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藝術家新聞發佈會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本次華宇青年獎共收到32位藝術行業內專業人士的提名,共計92位藝術家進入初評評審環節。經過郭希(UCCA展覽部總監)、劉倩兮(泰康空間策展人)、劉畑(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體藝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研究員)、譚悅(廣東時代美術館展覽及研究部副策展人)、孫冬冬(當代藝術策展人、批評家與撰稿人)5位初評委的討論和投票,共計15位藝術家入圍本屆華宇青年獎。
第八屆華宇青年獎新聞發佈會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0
本次華宇青年獎由組委會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袂呈現。發佈會上,UCCA館長田霏宇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此次合作的期待:“華宇青年獎與UCCA的使命和願景有著相匹配、重合的地方。希望可以通過這次合作,再次把舞臺交給年輕藝術家,同時讓社會和藝術行業的注意力放到一些青年實踐者的工作上。”同時談到對於疫情大背景下對入圍作品中表現出的人文關切的支援和欣賞。
華宇青年獎發起人趙屹松(左)與UCCA館長田霏宇(右)在第八屆華宇青年獎新聞發佈會現場
今年年末,獎項入圍作品將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進行展出。UCCA館長田霏宇將擔綱終評委主席,與本屆華宇青年獎終評委員會成員曹斐、凱倫·史密斯、劉韡、魯明軍一道,在觀看入圍展覽現場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最終得出兩位藝術家分獲“評委會大獎”和“評委會特別獎”。
UCCA展覽部總監郭希(右)與泰康空間策展人劉倩兮(左)在第八屆華宇青年獎新聞發佈會現場介紹入圍藝術家名單
今年是華宇青年獎舉辦的第八個年頭。該獎項發起于2013年,是由華宇集團主辦的公益性藝術獎項,專為在複雜的當代文化語境下不斷實驗和探索的青年藝術家而設,旨在持續性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前沿面貌,展示新生代藝術家多維度的創作樣態。除現金獎勵外,華宇青年獎將給予獲獎藝術家在專業領域的支援和資助,包括個人作品和藝術項目的實施、相關展覽的策劃、宣傳推廣以及文獻出版等,併為新一代藝術工作者建立藝術創作和學術討論的平臺。創立於1989年的華宇集團,是以商業地産為戰略主導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近年來通過“ART·SANYA三亞藝術季”這一大型公益項目積極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助力。
第八屆華宇青年獎提名人:
宋振熙(獨立策展人、批評學者)魏穎(策展人,研究者)、陶寒辰(OCAT上海館執行總監)、王海洋(2014年& 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李波(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師)、陳嘉瑩(寫作者,策展人)、褚秉超(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楊天歌(798CUBE藝術中心策展人)、聶小依(英國皇家藝術學校博士候選人)、辛未(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王子云(寫作者和策展人)、倪昆(重慶器空間策展人)、葉甫納(藝術家、教師,2014年評委獎獲得者)、彭曉陽(外交公寓12號空間和掩體空間創始人)、許哲瑜(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高元(西寧當代主理人)、印帥(策展人)、陳逸雲(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王歡(寫作者、策展人)、龍奕瑭(2018年布展者之夜觀察員,2019年入圍展助理策展人)、于渺(中央聖馬丁學院展覽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子澂(策展人、寫作者)、莊偉(2019年華宇入圍藝術家)、陳璽安(黑齒編輯)、btr(作家、藝術評論者)、錢詩怡(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策展人)、賴非(LEAP《藝術界》副主編)、李佳恒(寫作者,策展人,frieze雜誌特約編輯)、劉品毓(Ocula雜誌中國區主編)、賀瀟(獨立寫作者,翻譯)、胡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龍星如(策展人、寫作者)。
