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開啟中央美院美術館恢復開放首展

“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開啟中央美院美術館恢復開放首展

時間: 2020-10-20 | 片長:00:07:39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隨著國內疫情漸緩趨於穩定,文化藝術領域逐步復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在諸多期盼之中于2020年10月17日恢復開放。在開館首日,“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雙個展如約而至,並於上午10:00順利開幕。本屆提名展展出原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馬路和原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二位教授在各自藝術領域的深入探索和藝術成就,不僅是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的學術代表,更是中國當代藝術轉換和創新發展時代課題的視覺呈現。

本次展覽的開幕是中國取得抗疫鬥爭戰略性成果之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向社會開放的一個重要標誌。開幕式伊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作為主持首先介紹了到場的各位嘉賓學者,並向所有為美術館恢復開館與展覽籌備付出努力和提供支援的個人及團隊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作開幕式主持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開幕式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以既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雙個展聯席舉辦的特別展覽形式呈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在致辭中總結了關於展覽與藝術家的三個特點:首先是展覽所體現出的重要學術價值,兩位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語境中,找到中國藝術的新的生發點,找到藝術創新的原點。長期以來,他們在秉承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深入研究傳統藝術所體現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法的同時,保持對國際藝術走向的敏銳感知與探求汲取。其次,在各種藝術探索實驗可能性擴大的當下,藝術家需要嚴格把握藝術的品質。馬路與呂品昌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深度的沿襲,繼承和弘揚了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品質的追求,充分體現出百年傳承的學術修養,展現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理學脈。此外,通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他們對於中國美術當代發展的信心和信念。范迪安教授特別指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繪畫雕塑,在今天都遇到創新的極大難題。而他們二位始終堅定勤勉、勤奮、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精神,由此才能夠形成展覽中具有時代風貌的大批作品。”

原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馬路教授開幕式致辭

展覽主題“炁象”一詞是原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馬路教授總結繪畫感悟提出。馬路在對作品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分析其創作既非抽象也非具象,更也不是無象,於是他創造了“炁象”這一概念用以指稱他的藝術。在開幕式上,他還特別結合個人經歷對“炁象”這一概念作了生動闡釋,他將展覽名稱的由來與其姓名的由來相結合,無論是藝術道路還是人生之路,總有一股“炁”貫穿始終,這股“炁”不僅成為此次展覽的一種感覺,一條主線,更也是一種引領,帶領出一條清晰的藝術道路,帶領著他不斷的思考,繼續前進。

原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開幕式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展”的學術提名是對一個藝術家整體的思想高度、實踐經驗、學術成果以及社會影響力做出的綜合考慮。原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達了對於獲此榮耀的榮幸與感謝,並回顧其藝術學習創作的經歷表示了作為展覽學術提名的高度責任感。他首先提到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我在中央美術學院25年,這25年是我人生中在一個院校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我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我的身邊大師雲集,人才濟濟,中央美術學院的氛圍給予我藝術上的滋養。我深知自己作為一個提名人,作為一個按照中央美術學院名師要求一位藝術家,仍然要堅持對待藝術嚴謹嚴厲的態度,並且我會用我的一生去努力去追求。”呂品昌也對其母校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培養表示了感謝,並將帶著提名藝術家的這份責任感從事接下來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工作,他希望能夠傳承多年以來的學術修養,在國家級陶瓷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開幕式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擔任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在開幕式上作了總結發言。她對展覽藝術家的突出貢獻作了介紹,“此次展覽提名的兩位藝術家在藝術的創作中發展出新的藝術思想從而産生了新的價值觀,並且經過幾十年的藝術創作與積澱,使得他們形成了自己能夠反映他們新價值觀的藝術語言,而這種藝術語言的變化也直接帶來了觀看方式與視覺經驗的變化,從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此外她還簡要分析了展覽的主題,“炁象”既不同於西方經典的抽象,也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意象。“炁象”是能量的轉換,是變化發展,是自然生成而藝術家馬路人為發現之象。“埴象”是呂品昌教授深深紮根中國大地,從陶土中來,懷著匠心與赤子之心,創作出的原型與複製,博弈與張力,規制與自由之象。兩位藝術家創造的“炁象”與“埴象”,其新的思想語言和價值觀在推動中國現代藝術發展和變化的可能性上給予了我們更多的啟迪。

