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兩會建“藝”【三】|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兩會建“藝”【三】|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時間: 2021-03-09 11:00:42 | 來源: 藝術中國

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委員們對文化藝術的發展有何提案與建議?藝術中國繼續為您整理呈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加大團結引導、扶持培養力度 引導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就“引導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助力文化強國建設”提出建議。

  董希源介紹,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包含自由美術工作者、民間手工藝人、網路作家、自由撰稿人、音樂製作人、舞蹈歌唱家,獨立演員歌手等,活躍在文化藝術、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在基層一線從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創作。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是建設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力量。

  “考慮到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更貼近群眾的特點,經過調查研究並徵求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意見,建議加強扶持力度、加強團結引導,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作用,參與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來。” 董希源説。

  基於此,董希源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服務;注重思想引領和業務培訓相結合,幫助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提升政治素質和專業能力;支援自由職業藝術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藝術創作與交流,發揮民間文化使者的作用。

  “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要支援鼓勵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參與文藝志願服務等,宣傳正能量。”董希源強調。

3月7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這是劉家成委員作大會發言。(李賀 攝)

全國政協委員 、導演劉家成:以優秀文藝作品激揚社會正氣

  劉家成委員7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説,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激揚社會正氣,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鼓舞人民朝氣蓬勃邁向光輝的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使命。

  劉家成説,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藝創作。要敢於自信地傳遞我們的價值觀,理直氣壯地唱響主旋律,致力於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品質,做市場和群眾的引導者、引領者。

  劉家成説,只要真正立足於現實進行創作,就會發現現實中有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把這些真實人物和事跡生動反映出來,自然就會感動人民、鼓舞人民、激勵人民。

  劉家成説,只要真正地深入群眾之中體會生活的冷暖,體悟生活的本質,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轉化為以文藝作品謳歌人民、服務人民的火熱實踐,就能創作出真正激蕩人心的作品。

  劉家成説,文藝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文藝觀,堅守藝術理想,保持不斷學習、刻苦執著的創作態度,通過學習充實自我、充實作品,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不斷加強思想儲備、知識儲備、技能儲備,把崇德尚義作為一生的功課,善養浩然正氣,抵制“三俗”之風,為藝術追求而嘔心瀝血、遠離浮躁,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奉獻光與熱。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音樂舞蹈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音樂舞蹈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 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音樂舞蹈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的提案提出,要支援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為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而做出貢獻。

  “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託,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人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以中國人民公共生活為母體的音樂流派與音樂學派的合稱。

  “目前,各級各類音樂課程設置、各類新媒體平臺藝術導向、美育體系建設等,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優秀文化標準。”王黎光認為,中華文化需要中國音樂奮發有為;美育教育需要中國音樂有所擔當,這是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推進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根本出發點。

  音樂絕非膚淺的吹拉彈唱,而是凈化心靈、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新時代的美育理應既有貝多芬也有王洛賓、既有帕瓦羅蒂也有郭蘭英,既有肖邦也有劉天華。”王黎光説。

  中國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曾廣泛地影響了亞太地區,今天的中國樂派在塑造中華文明的基礎上,也應對東方文明有所貢獻。首要任務便是在二十一世紀樹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流派、音樂學派與音樂教育體系。

  王黎光指出,中國樂派的核心是不可複製的中華優秀音樂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積澱、精神面貌與審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國樂派建設作為文化強國的具體舉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中國樂派建設關係到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音樂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完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開展美育教育、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等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充分體現國家文化戰略的具體落實。

  第二,中國樂派建設關係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中國樂派可以通過深入研究中國音樂的語言、色彩、特徵及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彰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獨特性,使中國音樂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中國樂派通過學校教育進行文化傳承,通過大眾美育進入社會生活,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鞏固和提升。

  第三,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有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通過建設中國樂派反思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總結中國音樂的藝術及審美經驗,解決中國音樂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完善中國音樂文化的自身表述,可望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音樂文化。

  “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支援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為實現文化和教育強國宏偉目標而做出貢獻。”王黎光説。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各地籌建公共美術館項目需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

  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對提升公眾文化生活品質,提高全民藝術修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近年來全國美術館建設的方興未艾,吳洪亮認為各地籌建公共美術館項目需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 

  “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個城市的公共美術館不僅成為新興的城市地標、形象工程,甚至成了被追捧的網紅打卡點。”吳洪亮介紹。“我每年都會接到多地要建設新美術館或美術館馬上要建成了,如何進行內部裝修、展陳設計甚至如何策劃開館展等問題的諮詢。我們欣喜地看到所謂‘美術館時代’到來的同時,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存在著缺乏長期眼光,可持續性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借由全國政協的提案平臺,提供一些冷思考以及在政策層面上的建議。”

  面對全國美術館建設的發展現狀,吳洪亮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加強規範。

  其一、不少政府及機構在籌建美術館時,更重視外部造型的新奇,而忽視其內部功能的合理性。公共美術館建築的服務對像是誰?首先應該是觀眾與展品。因此,展廳、庫房、公共教育與休閒的區域應該是建設美術館關注的重點。現在很多公共美術館在建設時將首要任務放在建築體的炫酷上,放在開幕式的大廳上,裝修豪華,空調等設施耗資巨大,而到了展廳的空間與庫房的恒溫恒濕設備、專業照明、專業展櫃、安保設備、專業電梯的費用等等反而捉襟見肘了。無論從現實的角度,還是從長遠的角度,建築體是藝術作品呈現的容器,開幕式也只是一時的歡騰,一座美術館能做高品質的展覽或借到重要的藏品才是硬指標,而被忽視的這些條件支撐恰是工作得以展開的基礎。所以,建議在項目審批環節,注意美術館功能的佈局與資金投入的合理分佈。

  其二、有些地方將美術館視為可炫耀的一部分,一味貪大。比如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建造了數萬平米的美術館,開館熱潮之後,就少人問津了。對此,2018年11月,由住建部出臺的《公共美術館建設標準》已有了相對完善的要求,將城市的尺度、人口數量等作為衡量美術館建設規模的參考值。但還有一個問題,美術館不僅是建築體,其實更是一個生命體。除了個別僅以展覽支撐的美術館確立非收藏性定位外,大多數美術館藏品才是其立館之本,成長之源。

  展覽也是一樣,現在不少美術館由於前期思考不足,開館時臨時抱佛腳,此後無展覽可展。或者,花重金請來各式國際、國內大展,但做了幾年,展覽紅了而館不紅,沒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建議各地在籌建美術館時,要審定美術館發展方向及長期的收藏、展覽計劃,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其三、籌建美術館時忽視軟體,特別是忽視研究人員、策展人員、典藏人員、公共教育人員、視覺及空間設計等人員的配置,以為有人看著房子就可以了。如今的美術館,不單單是將展品排布出來,而是提供知識生産的地方。研究是一個展覽生成的前提;策展是為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與達成交流的通道;典藏人員是作品的保障;公共教育人員是實現展覽理念、展品價值深層傳遞的推手;視覺及空間設計人員是作品再次傳播的造型師。因此,人才是關鍵!否則空有展廳與展品而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故而,要呼籲在籌建美術館時,在編制上,對研究人員、策展人員、視覺及空間設計人員的傾斜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現在對建設美術館大家已經有了共識,但什麼才是一座好的美術館,如何建成一座好的美術館,還認識不足。”吳洪亮説。希望各建設部門、文化部門將美術館的長期發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使全國的美術館建設漸入佳境,更好地服務於新時代,服務於公眾。(綜合自新華網)

兩會建“藝”【三】|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