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大南坡村航拍 攝影:朱銳
大南坡村景 攝影:朱銳
在豫北巍峨蔥郁的群山中有一座小山村——大南坡村,村中多古樸雅致的老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子因煤炭生意興盛一時,之後陷入衰落成為省級貧困村,村中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近年來,隨著縣委縣政府提出"縣域美學"的思路和舉措,有越來越多鄉村建設團隊來到這裡耕耘,大南坡村迎來了盎然生機。2020年金秋,大南坡村上演了一場文化盛宴。
“鄉村考現學”展覽海報 攝影:朱銳
“南坡秋興”開幕式現場 攝影:朱銳
2020年10月30日上午10點半,“南坡秋興2020”活動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大南坡村正式拉開帷幕,活動於10月30日和10月31日舉辦,為期兩天。“南坡秋興2020”包括大南坡藝術中心、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和碧山工銷社焦作店的開幕;“鄉村考現學”“文人書房畫展”和“社造中心影展”三個展覽;“南坡講堂”分享活動;秋興音樂會、環境表演、戲曲和曲藝,以及紀錄片放映等等。同時,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和左靖工作室發起的鄉村兒童藝術教育儀式也在此啟動。
焦作市委常委、修武縣委書記郭鵬在“南坡秋興”開幕式現場致辭 攝影:朱銳
“南坡秋興2020”總策劃左靖在“南坡秋興”開幕式現場致辭 攝影:朱銳
焦作市委常委、修武縣委書記郭鵬、“南坡秋興2020”活動總策劃左靖、方所創辦人毛繼鴻、北京當代藝術中心基金會秘書長胡斐與大南坡小學校長劉曉江在開幕儀式上分別致辭。此外,這次盛會還吸引了當地村民、藝術家、音樂人、媒體人、設計師等文化工作者的參與。
“南坡秋興2020”開幕式現場 攝影:朱銳
“南坡秋興2020”是推動以大南坡村為代表的修武美學經濟及文化創意發展而籌劃的首個線下綜合主題活動。自2016年修武縣委縣政府探索“縣域美學”的發展方向以來,在不斷聚合當地歷史、文化、旅遊與風物資源的情境下,大南坡計劃應運而生。大南坡計劃通過廣泛邀請來自區域內外的教育、設計與思想力量,參與到鄉村的社會與文化實踐中,激活本村和周邊村落的文化與公共生活,回應當下生活與在地發展的需求。
大南坡藝術中心 攝影:朱銳
大南坡社造中心 攝影:孔霞莉
碧山工銷社·焦作店 攝影:朱銳
新建的茶室展廳位於藝術中心A展館與B展館之間,這裡可以眺望山景 攝影:朱銳
據左靖介紹,大南坡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出産煤炭致富,之後煤礦生意淡出,村子經濟一落千丈,成為修武縣的省級貧困村。在前期清華同衡村落所規劃下,村子富裕時期遺留下的眾多公共建築如大隊部、供銷社等廢棄的建築為鄉村建設的文化生産提供了空間基礎。隨後左靖邀請了場域建築、張唐景觀等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的建築和景觀改造。其中,建築改造充分尊重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和佈局,並植入了相應的文化內容,被改造成藝術中心、工銷社、方所鄉村文化和社造中心,昔日破落的老大隊部變身為大南坡村的公共文化中心。
三場在地性展覽同時舉辦
“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藝和風度”展覽現場 攝影:朱銳
經過一年左右的籌備,由左靖擔任總策展人,分策展人彭嫣菡、顧青和林翔共同策劃的“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藝和風度”展覽于開幕日當天在大南坡藝術中心A、B展廳與茶室展廳正式與觀眾見面。這個展覽是以修武縣域為研究範圍,由本地富於特色的自然地貌、風物特産、民間工藝和歷史文化等內容構成。
“世界麥麵與中原鄉土”(作物)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河南的小麥産量與麥麵飲食”(作物)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作物”單元是對小麥種植與河南麥麵的歷史梳理。小麥是修武縣最重要、最優質的經濟作物,也是中原人民飲食中的主角。“世界麥麵與中原鄉土”單元探討了小麥歷史對人類文明演化的影響及其與亞洲、世界的關係。
