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王家增:世界是由事件(event)構成的

王家增:世界是由事件(event)構成的

時間: 2020-12-23 | 片長:00:04:42 | 來源: 藝術中國


2020年12月12日下午,“王家增:鐵的事件”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擔任學術主持,今日美術館學術副館長晏燕任策展人,是藝術家王家增於今日美術館舉辦的第三次展覽。

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為公眾建立一條閱讀的時空線索,展出的作品即包含他2000年初《工業日記》系列的代表作,將其連結當下的創作,勾劃出創作主題的延續與生長,與不同媒介表現力的變化。與此同時,將以2019年之後創作的《物的褶皺》《縫隙》《游離》系列作品作為展覽主體,將該系列作品延續對“物性”的觀察與表達,並進一步強調和突出對“物”與“空間”關係,與觀者關係的思考。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

關於本次展覽的作品和主題,藝術中國專訪了藝術家王家增。

王家增:我在第一次展覽時帶來的是“盒子”系列,之後中間轉型時期的《無名之地》系列也在今日美術館做過一次展覽,本次展覽則完全是在2018年之後重新創作的作品,叫做《鐵的事件》。這些作品主要是這幾年為了探討繪畫的空間以及媒介的關係做過的大量的嘗試,可以説都是在嘗試和敲打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作品。

“鐵的事件”是哲學家汪民安起的展覽的主題,我在與他聊天的過程當中也受益匪淺。因為他説任何事情都是由事件(event)組成的,這個世界是由事件構成了一個世界的本體,任何事情在發展過程當中都與事件有關係,由事件組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世界。我的作品就與這個主題比較貼切,他在觀看我的作品過程時也有這樣的感受。

展覽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舉辦

我當初在做《盒子中的人》的時候,包括近期的作品“褶皺系列”,每一個褶皺均代表著一個事件,這些褶皺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的畫面關係。但是在製作過程中我會充分考慮到現代主義後期的反空間概念,使畫面的節奏和構成關係更加豐富、更具有節奏感。

任何一個制度、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人,都是在一個範圍內、在一個擠壓的過程當中去生存的。其實每個人都是在擠壓或被擠壓的過程當中去成長的。

《鐵的事件》展覽現場

我童年時期在東北瀋陽鐵西區,從小生活的環境都是重工業和大煙囪,在一個大的廠房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之後一直到考上大學、留校、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這些記憶總是揮之不去,尤其我早期作品體現的這種工業氛圍比較濃。而我現在則更關注一種社會的概念,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生存在這種環境當中的一種關係。

藝術家雖然在創作過程當中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成分在裏面,而種感性的東西隨著藝術的發展、隨著環境的發展、隨著自身觀察力的發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對材料的敏感度等等。在研究方向上不斷使作品向前推進的過程當中,也有可能有新的形勢出現。因為做一個展覽的目的並不是展覽本身,最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展覽能夠檢驗出自我有哪些不足,能夠發現自我還有多少可能的空間往前推進。

所以當這次展覽布展完成之後,我又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未來的創作空間又有了多種可能,比如在銅板上創作、比如做立體雕塑概念,比如把版畫的元素運用到立體的概念當中。實際上這次創作的作品也是這兩年研究的把版畫、油畫、雕塑、以及所有的藝術形式綜合在一個形態當中來。所以我的作品當中會有雕塑的感覺、浮雕的感覺,還有一些版畫的印記在裏面。

物的褶皺-49(100x245cm)手工紙、木板、墨、丙烯2019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12/18/202012181608258810918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