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派克藝術中心首展“十日談——常青藤計劃2020”開幕

派克藝術中心首展“十日談——常青藤計劃2020”開幕

時間: 2020-10-12 09:49:21 | 來源: 藝術中國

“十日談Decameron——常青藤計劃2020”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10月10日上午,“十日談Decameron——常青藤計劃2020”在派克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作為常青藤計劃落地天津華僑城美亞創意文化園,正式運營派克藝術中心後策劃亮相的首場主題展覽。

以“十日談”為題,本次展覽由《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擔綱學術主持,青年策展人宋振熙、張予津為策展人。策展團隊以14世紀義大利薄伽丘小説集《十日談》為框架,《十日談》小説講述了義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時期,十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裏避難。他們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十天講了百個故事,這些故事讚美愛情和生活,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本次展覽借其“故事”和“交流”的概念,共邀請10組參展藝術家,或源自經典譯著、或取自個人經驗的“故事”,講述意味深長的當代藝術寓言的同時,引發令人深思的時代命題。

正如學術主持盛葳所説,“七百年後的2020年,我們重啟14世紀薄伽丘的《十日談》,邀請十位藝術家為大家帶來他們的故事,通過自我講述和自我呈現,以藝術的方式讓我們在後新冠時代重思人生、重尋自我、重建信心。對於薄伽丘而言,進階之途是詩歌和文學,對於此時此刻的我們而言,則是可以親歷其中的視覺藝術。”

“十日談Decameron——常青藤計劃2020”現場

“十日談Decameron——常青藤計劃2020”現場

相比于常青藤計劃過往展覽,本次展覽的策劃團隊打破以往對標青年藝術家群體的慣例,在藝術家及作品選擇上,不受年齡與創作媒介的限制,並對落地新空間後全新的受眾群體進行了深入考量,更加側重展覽“敘事性”與“大眾認知”的貼合度,在作品選擇、空間排布、展線規劃上融入了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展陳視覺設計,提升了展場故事的可讀性,著重強調作品與空間的關係,組合呈現後所營造的綜合感官體驗,讓展陳內容更具自由參與的樂趣和被無限解讀的拓展性。 

策展人宋振熙認為,“當大量去敘事化的網紅展進入我們的生活和視野,我們應思考當代藝術究竟該呈現什麼。立足當下語境,藝術又是否具備療愈作用。我希望能夠重新挖掘當代藝術對敘事的要求、對了解人類故事慾望的要求,進而去反思當代藝術展覽在疫情後的開展方向。展覽中,每個故事都具有代表性,並不局限于單一的某種體例、語言、內容,而更重要的是,讓文本與作品産生對話,讓觀眾在獲得視覺享受的同時,亦能有所思考和啟發。”

張權 《白日夢》雕塑、數位噴繪尺寸可變 2018-2020

張權 《白日夢》雕塑、數位噴繪尺寸可變 2018-2020

通過這次展覽,策展人也在從新思考當代藝術的優勢,而“講故事”確實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希望通過這次展覽,給觀眾一些引導和啟發。

“為什麼要去美術館看藝術作品呢?雖然走出美術館的時候我們還是要面對一些現實生活,但在看展覽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狂歡、消費,還是需要一些思考”策展人宋振熙在接受採訪時説到。“因為疫情,藝術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在生命、人類與世界相處的問題上。針對在疫情期間線上展覽更多的推出,我覺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要做更多的線下展覽,強調展覽的體驗性。如果一個展覽脫離了體驗性,那展覽效果就會損失很多。”此外,展覽的公共開放性與公眾對話性亦能從展館外小廣場得以體現,藝術家張權此番帶著他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巨型兔子KARORO”為大眾製造了一場悲傷與快樂並存的“白日夢”,同時開啟了“十日談”的序幕。

張權《誰動了我的胡蘿蔔》樹脂、綜合材料700×400×600cm 2020 

策展人張予津介紹,“14世紀的古老寓言猶如空氣,久遠卻常新,並在後疫情時代跨越時空于相似的境遇下,澆灌著我們的精神與靈魂。正如小説裏衝破桎梏也要獲得塵世之歡、人性之愛的男女們,如今的我們亦要‘回歸日常’,重獲一種依靠想像力與浪漫性製造的尊嚴。那麼,藝術便是一種提供意義和交流的方式,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們用個體情緒寫就的‘故事’令作品有了新的面貌,是經典譯著呼應時代的‘新編’。藝術和文學一樣,或許虛無,但是在前路不明的當下,用虛無對抗虛無,反而是澄明。”

《一個海邊的夜晚》是藝術家沈淩昊在舊金山海邊創作的,他曾沿著海岸線行走,收集散落在海灘上的貝殼、海草、岩石及遊客遺留物,並將它們製作為感光雕塑,進行重組後置於暗黑空間,在UV燈的照射下,記憶中消逝的海邊光景、浩瀚星空復刻于場館內部,猶如貫穿藝術家創作歷程的“對時間和記憶展開討論”的空間延伸。

 

沈淩昊 《一個海邊的夜晚》裝置尺寸可變 2018 

在丁世偉以概念為先導創作的《隕歌》中,他將一顆枯樹的具象圖案轉化為抽象場景,樹被分解成由738個橫截面生成的幾何點線關係,並通過六屏影像、攝影、手繪、現成品裝置等手段細緻入微地去發現枯樹帶來的各種表現可能。藝術家和觀者像是好奇的孩童在遨遊,而枯樹是作為獨特的生命體樣本被選中的,能讓每位身臨其境者感受到生命的能量。

丁世偉 《隕歌》六屏影像及混合媒介裝置尺寸可變 2015 

朱璽從現實經驗中重組支離破碎的日常物象。作品《歷史公式》再造一段“沉淪”的金屬殘墻,一匹腐朽的戰馬被xy軸穿插而過,不斷重演的歷史像數學公式般推演、更新,又似瞄準鏡,伴隨呼聲大作的拱門風聲,吹散滿地文明。

朱璽 《歷史公式》 900cm×250cm×500cm 2019  

朱璽 《歷史公式》 900cm×250cm×500cm 2019 

1  2  >  


派克藝術中心首展“十日談——常青藤計劃2020”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