“雲臺山考:影像山水”(山川)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山川)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工藝)單元現場 攝影:孔霞莉
“協力造屋:村民自建與普通設計”(工藝)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山川”單元是四位藝術家通過他們各自所擅長的藝術語言傳達出修武雲臺山水的靈性與精神。“工藝”單元的“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以茶室為展覽空間,展示了誕生於修武的中國最具特色的陶瓷種類之一——絞胎瓷的傳統工藝,以及當代絞胎瓷的最新發展;“協力造屋”部分則記錄了赤腳建築師王求安進駐修武岸上村,推動村民自建的建築實踐過程。
“從磚畫到木刻:竹林七賢圖像的歷史演進”(風度)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懷梆臉譜”(風度)單元現場 攝影:朱銳
“風度”單元的“從磚畫到木刻”以木刻和動畫的視覺形式使誕生於豫北之地的“竹林七賢”這一中國文學與圖像精神中的經典意象在當代有了全新的詮釋;“懷梆臉譜”部分則展示了焦作當地懷梆劇團演員化粧前後的肖像照片。
大南坡藝術中心A展廳 攝影:孔霞莉
“考現”單元對大南坡村的普通人、物和事進行了“現在時”考察,重點展示了大南坡村的公共建築、民居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景。這也是對修武的歷史、風物與文化獨特性的體察與再現。整個展覽綜合運用攝影、木刻、動畫、現成品、紀錄片等多種藝術媒介,使鄉村展示空間和展陳方式具有一種比肩都市博物館的品質。
“村民的日常生活——大南坡社造中心影展”由陳奇、王依妹策展,攝影師李耀在大南坡村長期駐紮並對村戶進行深入調研,融入于大南坡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用相機將大南坡人的“美”瞬間定格:兒童內心的憧憬、成年人回顧往事的淡然,以及調劑平凡生活時的幽默一笑等等。
“書間琳瑯——綠茶文人書房畫展”展覽現場 攝影:孔霞莉
此外,“書間琳瑯——綠茶文人書房畫展”位於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空間一角。這些精緻的畫作由書評人、繪畫“素人”綠茶先生創作,不論是古籍善本之寓、文學創作之域,還是翰墨揮灑之所,不同身份的文人書房在綠茶先生的筆下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魅力。
碧山工銷社(焦作店)正式營業
觀眾在碧山工銷社(焦作店)挑選商品 攝影:朱銳
10月30日,碧山工銷社(焦作店)也正式開啟營業。碧山工銷社(焦作店)由大南坡供銷社改造而成,由場域建築事務所提供設計,融合民間百工與當代設計,以“百工十條”為理念勾連城市與鄉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展示和銷售焦作地方風物及“長效設計”産品。讓廣大歌迷欣喜的是,五條人士多店的唯一線下專櫃也設在碧山工銷社(焦作店)。
碧山工銷社(焦作店)銷售村民寄售的農産品 攝影:朱銳
觀眾在碧山工銷社(焦作店)翻閱雜誌 攝影:孔霞莉
作為碧山工銷社北方鄉村的第一家加盟店,焦作店的産品定位為中國的“長效設計”産品以及焦作地方風物,包括絞胎瓷、四大懷藥(及衍生品),本地及周邊地區的農産品和土特産,以及本地展覽的衍生品等等。
方所鄉村文化入駐大南坡
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內部場景 攝影:朱銳
觀眾在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閱讀 攝影:朱銳
10月30日,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開幕,這是方所在中國鄉村的首次亮相。方所鄉村文化由方所、例外品牌創始人毛繼鴻先生及其團隊打造。
觀眾在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閱讀 攝影:朱銳
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分為售賣部和借閱部,售賣部選書以河南地方史志文獻、 鄉村建設、鄉土文化、科普、文學、藝術、電影、設計、建築、生活美學,以及兒童讀本和繪本為主;借閱部選書更貼近當地需求,為本地村民,尤其是村內完全小學的師生,提供圖書、音像、有聲讀物的閱覽和外借服務,同時為村民和觀光客提供休憩、聊天的空間,並提供咖啡、茶飲服務。
十七場講堂在大南坡老大隊部廣場舉行
