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天龍山佛首
2020農曆除夕之夜,一件漂泊海外近一個世紀的佛首在春晚舞臺震撼亮相。它就是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天龍山佛首。舉國團圓,國寶回家。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文物,國寶的回家之路並不平順。而這背後延伸出的,也是一條輾轉曲折、令人動容的中國流失文物的回歸之路。由此,我們梳理了這些年回歸祖國的十件國寶文物,一起重溫那些久別重逢的動人時刻。
天龍山佛首回運後拍攝高清圖片
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天龍山佛首
兩彎慈眉,雙目微閉,鼻高隆,唇角微揚,福耳貼面,神態安詳、舒展,從側面看似乎在頷首微笑,這是中國佛造像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天龍山石窟始鑿于北朝東魏時期(西元534年至西元550年),後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朝代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余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認為天龍山石窟“是佛教石窟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
20世紀20年代,在外國古董商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于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此件佛首便是第一尊從日本回家的天龍山佛首。
2020年9月14日,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定於20日至22日拍賣一尊“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隨即,相關工作人員立即與天龍山石窟的老照片、石窟本體的殘余部、專家意見進行比對、核實,確認此件佛頭原屬天龍山第8窟(隋代)北壁龕內主尊佛像。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與旅日華僑、該拍賣行董事長張榮取得聯繫,鼓勵促成文物回歸。11月17日,張榮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由散到聚:圓明園獸首銅像
圓明園獸首銅像最初由傳教士、清朝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主持設計,原為北京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獸首噴泉構件中的組成部分,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流失。郎世寧作為清朝宮廷的西洋畫師,據説在最初構思設計大水法的雕塑構件時,原本想用西方的女性裸體雕塑,乾隆覺得這種想法有背中國的倫理道德。於是郎世寧便重新構思,最終確定以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坐像取代了西方噴泉設計中常用的人體雕塑。
圓明園大水法歷史圖片
圓明園馬首銅像
圓明園鼠首銅像
截至2020年12月 ,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祖國。其中,豬首銅像和馬首銅像由何鴻燊先生分別於2003年和2019年出資購買後送歸國家 。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佈向中國無償捐贈鼠首和兔首。剩餘五尊仍下落不明。
青銅“虎鎣”
“虎鎣”原屬清宮舊藏,陳設于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官哈裏·埃文斯將“虎鎣”劫掠回國,一直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立即展開“虎鎣”追索返還工作。2019年11月23日,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全順利地將“虎鎣”運回北京,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青銅“虎鎣”
青銅“虎鎣”局部
從它的外觀形制、紋飾和銘文特徵上看,“虎鎣”的鑄造時間在西周晚期。作為一種水器,鎣經常與盤配合,作為盥洗之用。就像西周晚期盤與盉一樣,因此,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鎣其實是盉的別名。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于成龍介紹,這件青銅虎鎣與西周晚期的季良父盉,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上都極為相似。虎形的祭祀青銅器比較罕見,有銘文的青銅器則更珍貴,這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其頂蓋內鑄有“虎鎣”等字,尤顯珍貴。
《中秋帖》與《伯遠帖》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三希帖”。
王獻之《中秋帖》
王珣《伯遠帖》卷,晉代,故宮博物院藏
據傳,“三希帖”曾被乾隆皇帝寶藏于養心殿西暖閣內178 個年頭。清朝末年,溥儀于倉皇之中帶走《快雪時晴帖》,而在溥儀出宮之前,敬懿皇貴妃就將《中秋帖》與《伯遠帖》由養心殿移至了自己的居處壽康宮,後被帶出宮,為郭葆昌所有。