入圍藝術家名單:
陳丹笛子 CHEN Dandizi
胡偉 HU Wei
金亞楠 JIN Yanan
李泳翔 Yong Xiang LI
劉國強 LIU Guoqiang
劉玗 LIU Yu
勞麗麗 LO Lailai
倪灝 NI Hao
彭祖強 PENG Zuqiang
蘇咏寶 Wing Po SO
蘇鬱心 SU Yu Hsin
蘇予昕 SU Yu-Xin
夏喬伊 Joey XIA
趙謙 ZHAO Qian
鄭源 ZHENG Yuan
藝術家簡介
陳丹笛子
陳丹笛子
1990年生,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陳丹笛子的作品具有媒介共生的特點。她對錄影、裝置、攝影和文學的運用構成了所需的組成部分,以照亮親密的、短暫的瞬間和人類的情感。她的作品探索了與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覆出現的現象相遇的感知和體驗。她探索的主題包括人類情感的異化,被異化的個體的希望和絕望,以及對自然和想像中的景觀的觀察。陳丹笛子的藝術探索的核心主題是自我認識和對生活環境的觀察。揭示獨特的時刻和情感之間隱藏的短暫本質是她創作過程的核心。
胡偉
胡偉
工作生活于北京。胡偉使用影像、裝置、印刷圖像和繪畫等多樣媒介進行創作。他的興趣常始於文本與視覺文化之間看似無關的元素,通過調研、轉譯、想像和整合來呈現政治和形式上的多重的、可思辨的內在聯繫,模糊現實與虛構的邊界。胡偉的實踐探索勞動、情動和價值判斷在不同政治經濟環境、技術條件和事件中的不穩定關係。結合動態影像和散文美學,他的工作也涉及我們生存環境中人(個體和群體)、非人及物質在歷史和自然改造過程中的能動性,分裂和人為的異化。
金亞楠
金亞楠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係,獲得碩士學位,現工作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係。金亞楠感興趣于局部語境下的對話關係。他曾參加藝術小組以探究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制衡關係。也曾嘗試公共事業工作,探尋各工作層級之間因由邏輯錯位引發的協商失效。近幾年,他更關注群體單元在共謀下的差異化呈現。他通過設計一類針對體制的隱喻化結構,來增加單元間對話的侵略感。目前,他的這類設計一部分透過其作品的敘事線索及空間設計來呈現,另一部分則通過⻓期的項目策劃工作展開。
李泳翔
李泳翔
1991生於長沙,生活並工作于法蘭克福。李泳翔的作品運用媒介廣泛,經常運作于繪畫,雕塑,音樂和影像的交叉點。受到離散政治的影響,他的作品經常臨近看似單相的文化現象,卻同時棲居於一種時空的奇異點。他于2020年在法蘭克福Städelschule獲得Meisterschüler學位。他的作品近期展出於Portikus,法蘭克福;Emanuel Layr,維也納;Deborah Schamoni,慕尼黑;Berlinskej Model,布拉格;長征計劃,北京;Aedt,杜塞爾多夫等地。
劉國強
劉國強
1988年生於山東,201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2015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作品包括錄影,裝置,平面,以觀念藝術為主。
劉玗
劉玗
劉玗的創作發展出一系列紀錄式田野的工作模式,從人類的視點、空間屬性的變化與物在體系中流動的身份,作為勾勒人類演進的過程。個展經驗有“凹凸史”(鳳甲美術館,台北,2018);“SeveralWays to Believe”(Taiwan Academy,洛杉磯,2017);“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關渡美術館,台北,2016)。
勞麗麗
勞麗麗
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現于香港學習務農之餘並探索“半農半X”生活實踐,促使她對另類生活、以及作為一位香港人兼藝術家的自主性作出提問。研究跟食物、農耕、醞釀、監視、冥想等相關。作品曾于國際等地展出,獲希克藏品及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倪灝
倪灝