開幕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雙個展是自2010年成立以來第十屆“提名展”。“提名展”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發展的一個標桿性展覽,源於其嚴格的遴選標準和綜合考量制度,對參展藝術家給予了教學與創作的雙重肯定,展示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不僅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內部推介、展示學院教師作品的品牌展覽,還體現出藝術家在本領域藝術創作發展的可能性與新趨勢,逐漸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資深學術形象的一個代表,在藝術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嘉賓觀展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展覽提名的兩位藝術家都是中央美術學院的骨幹教師、領軍人物,兩位畫家帶著不同的思考,在油畫、雕塑領域分別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裏表示此次“提名展”兩位藝術家的創作均與時代主題緊密契合,他首先對兩位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創新思維給予了肯定,他指出馬路教授的作品在對西方油畫繪畫語言探索轉化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對中國元素、中國精神的思考,而呂品昌教授不僅進行了材料的突破,還十分主動作品表達的觀念問題,他們均體現出當代藝術所需要的新觀念與新思維。更重要的是,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展示了當下關鍵的時代課題,“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源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中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現出中國的精神追求,我們需要的就是在全世界各國文明復建的基礎上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裏先生接受採訪

展覽現場

炁象:馬路藝術十年

本次展覽展出了馬路2010-2020年十年間創作的新作,按照時間和自身邏輯發展的順序,作品分為“那”系列、“聽”系列和“重疊”系列。展覽主題“炁象”這一概念是馬路基於個人對繪畫與傳統文化的理解創造産生。“炁象”並非固定之象,它是由於能量的驅動與轉換而産生,是一種規律性,是一種具有生命的“活”的象。而馬路在創作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哲學的影響,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能量,以“天人合一”無我的創作狀態,在順勢利導發現未知的過程中促成了光、空間、質感、形態等具體可視之象。

原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馬路教授接受採訪

馬路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後首位公費留德深造並第一個將德國新表現主義風格帶入中國的藝術家,他也在不斷進行著新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藝術形式的探索,此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便是馬路對於西方繪畫語言與藝術理念創造性轉化的體現,而這種轉化也是馬路自我認知轉變以及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思考的過程。在談及形塑其繪畫創作的思想時,他談到了這一轉變:“在德國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的藝術種類十分豐富,在考慮如何選擇的時候我認為要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找到自己的方向,完善自我。後來,我決定將關注點放在中國,開始閱讀中國古代的一些書籍,逐漸發現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與當代的科學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回國後,我決定要將表現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的結合,基於對中國哲學的閱讀,我在創作中開始遵從畫畫的規律,不去思考現實的需要,去‘放下’,這樣便生發出很多的創造性。”他還強調,繪畫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而非結果,不要過多在意所謂作品的價值,而是人的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徐冰觀展

策展人紅梅也對馬路作品中的創造性轉化和中西方語言元素與思想觀念的融合表達了高度的認可,她認為馬路的作品具有歷史貢獻的價值。她提到,“大多數藝術家都在進行表現超現實的時候,也是我們國家藝術史上特別需要自我尊重和充分表現自己的時刻,在那個時候他抽身離去,開始從事所展出作品的這十年間的創作。”在這十年的創作與探索中,馬路的作品常常被誤認為是“抽象藝術”或“意象藝術”,這些概念均不屬於馬路的藝術。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是對位置的關注,對不可視的關注,對目前肉眼局限卻實際存在事物的關注,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去個人化。策展人紅梅評價其藝術思想“完全達到了中國文化傳統核心的中庸”,甚至超越了個人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元素的自然流淌呈現,凝結堆積,感受到宏觀與微觀的並存,再現了一種自然和人工一起創作出來的景觀。