《中秋帖》與《伯遠帖》後流轉至香港,由於缺錢,郭葆昌的兒子郭昭俊將“二希”抵押于香港的匯豐銀行,抵押期1 年。1951年11月28日到期。1951年底,香港傳出消息,抵押在匯豐銀行的“二希”期限屆滿,因物主無力贖回,銀主將會將其運往倫敦。周恩來總理後獲悉此事,指示“二希帖”回購工作。在《中秋帖》與《伯遠帖》被鑒定真偽後,幾經波折,最終以當時的50萬港元鉅額贖回,于1951年12月27日重返紫禁城。
《五牛圖》
今年春晚舞臺上,與天龍山佛首一同亮相的,還有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紙本作品。宋元書畫家趙孟頫評價該畫:“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請橫屏觀看:
唐 韓滉《五牛圖》故宮博物院藏
《五牛圖》自誕生之日起,先後為宋徽宗、趙孟頫、乾隆皇帝等帝王名家所有。清朝末年,《五牛圖》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件稀世珍寶從此落入外國人手中,後下落不明。1950年初,《五牛圖》現身香港時,距離它誕生已經有1200多年了。周恩來總理獲悉《五牛圖》將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進行拍賣後,便敦促有關方面搶救國寶。最終,《五牛圖》當時的持有人吳蘅孫以6萬港幣賣出。《五牛圖》隨後經由廣州運回北京,如今藏于故宮博物院。
方罍之王——青銅“皿方罍”
皿方罍是1920年左右在湖南桃園縣境內出土的青銅重器,後蓋身分離,器蓋存于國內,器身輾轉流失海外90余載。2013年3月,在獲悉皿方罍器身將在紐約拍賣之後,湖南省上下通力合作,最終促成皿方罍器身以2000萬美元價格成功洽購和歸國
返湘,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皿方罍,青銅,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出土 ,器蓋高28.9cm;器身高63.6cm
這件青銅“皿方罍”,大概的建造時間在商代晚期,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呈廡[wǔ]殿頂形;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罍身全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共裝飾八條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于一身,其造型、裝飾風格來源於商代宮殿和宗廟建築,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是“外形與內涵”兼具的“神品”,因此被譽為“方罍之王”。
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這對五代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原位於河北曲陽縣五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中,隨後該墓被盜,石刻隨即流失海外。2000年,其中一件被盜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歸還中國。另一件則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無償捐獻。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五代 後唐,1994年被盜自河北曲陽王處直墓,2001年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該石刻為長方形,漢白玉石質,主體為一站立的武士浮雕。武士身著戎裝,頂盔冠甲,造型威猛,面龐肥腴,怒目圓睜,雙手拄寶劍立於臥牛身上,肩和頭頂部挺立著一隻含珠鳳凰。整個雕像用紅、赭石、黃等色進行了彩繪,雖歷經千年,但顏色依舊鮮艷如初。
秦公晉侯青銅器(9件)
2009年11月,美籍華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瑩夫婦向國家捐贈9件國寶級秦公晉侯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均生産于西週到東周初期,基本反映了當時晉、秦兩國青銅器發展的軌跡。
秦公鼎
秦公簋
垂鱗紋鍑
晉伯卣
晉侯對盨
晉侯蘇鼎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祥曾介紹,甘肅秦公墓和山西晉侯墓出土文物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秦公墓出土青銅器中多數有“秦公”或“秦子”銘文,是研究秦國早期歷史乃至中華文明史的珍貴資料。晉侯墓出土青銅器對歷史學、考古學特別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秦公墓、晉侯墓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遭到非法盜掘,許多珍貴文物被非法走私出境並流失海外。
此9件周代青銅器中有3件晉侯青銅器和6件秦公青銅器,包括晉伯卣、晉侯蘇鼎、晉侯對盨、秦公鼎三件、秦公簋二件、垂鱗紋鍑。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一共包含8件,包括像鼎、簋、盨、壺、甗、霝等器類,從形制、銘文、紋飾、鑄造等方面均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
這8件青銅器每件都有銘文,一共多達330字,比如其中的簋器、蓋對銘共100字,這些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對於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臺馨遙 | 整理撰文,圖文來源 | 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新華網、文旅中國、中新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