在“南坡秋興2020”活動中,“南坡講堂”是重頭戲,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了對於鄉村建設的見解,這些話題聚焦于大南坡的建設,以多個團隊的在地實踐為主要內容,涉及大南坡的空間生産、文化生産兩個方面。兩天時間,多場“頭腦風暴”式的碰撞為活動帶來思想上的共鳴與啟發。
10月30日“南坡講堂”
毛繼鴻演講 攝影:朱銳
方所創始人毛繼鴻的演講題目是《關於方所鄉村文化的一些想法》,他希望將一個創造性的中國鄉村生活美學空間帶給大南坡,並開創富有活力的新鄉村生活模式。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秘書長胡斐的講題是“村小美育,藝術為伴” 攝影:朱銳
“鄉村兒童藝術教育”項目是該基金會與左靖工作室共同發起的,該項目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繪本、詩歌、美術、音樂、設計和舞蹈的課程激發孩子們內心的“美與愛”。
顧青演講 攝影:朱銳
策展人顧青分享的是《七十二手,八百里路》。作為“鄉村考現學”展覽的分展策展人,顧青一直在思考傳統手工藝與當下的生活如何發生對話和連接的問題。她通過對碧山、修武等地傳統工藝的考察,並邀請設計師和工藝家的參與,使絞胎瓷分展中的部分展品呈現出日用的可能性,希望能令觀者和村民産生共情。
上海張唐景觀事務所創始合夥人、首席設計師唐子穎分享的是《河南修武大南坡鄉村景觀改造》,她回答了“鄉村滿是綠色,還需要景觀嗎?”和“我們的鄉村需要什麼樣的景觀?如何實現?”等問題。隨後,她講述了張唐景觀團隊通過深入研究大南坡村民的生活習慣和周邊環境,進行景觀更新和藝術置入,從而打造出一個既具有創新意義,又符合鄉村特徵的景觀環境。
葉思宇演講 攝影:劉鵬飛
場域建築(北京)事務所合夥人、主創建築師葉思宇的演講主題是《鄉村建設的邊界》。他分享了參與大南坡老大隊部辦公建築舊址改造的設計理念、工作成果和對鄉村工作的思考。此外,他提到,老大隊部的改造不僅僅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展覽空間,未來還會有供本地懷梆藝術團排練的排練室、戲臺,以及家宴餐廳等。他希望這些空間能成為村民們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動場所,拉近外來者與村民之間的距離。
設計師厲致謙的作品《麥字二三》戶外景觀 攝影:朱銳
在這場“南坡講堂”中還有五位分享者。方庭成都店圖書組長王茜的主題是《<愛思考的青蛙>繪本分享》,通過繪本的讀解,她希望大家可以在大南坡美好的自然風光下感受到新的世界。平面設計師馬仕睿的題目是《在不同的地方做設計》,他通過對比城市的項目與參與過的三個鄉建項目,以此分享他對於平面設計在面對鄉村題材時的思考。設計師厲致謙的主題《麥字二三》分享了他在設計34個生僻麥字時的過程及朱琺選字的邏輯,闡釋了不同麥字所蘊含的含義上的細微差異。品物流形和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主設計師張雷的主題是《傳統的未來》,他分享了融設計圖書館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研究方式;品物流形基於這些研究的設計實踐以及融和品物流形在青山村的設計實踐。南開大學教授張靜分享的是《惠風吹盡六條塵,清凈水中初見月——從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談起》,結合葉嘉瑩先生的經歷,她介紹了詩歌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作用。
10月31日“南坡講堂”
村民、大南坡藝術團團長趙小景在演講 攝影:朱銳
大南坡村民、藝術團團長趙小景分享了《大南坡藝術團的故事:1949—2020年》。她向大家介紹了從藝術團成立至今70年間的三起兩落。今年春天,在陳奇老師的倡導下,趙小景克服重重困難,鼓舞村民們,拿起塵封的樂器,並找到《桃花庵》的劇本,開啟了秧歌和懷梆戲的排練。在趙小景樸實的講述中,飽含了對大南坡懷梆戲的款款深情,也感染了現場觀眾。
喻婷潔演講 攝影:朱銳
《修武地方手冊》寫作者喻婷潔的主題是《修武的那些人,那些事》,她分享了採藥人郭文勝、懷梆戲傳承人康二紅、鄉村攝影師鄭乃謙、修武縣農業局局長楊法誼和大南坡村民牛二哥等五個修武人的故事。生活就是由這些鮮活的人物構築起來的,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是重新認識修武、感受修武的方式。通過一個個故事讓我們真正了解到修武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
林翔演講 攝影:朱銳
“鄉村考現學”的分展策展人林翔詳細探討了麥麵文化,梳理了小麥種植與河南麥麵的歷史與文化,通過“麥麵之路”探討其與亞洲、世界的關係。
劉慶元演講 攝影:朱銳