展覽現場

埴象:呂品昌藝術三十年

“埴象”主題展覽包括了呂品昌近三十年的代表性作品,分三個板塊:原型·複製、規制·自由、博弈·張力。“埴象”這個概念包含了呂品昌陶藝的三個核心要素:中國的、陶土的、匠心的,呂品昌的工作室也名為“漢埴匠”。“埴”既是中國傳統對泥土的一個最簡單的稱呼,代表了呂品昌的藝術特質,同時也體現呂品昌30多年來圍繞泥土所發生的造型語言的變化。

原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接受採訪

展廳中展示了呂品昌形式各異的雕塑和裝置作品,既有鮮明傳統文化元素主題性作品,還有許多與科技概念緊密結合的雕塑作品等。在呂品昌的藝術創作中,他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注入,他認為腳下的文化積澱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的優良文化是需要藝術家去認真挖掘,與此同時,這種傳統文化與當代語言表達的融合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種當代文化轉型的面貌。他強調:“其實我們每一個藝術家都在思考,在當下如何去從傳統文化裏面發展出我們當代文化的一種表達,進行一種語言的轉換,包括寫實技術,包括我們的抽象技術等等,都是需要用一種新的思維觀念,新的方式去表達。”他還以其作品“鑒寶者”系列為例,作品中收集到的一些歷代的陶瓷物件便是像傳統的致敬,也是對老一輩陶瓷藝術家的敬仰。此外,他還十分關注當代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其“太空計劃”系列作品,從形態到造型語言都與未來科技有一種象徵性的相連。在展廳呂品昌還特別設置了VR體驗空間,邀請觀眾通過其雕塑作品感受未來宇宙空間。

呂品昌作品:中國寫意no.48-鑒寶者  青銅及陶瓷現成品 950x60x250cm  7510x120x150cm  2011年

儘管30多年來呂品昌的作品圍繞泥土發生了許多造型語言的變化,但對於陶瓷藝術他始終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強調中國是陶瓷的國度,有陶瓷母邦的美意,世界上我所了解很少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豐富的陶瓷文化傳承,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産生過重大的影響,所以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和挖掘永遠是一個我們需要去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陶瓷文化的傳承也面臨著轉型,呂品昌在多年的研究實踐中將陶瓷從實用性拉到了純藝術表現的領域,極大的發揮了陶瓷的藝術表現力。呂品昌較早的發現了陶瓷藝術發展中審美單一的問題,因此他提出了新的思考——殘缺機理理論的研究,他尊重殘缺之美,尊重材料自身的偶發性、可變性,尊重材料在不同藝術家的手上,其手性和心性和材料自身悟性的結合。策展人紅梅也認為呂品昌帶來了雕塑領域的陶瓷材料高度當代化的貢獻,“他將雕塑藝術的空間感,藝術的塑造性切入到陶瓷藝術中,所以他將陶瓷藝術又從現代轉向了當代藝術,尤其是空間藝術,他將大型陶雕開始往空間、往公共藝術轉机換。他帶來了思想方面和語言方面的新的貢獻,通過探討陶瓷的歷史,當代介入和當代人對陶瓷歷史及陶瓷本身的一個評判,是一種比較深刻的文化思考。”呂品昌所提倡的新的審美方式,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中國陶瓷面貌。