2011年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學士,2014年獲得羅德島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倪灝的作品經常結合了雕塑,裝置,視頻和聲音,探索不斷變化的權力系統和結構。他最近的個展包括“伏擊”(台北美術博物館,台北);“圍攻”(T293,羅馬);“光癮熾愛”(Vacancy,上海)。
彭祖強
彭祖強
1992年生於長沙,工作生活于紐約,影像創作者。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AntiMatter影像藝術展,香港咩事藝術空間,以及休斯頓美術館展映。參與過的駐留項目包括MacDowell,Skowhegan,以及Core Program。他畢業于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和影像藝術系,以及倫敦金匠學院。
蘇咏寶
蘇咏寶
蘇咏寶成長于中醫家族,自幼把藥材當為玩物,現在藥材已轉化為她的藝術創作媒介。她對植物生成、能量流動及天文科學饒有興趣,深信本草中藥是一種對自然的觀察力、敏感度和想像;于藝術創作中運用了相同的理論來探討萬物的形式、物質性、關係性。曾舉辦個展“六種練習”(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2018)。
蘇鬱心
蘇鬱心
生於1989年,現居於德國柏林的台灣藝術家及影像工作者。蘇專注于藝術家紀錄片及論文電影創作,並透過影像及錄影裝置的組織排列來體現她針對星球想像及宇宙圖式的技術、生態、基礎設施層面的探究。作品曾參與聯展:BLEED festival(2020);京都藝術中心(2020);柏林世界文化宮(2019);阿根廷胡寧市當代藝術館(2018)。2018年獲得西班牙LOOP BarcelonaDiscover優選。近期參展為台北雙年展2020,作品由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和台北市立美術館委託製作。
蘇予昕
蘇予昕
1991年生於台灣。蘇予昕的繪畫是圖表,風景,資訊、記憶碎片與地景殘骸以多聲道、多時區、多螢幕的混合輸出。在這個事物投射出來的印象比事物本身更豐富的時代,其繪畫欲描述的是多元感知雜揉的平行印象主義。蘇予昕于2016年于英國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研究所畢業。目前創作于台北,上海之間。
夏喬伊
夏喬伊
1992年生於中國杭州,2016年獲得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Institute of Chicago, IL)藝術學士學位,2018年建立夏喬伊工作室,現生活並工作于上海。夏喬伊的作品在震蕩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對個體身份,藝術史還有當代文化中能量的轉換進行探索。在他的日常練習囊括了雕塑,繪畫,裝置和影像等媒介,並組成了他的美學策略和視覺風格。他的創作借助材料、肌理、顏色等元素來傳達情緒,並時刻保持著材料功能性和儀式性之間的張力。
趙謙
趙謙
趙謙關注於人的行為和周邊的環境,把資訊轉換成平面圖像,繼而消解原始的意義。個展曾于連州攝影博物館,休斯頓攝影中心,羅馬001畫廊,以及東京RPS畫廊展出。他的作品廣泛展出於愛爾蘭拉什法恩漢姆城堡,Kala藝術中心,克羅埃西亞法國館,薩格勒布當代藝術博物館,奧格登南方藝術美術館,K11藝術基金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大連美術館,原美術館,以及今日美術館等。其作品還出現于荷蘭Unseen攝影節,新加坡國際攝影節,雅典攝影節,哥本哈根攝影節,羅茲國際攝影節,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以及藝術北京等。曾獲學術獎金赴幾點當代藝術中心,Vermont藝術中心,Kala藝術中心,以及Cow House工作室參加藝術家駐地項目。2017年他的第一本書《邊緣及邊⻆料》在假雜誌出版。
鄭源
鄭源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2015年畢業于芝加哥藝術學院,獲電影,錄影及新媒體藝術碩士。鄭源的工作關注個體和價值體系在不同政治,歷史狀況中的關係。他的影像創作往往處於虛構、記錄及調查性的研究之間,伴隨著對既得圖像的挪用、轉譯與再呈現來獲得疊壓的語境與交織的互文性。近期個展覽包括“前進的,後退的”(沒頂畫廊,上海,2020);“懸而未決”(泰康空間,北京,2017);“An Open Studio”(PRACTICE Space, New York,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