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陳棟帆:神話無處不在

陳棟帆:神話無處不在

時間: 2020-12-01 12:53:41 | 來源: 藝術中國

英文原文/海良

翻譯:劉笑容

在古代,神話故事是傳統文化的産物,即可能是基於現實傳説也可能是憑空想像。它們講述關於神鬼妖魔的故事,解釋一些行為、儀式或自然現象。有些神話是對集體記憶的一種誇大其詞或主觀闡釋,反映了一種對事件或現象試圖做出解讀和傳播的公眾意識。當代作家和藝術家鮮少嘗試創造新的神話,但因其經久不衰的特點,當代文學和藝術常利用故事創作現代的敘述。神話的情節常被引用,轉述和潤色。它們被用作象徵主義的概念,引出新故事的靈感,或者將神話人物脫胎換骨成新人物。陳棟帆是一名活躍于中國和紐約的當代藝術家,他將神話元素融于其受抽象風格影響的表現主義油畫中,並根據時事和潮流去發掘神話在當代生活中的新含義。

自從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並在2020年初發展成全球性流行病以來,人們必須開始隔離,並試圖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每個人都必須在新的社會規則下找到適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陳棟帆最新的油畫系列《小説》和《海報》就是在這種全球性的變化下創作出來的。他停止了公寓和工作室之間的日常通勤,搬回家中,並在辦公桌上開始創作這些小尺寸的繪畫。陳棟帆通常會從音樂、視覺藝術、電影甚至朋友的意見等各種資源中尋找靈感,他熱衷於從日常中提取有趣的片段,將其變形、融合和昇華,從而創作自己的藝術作品。自從全球性大流行和居家隔離開始以來,由於交流的減少,他獲取大量外部資訊的途徑也已大大減少。因此,他將目光轉向了線上資源,並分配了更多時間來閱讀文學作品。由於這些變化,他開始探索小説、神話和故事如何在時間的流逝中被塑造,這一視角也影響了他的創作思維。

《小説》系列是在宣紙上創作的油畫,其大小與一本書相近,令人想到雙聯畫這一形式。這個系列的每一幅作品的創作都是從文學作品的一行字開始,這行字似是而非地講述著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或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此後,他釋放自己的想像力,尋找神話元素,開始創作角色,並在腦海中編織情節。他沉迷于這個幻想中的世界,直到他達到一個超越日常的精神狀態。隨著他的想像力範圍的擴大,他抽象地捕捉了幻想中的片段,並將其視覺化,呈現在第二張紙上。他的圖像中總是有一個古怪的形象作為故事的重要角色或敘述者。最後,他回到帶有文字的第一張紙上,繼續在文字的基礎上繪畫。這給了他的視覺小説一個與開頭相呼應的結局。由此,他的故事系列暗示了一個敘事的時間軸,或者説,是一個故事發展和轉變的整個過程,而僅不是凝固了故事高潮的某一時刻。

 陳棟帆,《燃燒巴比倫與國王和商人的哀悼》,2020年。紙本油畫,11.2 x 15英寸。 ©陳棟帆,致謝否畫廊

《海報》系列比《小説》系列在敘事上更加直截了當。《海報》系列是在宣紙和塑膠包裝紙上創作的,顏料乾燥後將紙揉皺再展平,因此畫作呈現出褶皺的紋理。《海報》系列直接記錄了陳棟帆在居家隔離期間的掙扎和困惑,這也是他承受並適應這一令人痛苦和困惑的時期所發出的宣言。儘管藝術家通過強烈的色彩和變形的人物來表達的是個人主觀情感,但它能很輕易地喚起抗疫期間的廣泛共鳴。陳棟帆之前的系列作品,特別是他的大型繪畫和裝置作品,在創作手法上受到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明顯影響。但是,他最近兩個系列都從抽象畫轉變為了更具體的形象。