展覽現場

現場對話策展人紅梅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雙個展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恢復開館後首個高品質高水準的學術大展,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展現了她對於藝術史及藝術批評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於文化價值判斷標準的思考,本次展覽的策劃呈現也是其藝術史觀、批評觀轉型以來的再次嘗試。她在採訪中談到:“其實中國的藝術批評有一部分是認可中國特點,是有文化自覺力的,有一大批藝術史家、批評家都在從事這方面的探索。但相對來説,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被公認的流派和被公認的思想體系。這些年我的研究開始越來越傾向於重視西方評價標準之外的中國自己的特點,並且嘗試著對這種特點進行一個歷史判斷,判斷這種歷史的特點,它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本次展覽便是紅梅從事了多年以後,一個非常站得住腳的嘗試。兩位藝術家也給予高度認可,認為紅梅的策展理念與策展思路完全符合幾十年來他們的藝術探索,通過對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研究分析整合,將紛繁複雜的脈絡梳理清晰,為他們在中國藝術歷史上找到立足點,尋出一條發展的道路。

展覽策展人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紅梅接受採訪

因此,在展覽策劃的過程中,紅梅堅持尊重每一位藝術家個體的態度,站在世界文化和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度,去看待每一個個體藝術家或每一種藝術現象,給予藝術家一個歷史定位。展覽的主題“炁象”與“埴象”便是對兩位藝術家深入研究後的定位。從馬路的藝術探索之路來看,紅梅在結合馬路的求學與創作思想觀念來源中發現馬路所作之象既不是西方經典的抽象,也不是中國傳統的意象,而是一種能量交換,變動發展,是自然生成人為發現之象。以“炁象”為脈絡,紅梅又將馬路這十年間的創作按照時間與邏輯梳理分為三個系列,分別為“那”系列、“聽”系列和“重疊”系列,“那”系列是馬路從表現和超現實走向新階段的開始,自此馬路作品的表現對象從對人和社會的思考轉向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索。“聽”系列是那系列的延續,這是一個更加追逐內心感受的過程。“重疊”系列則是更為綜合的生命體驗,是對自然世界和人的綜合性認知之後的視覺性呈現。在策劃呂品昌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紅梅由其工作室的名稱“漢埴匠”啟發,結合呂品昌的藝術態度與藝術表達創造了“埴象”這一概念。她循著原型與複製,博弈與張力,歸置與自由的“埴象”之路,很快的在西方藝術史發展,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雙向定位中為呂品昌確立坐標,遴選出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推動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從傳統向現當代轉型的重要代表,也是推進中國現代陶瓷歷史關照,當代敘事和社會觀察的重要體現。

紅梅在採訪中還表達了對兩位藝術家的感謝,藝術家的包容與尊重給予她莫大的支援。同時,兩位藝術家彼此謙讓,彼此著想的態度,也促成此次展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呈現。紅梅在對兩位藝術家的藝術貢獻總結時談到:“馬路老師與呂品昌老師他們本身就是傑出的的藝術家,而且有歷史責任感,所以他們一定會創作出歷史上站得住腳的作品。不僅如此,儘管兩位藝術家已經達到了非常多的高峰,他們卻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從來不會以單一面貌呈現給世人。”她還強調,兩位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沉溺于語言,局限于視覺化呈現的具體方式,他們逐漸回歸傳統,尊重自我,表現自我,探究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表達。

展覽現場

馬路以宏大的自我探求自然的未知,以“天人合一”畫“無我之境”,新的價值觀與成熟的語言技法促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核心在他筆下的當代轉化,是西方繪畫語言與中國價值內涵的完美融合。呂品昌則展示了不同形式表達下當代創造和傳統工藝革新再造的結合,以新的審美融入精進的傳統工藝技術,開闢了中國當代陶藝的新格局。

展覽現場

對於剛剛全面返校的青年學子而言,“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20: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雙個展是一場具有高度學術分量的現場課堂,也是中央美術學院作為領域內重要學術代表的成果展現與責任擔當。在當下中國當代藝術話語建構的重要歷史階段,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中國美術要承擔的時代使命,立足中國大地,不斷進行主題、語言、媒介等新拓展,才得以實現當代藝術的轉換與創新發展,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豐富面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觀看展覽

展覽現場

據悉,展覽持續至11月1日,之後將巡展到陶溪川美術館和深圳美術館等地。(採訪/許柏成 文/周可心)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10/21/202010211603262426151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