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慶元分享的內容是《鄉村與木刻——關於我的工作實踐》。劉慶元回顧了這十年來與策展人左靖在鄉村工作中的合作,幽默風趣,引來陣陣笑聲。談及這次“鄉村考現學”風度單元“從磚畫到木刻:竹林七賢圖像的歷史演進”,他詳述了自己通過對大南坡村民的形象和動作的設計,並結合傳統典籍中關於“竹林七賢”的記載,創作出帶有本地人形象特色的全新的竹林七賢形象。
此外,分享收穫農場産品經理張友分享的是《小農場大作用》。他希望通過農場重建人與土地的連接,讓城市裏的人間接支援到農村的就業、發展。也希望此次分享能夠為大南坡村的土地規劃運營提供一些新思路。
芬雷演講 攝影:朱銳
方志小説聯合發起人、出版與藝術策劃人芬雷的《從地方出發,從故事開始——關於方志小説聯合駐地計劃》分享了關於“方志小説”的意義。今年,他將推出“社區媒”,通過文學、攝影、口述、表演等不同媒介,尋找地方的人、事、物,尋找社區連接的多樣可能。修武大南坡社區也將是社區駐地之一。
假雜誌圖書館創辦人言由分享了《為什麼做假雜誌藝術書節》,他希望攝影書的出版工作能與當地産生一些聯結,也希望與其他城市的書展不一樣,讓讀者在藝術書節中交流、聚會、分享。
秋興音樂會與環境表演
環境表演現場 攝影:劉鵬飛
10月30日晚上6點半,舞蹈藝術家小珂、韋曼邀請了當地6位女性村民在開闊的廣場上聊這裡的過往,傾聽了每一位的故事與暢想,並進行一些即興表演。她們一起嬉笑、跳躍、舞蹈、擁抱……
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音樂表演現場 攝影:朱銳
張瑋瑋、郭龍和團隊音樂表演現場 攝影:朱銳
晚上7點半,“林泉新聲:秋興音樂會”在絢麗的燈光中開啟。第一場表演的音樂人是李帶菓和老丹(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他們用古靈精怪的古箏和飄飄欲仙的笛子演奏出變幻莫測的音樂,音符在夜晚中飄蕩,清脆有力又神秘。第二場表演的音樂人是張瑋瑋、郭龍和他們的樂隊。這場無比熱鬧的音樂表演是當日的尾聲,在這個深秋的寒冷夜晚,當代音樂與傳統村落的碰撞,大家都被這樣的激情所感染,一起歡呼跳躍。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露天放映
《掬水月在手》露天放映現場 攝影:朱銳
《掬水月在手》露天放映現場 攝影:朱銳
10月31日晚上6點,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第一次的露天放映。《掬水月在手》講述了當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在大南坡這樣的特殊場地放映該紀錄片是對葉嘉瑩先生精神的傳遞,在鄉間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傳統中國的古典氣韻。大家一起觀賞、聆聽,感受詩人的傳奇人生與古詩詞之美。
郭永章的河南墜子與大南坡藝術團的露天表演
河南墜子大師郭永章表演現場 攝影:朱銳
10月31日晚上8點,河南墜子大師郭永章先生給觀眾帶來了兩首傳統墜子戲。已是75歲高齡的他聲音有些嘶啞卻頗為洪亮,一開嗓便覺驚心動魄。一詞一句、一拉一敲、一顰一笑、神采飛揚、酣暢淋漓、震撼人心。眾人聚精會神地矚目高臺,無不為之動容。表演結束,台下傳來經久不息的掌聲。郭先生的專注,對藝術和生命的熱愛盡展于他的墜子聲中。傳統戲曲與文化的魅力,在這位老藝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南坡藝術團表演《桃花庵》 攝影:朱銳
大南坡藝術團表演《穆桂英挂帥》 攝影:朱銳
大南坡村小朋友表演現場 攝影:朱銳
隨後,大南坡藝術團表演懷梆戲《穆桂英挂帥》與豫劇《桃花庵》片段。村民們自導自演,將塵封四十年的樂器、服裝重新開啟,這不僅是村落的復興,也是傳統藝術的復興。同時,大南坡小朋友們的舞臺劇《小紅帽》與舞蹈《大夢想家》也顯示了童真與活力。
至此,為期兩天的“南坡秋興”圓滿收官。此次活動雖值深秋,略覺寒冷,但人們的心卻是澎湃起伏,讓深秋大山中寂寂無寥的大南坡村變得生機盎然,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激情。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援,駐地團隊的辛勤工作,村民們的積極參與,都讓大家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未來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向。(作者:孔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