊女像的笑臉。”

© wikipedia 

但比微笑女像的笑更甜的,卻是站在她斜對面不笑的烏塔。

博學的義大利作家、美學家翁貝托·艾柯曾在接受全德發行量最大的《南德意志報》採訪時説:“若問我會邀請藝術史上的哪位女士共進晚餐,我的首選一定是瑙姆堡的烏塔。”當你見過烏塔後,就會明白艾柯説的絕不是一句客套話。

大教堂裏,烏塔所戴金冠與身上華袍的油彩已消褪了近800年,望過去仍不敢想像當年全彩時會是何等顧盼生輝。第一眼覺得她是傲立的冰山美人兒,看深了卻又被大氣的溫婉戳了心窩窩,怪不得很多人説烏塔的這張臉是德國人的蒙娜麗莎——畫師的筆會停不下來,説書人的嘴也捨不得闔上,百轉千回,欲言又止,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意象。 

© Vereinigte Domstifter, F. Matte

沃爾特·迪斯尼顯然讀出了不同的意象,在1937年發行的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中,白雪公主的後媽邪惡皇后的造型就是受了烏塔的啟發。烏塔在當時的德國被視為“雅利安完美女人的原型”,聯想戰時背景,迪士尼打造出這樣的“邪惡皇后”也實屬時代的投射了。 

時過境遷,瑙姆堡大教堂如今為烏塔設計了一個很萌的主視覺,在官方網站、教堂解説的落款處、瑙姆堡城中的景點坐標隨處可見,明信片、冰箱貼等相關紀念品周邊更是賣到手軟。

 

瑙姆堡大教堂官方主頁截圖

1957年,西柏林郵政發行的烏塔郵票 © wikipedia

疫情時期推出的印有烏塔形象的口罩 

瑙姆堡大教堂文創紀念品 

“當烏塔遇見妮娜”攝影展

我們來“拜訪”傳説中的烏塔時,恰逢教堂正在展出德國攝影師尤爾根·西克(Jürgen Sieker)的藝術項目。這個名為“當烏塔遇見妮娜(UTA MEETS NINA)”的攝影展將瑙姆堡大師的雕像與攝影師的肖像作品拼在了一起,容貌或神態相似的兩張面孔跨次元地對起話來。

 

烏塔“遇見”的是“朋克之母”德國歌手尼娜·哈根(Nina Hagen)

其他雕像“對談”的對象還包括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蘇聯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等等,搞事情的心理投射頗為有趣。 

 

左圖:前德國聯邦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Petra Kurbjuhn

 右圖:戈巴契夫(Michail Gorbatschow) ©Petra Kurbjuhn

 

右圖:德國最偉大的影星之一、柏林電影節影帝阿明·繆勒-斯塔爾(Armin Mueller-Stahl)©Petra Kurbjuhn 

“無名”之下,另有勝景

除了十二雕像,瑙姆堡大教堂西側唱經樓隔屏門上的中楣飾帶同樣華美得讓人移不開眼,描繪聖經故事的雕塑保存得相當完好,與門內的烏塔對照,愈發令人心生感慨:雕欄玉砌猶在,朱顏亦未改。 

©Kehut

 

©JOHANNES 

德國文藝復興領袖畫家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的畫被收藏在地下室的獨立展室內,諸多三聯屏風構成的立體雕塑祭壇畫也能看個夠本。

 

 克拉納赫作品:祭壇畫(內側左翼+右翼),瑙姆堡大教堂館藏


立體雕塑祭壇畫 

唱經樓墻壁上的彩繪玻璃窗也是一大看點,晴天時,流光溢彩仿佛給烏塔的華袍重新著了色,也是隔屏門打了聖光的絕佳背景。據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躲避炸彈的衝擊波和碎片,這些玻璃窗被取下才得以保存至今,十二雕像所處的墻壁也做了加固防護。

 

戰前的1930年代,瑙姆堡所在地新建了三個軍營作為國防軍的一部分,其中的第53步兵團在德國突襲波蘭的閃電戰中被使用。1944年8月至1945年4月,瑙姆堡周邊被盟軍空襲得很慘,民房損傷比駐軍地尤甚,瑙姆堡大教堂逃過一劫。 

尼采:瑙姆堡的“有名”大師

同樣逃過一劫的還有德國思想家尼采的故居(Nietzsche-Haus Naumburg),與瑙姆堡大教堂的步行距離僅有十余分鐘。


 

尼采故居

尼采6歲時,喪夫的母親帶著他和妹妹從他的出生地洛墾(Lützen)遷居瑙姆堡。20歲出門遠行,尼采離開這裡外出求學。1867年,23歲的尼采短暫回到瑙姆堡,自願加入普魯士軍隊的炮兵部隊服役一年。再次離開瑙姆堡後的1872年,尼采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問世,聞名於世的“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正是出於此書。

再回到瑙姆堡時,他已46歲,母親從精神病醫院帶回瑙姆堡家中療養的,是一個腦海中跑著都靈之馬、發了瘋的“孤獨的哲學家”。七年後,尼采的媽媽離世,他被妹妹接到魏瑪(Weimar)照顧,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三年,死前再未回過瑙姆堡。 

 

瑙姆堡城中的尼采雕像 ©Albizia 

尼采並不喜歡瑙姆堡,對於哲學家來説,這個新教徒小鎮陳腐、僵化、守舊。在發瘋前寫給母親的信中,尼采寫道:“這個地方沒什麼好説的,它不是我的出生地,不是我的家。”二戰後的瑙姆堡隸屬於東德,這裡集中了機械製造、制藥和製鞋業,還駐紮了一個前蘇聯空軍基地。貼著“東德”標簽的瑙姆堡同樣不喜歡尼采,現在的尼采紀念館是在兩德重新統一後的1994年才開放的。

如今的瑙姆堡當然是喜歡尼采的,拋開偉大不談,他和瑙姆堡大教堂的烏塔一樣,能為這座小城帶來源源不斷的遊客。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千百年後的今天,尼采和烏塔仍在熠熠生光——他們相遇過嗎?我們只能猜測,摯愛藝術的尼采是不會錯過烏塔的吧。在她的凝視下,希望腦海轉机著風暴的大哲學家也曾獲得過藝術所帶來的片刻安寧。(李宛潸/文)

白雪公主後母造型竟源自千年前這座教堂——探訪德國“瑙姆堡大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