陳棟帆,《Stay Home》,2020年。紙本油畫,27 x 19英寸。 ©陳棟帆,致謝否畫廊

在《小説》和《海報》系列中對主題的具象描繪還很大程度反映出創作過程和最終作品中的詩意和文學性。與陳棟帆的過去的作品相比,這兩個系列的視覺語言呈現出更少的均質性和更多的指向性。這系列作品特殊的語言、形式的特性使它就像是一部小説裏的文學語言,詳略得當地敘述一個故事。儘管藝術家吸收並採用了許多神話元素,但他從未打算在象徵意義上描繪角色和物體。因此,儘管可能存在傳達特定情緒的熟悉元素,但在他的畫中找不到任何已知神話人物的形象。例如,《小説》系列的《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描繪了一種扭曲的怪獸,它的胳膊和腿細長,似乎讓人想起了某種隱藏在黑暗中並可以輕易改變體形的惡魔。正是模糊性和方向性這兩者使我們在觀看陳棟帆的作品時既深思集體情感,又喚醒個人經歷。神話的真正含義實際上遠遠超出了其戲劇性的故事本身,而應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意識的一種喚起,或是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性的理解。陳棟帆在創作中始終追求著超越具象的精神狀態。

 陳棟帆,《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2020年。紙本油畫,11.2 x 15英寸。 ©陳棟帆,致謝否畫廊 

一方面,陳棟帆在貪婪地獲取資訊,渴望受到啟發;另一方面,他又熱衷於探索創作的不同形式和媒介。在傳統畫領域,他的作品包括在桌上製作的小件作品、大尺寸的畫布以及建築體上的大型壁畫。除此之外,陳棟帆還常將圖書館,二手書店和電影節等場所變成自己的創作平臺。他採用了繪畫、音樂、舞蹈、表演等其他媒介,去實現他獨特的視覺語言,將敘事性與詩意性具象與抽象集體與個人融為一體。

陳棟帆所受到的超然物外的深遠影響源於一位德國出生的著名攝影師,同時也是他的摯友兼導師Candida Höfer。Höfer以其創作的大型彩色室內建築圖像而聞名。Höfer對設計的心理和精神影響很感興趣,因此她將注意力集中在無人的文化建築上。建築的龐大體積將觀者的目光鎖定在空間的精緻細節以及光線的細微變化上。儘管陳的背景和藝術實踐與Höfer截然不同,但從日常經歷中追求更高的精神狀態是他們職業生涯的共同點。陳棟帆著迷于Höfer通過空間對神性領域的追求和探索,因此試圖在自己的風格和實踐中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Candida Höfer的作品也喚起了陳棟帆對空間藝術的興趣,這種藝術使觀者完全沉浸在空間內壓倒性的視覺效果中。2018年,陳棟帆在紐約唐人街創作了大型公共藝術項目《龍與花之歌》,他直接將宰也街4800平方英尺的柏油路作為畫布作了一幅畫。該項目也是陳棟帆在當代背景下重新演繹傳統神話元素的一個代表案例。為了突出唐人街在美國亞裔移民史中的歷史意義,陳棟帆選擇了龍這一中國傳統神話中最經典的吉祥象徵,作為該項目的創作主題。在藝術家創作這件作品的八天裏,這個臨時的公共樂園中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工作人員走了驚人的遠路運來設備和材料;使用無人機拍照的計劃問題不斷;一名反對者在晚上將墨水潑到了繪畫上,而第二天,藝術家繼續繪畫並巧妙地將墨跡融入了畫中。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後,龍的神話形象被抽象地描繪出來,其生動的色彩和充滿活力的形式震驚了每一個經過的遊客。一個新的“神話”被創造出來,並成為該社區公眾記憶的一部分。

陳棟帆正在創作《龍與花之歌》。攝影:徐益英 ©陳棟帆,NYCDOT,華埠合作組織,否畫廊和藝術橋

陳棟帆,《龍與花之歌》,鳥瞰圖。攝影:林沛超 ©陳棟帆,NYCDOT,華埠合作組織,否畫廊和藝術橋

神話對於陳棟帆來説是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他認識世界的開端。陳棟帆在每幅作品中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試圖在每幅畫中實現的目標,同時他也經常採用非現實的元素作為靈感或主體,因為它們可能最具有他觀念中的特徵。陳棟帆創作時採用的線性思維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寫出一個文學故事的步驟:計劃,速寫,修訂,精煉或重新構思。陳棟帆在抽象與非抽象之間的搖擺並不會破壞其作品的統一性,因為驅使他創作的恒久主題是對世界認知的敘述。陳棟帆通過神話和重新演繹的神話,去尋求人類歷史上集體的記憶和公眾思想的共鳴,而這些回溯在我們當代世界中仍然是清醒和實用的。

陳棟帆:神話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