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2020年10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濱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期4個月。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也是對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
開幕式現場(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攝影/余冠辰)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系統展示了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作為中國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博興地區佛造像在藝術風格上體現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銘文不僅展示出歷史脈絡性的連續性,也記錄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本次展覽選取了119件(套)展品,分為“博善興佛”“金像流輝”“金像銘願”三個部分,從造像藝術特色、地域時代風格及造像銘文內涵來展示博興地區佛造像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第一單元“博善興佛”從“遺寺存古”和“金耀龍華”兩個方面展示了博興地區的佛寺遺址與龍華寺出土金銅佛像,介紹了博興地區佛寺文化的興盛與佛造像藝術風格融匯南北之特色。
疃子造像碑(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東魏時期的“疃子造像”出土于博興縣疃子村,這裡是北朝時期疃子寺的遺址。該像為一佛二脅侍背屏式造像,雕刻精美、細膩,線條流暢。東魏的佛立像採集于博興縣高昌寺遺址,高昌寺是隋代寺院。該像面相清癯,神情恬靜,是北朝時期小型金銅佛像的代表作。
博興地區出土的金銅佛造像屬小型佛像,多為平民或比丘出資製作,主要用於在家供養或隨身供養。這裡的金銅佛造像受到河北定州及南朝地區金銅佛造像藝術的影響,形成了造型古樸、多不鎏金、衣紋運用細隆線法雕刻等地域性特徵。
第二單元“金像流輝”從“造像規尺”和“地域神韻”兩個方面展示龍華寺出土金銅佛像的特點,凸顯博興地區佛造像飽含的歷史價值與獨特的地方特徵。
馮貳郎造觀世音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博興金銅佛造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徵,一鋪三尊的組合形式、闊舟形背光、覆蓮座等呈現出鮮明的地域面貌。造像小巧但內容齊全,裝飾繁簡適宜,體現出高超的造像技藝。造像題材主要以觀音、釋迦多寶佛、彌勒為表現對象,反映了當地民眾的信仰與追求。觀音是北朝時期博興地區造像的主要表現題材,龍華寺遺址出土的金銅佛像有11件銘文中出現了“觀世音”“觀音”。
彌勒是博興地區流行的造像題材,龍華寺遺址出土有9件帶有“彌勒”銘文的金銅佛造像。孔雀造彌勒像、孔昭俤造彌勒像、彌勒倚坐像分別表現了立式彌勒、交腳彌勒和垂足彌勒三種不同的形式。
孔昭俤造彌勒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孔鉞造老子像是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紀年銅造老子像之一。這件老子像頭戴道冠,著道袍、蓄鬚、執麈尾、扶憑幾坐于樹下,具有道教造像的特點,但其身後頭光中的蓮瓣,舟狀的背光及四足方座,又借鋻於佛教造像的形式。該像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紀年銅造老子像之一,也是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表明當時佛、道融合發展的局面。
孔鉞造老子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第三單元“金像銘願”通過“觀像取意”“西方凈土”和“興福造像”三個方面表現博興地區民眾對佛造像認識與理解的過程,展示出佛教傳入中國後,為適應中國社會與文化不斷進行本土化的轉型。
王上造多寶佛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王上造多寶像的銘文中包含有為亡故親人追福的內容,體現了佛教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程次男造觀音像、張見造觀世音像的銘文中涉及到“皇帝陛下”“師僧”“一切眾生”等祈願對象,表現出對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員的關注。項智坦造像銘文中出現了”西方樂土”體現佛教對時間、空間等的闡釋,使廣大民眾對生死觀唸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産生了一定影響。
程次男造觀音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張見造觀世音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本次展覽主要有三大亮點:
一、造像展示的系統性、包容性與歷史脈絡的連續性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系統展示了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作為中國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博興地區佛造像在藝術風格上體現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銘文不僅展示出歷史脈絡性的連續性,也記錄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薛明陵造菩薩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中國小型鎏金銅佛像斷代的尺規”
1983年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94件金銅佛造像,其中45件帶有銘文,銘文中又有35件具有確切紀年,紀年時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壽三年(603年),歷北魏、東魏、北齊、隋四代,長達125年之久。這批金銅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紀年序列之清,在區域佛造像中實屬罕見,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小型鎏金銅佛像斷代的尺規”,也為探討山東地區佛造像的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依據。
藺鐵造像(圖片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
三、佛造像蘊含的藝術、歷史與思想內涵
本次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重點展示佛像蘊含的藝術、歷史與思想內涵,探討博興地區佛造像在北朝時期的演變歷程,發掘這一時期佛造像藝術所展現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博興佛造像不僅表現出藝術風格的交融,也印證了佛教中國本土化的演變歷程。源自域外的佛教在本土化後被民眾更廣泛地接受,同時民眾的觀念也在佛教影響之下發生了嬗變。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1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