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有一種“貓”,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

有一種“貓”,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

時間: 2020-10-08 08:16:53 | 來源: 藝術中國

瓦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龐雪姣

中國人都説貓有九條命,這種傳説的起源無從印證,也許只是貓咪神秘氣質的一種流傳,但是在中國民間,有一種“貓”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一千多年卻是有些根據的。

瓦貓傳説

相傳,在南詔古國時期(西元738年-902年)一位貧窮的樵夫在採伐途中撿到一隻受傷的流浪小貓,帶回家裏讓體弱多病妻子照料。小貓逐漸好轉,樵夫妻子的身體卻越來越差,樵夫為掙得一蔬一飯,不得已常年在野外勞作,對妻子的照料自然有限。於是養好病的貓經常爬上房頂,看哪家煙囪冒出炊煙必定是在生火做飯,然後悄悄潛入這戶人家把做好的飯菜刁來放在女主人的床頭。

每次,貓咪偷飯菜都是悄無聲息的來去,突然有一天,它站在房樑上發出尖厲而悲慟的嘶吼,驚動了全城的百姓,鄰里鄉親聞訊趕來時發現樵夫妻子已經在家中過世。女主人死後,貓兒依然每日跳上房樑凝望四方,不過,它不再偷食物,而是一直望著主人的房間,守護著庭院,無論誰來驅趕它都不曾離開,直到自己的生命走向盡頭。日後,村民們得知貓的作為,請城裏的瓦匠打造燒制了一尊塑像,立在房頂用以紀念它的忠誠。因為請的是瓦匠修像,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只貓叫做“瓦貓”。

“瓦貓”——至今流傳于雲南昆明、呈貢、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的一種獨特的民俗形象。雲南民間瓦貓多用來安置於房屋門楣或屋頂正脊飛檐上,不僅具有裝飾作用,也有鎮邪驅鬼的功能。

大理攝影博物館 趙渝攝

雖然在雲南各個地區瓦貓的形象不盡相同,但是民間對瓦貓的神秘作用卻深信不疑。如若村內某戶人家接連失火,村民鄉里便會勸他趕快請人做個瓦貓來安放在屋頂,以求免災;某家正在建的大門如果正對著別人家的屋角房脊,“斜邪”二字同音,便會被認為有邪穢侵入,須在自家門頭安個瓦貓,以示吃掉對面的屋角;當建築面向人跡罕至的田野時,人們害怕野鬼遊魂可能隨時竄入家中,也要在門楣脊瓦上安放瓦貓,使之以強宅氣,鎮住鬼魅。

單看瓦貓張開大嘴,露出尖牙的形象,似虎非虎又像是照貓畫虎,其實,許多雲南民間的舊問傳説都認為瓦貓脫胎于老虎,有“食鬼之虎”的寓意,它把四方的鬼魅邪氣通過大嘴吞下,消化,過濾,再經由小小的肛門把福氣一點點的囤積聚集在主人家的房樑上,慢慢滲透到堂屋裏,使屋內散發一片祥和之氣。由於雲南少數民族眾多而呈現出的審美差異,讓虎的形象逐漸趨於貓,但是卻無一例外保留了一張“虎盆大口”。

大理攝影博物館 趙渝攝

由於現代建築的興起和城市化進程,瓦貓的形象在民居建築中的象徵意義逐漸變淡,反而作為一種地區的吉祥物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雲南作為非遺文化的大省,對於瓦貓的傳承與傳播自然留存于多種工藝之中。

瓦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昆明瓦貓最像虎

雲南民間瓦貓種類繁多,造型迥異,最傳統的瓦貓大多由陶土製成,也有少量石制,基本分為上釉和無釉兩種。

昆明呈貢的黃泥瓦貓最具特色,可以説它保留了最多老虎的特徵。一些瓦貓身涂紅漆,四肢站立於瓦上,長長的尾巴盤向右腿前,背部有龍刺狀,身為鱗紋,一張血盆大口,口內牙齒豎直,頭圓耳長,眼大而外凸,頭頂漆“王”字,胸前扶抱的八卦太極圖,虎視眈眈望著前方,頗有秒殺一切的兇狠魄力。這種面目猙獰的瓦貓成功繼承了它們最原始的功用——驅邪鎮宅,也極易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瓦貓形象。

大理攝影博物館 喬崎攝

大理瓦貓一片燒

大理劍川縣的甸南鎮以黑陶製作最負盛名,黑陶技藝可追溯到五千年前。1957年,考古學家在甸南鎮天馬村發掘出海門口遺址,出土近500件陶器,同時有部分石器和金屬器具出土,海門口成為雲南銅石並用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現代黑陶製作的基礎離不開“採踩”二字。採——採取甸南當地陶土,靜置暴曬一年以上方可製作使用。踩,顧名思義,便是制陶人光腳和泥,反覆踩踏陶泥,擠壓出空氣,使泥塊變得細膩稠黏,這是燒制優質黑陶的基礎。踩好的泥土經粉篩過濾捏成瓦貓泥胚,而後入窯燒制72小時,冷卻方可出爐。另外,大理不同地區的瓦貓工藝頗為相近,多采用一片成型的燒制工藝。

劍川瓦貓並不受傳統形象拘泥,保留了瓦貓腿短、嘴大的普遍特徵後,在其他五官和身材上創造出更多個性特點,比如,怒目而睜的大圓眼。除了這些形象特點外,劍川瓦貓本身的膚色更是讓它在眾多地區的“石貓貓”形象中脫穎而出。

同屬大理地區的鶴慶和劍川一樣,沿襲了白族傳統瓦貓的誇張大嘴,蹲坐而立的姿態。鶴慶瓦貓的底座是一片打好圓孔的瓦片,在四個打好的圓孔裏,塞上和好的窯泥,然後,將捏成圓柱形的四條泥腿,再將身子穩穩地安到四條腿上,信手捏出尾巴。相比之下,頭部是整個瓦貓的構成中最有創意的一部分,創意最明顯之處在於鶴慶瓦貓的臉更大。

圖片來源於網路

帶草帽的瓦貓 鶴慶出産

雲溪陶出最萌貓

相比昆明瓦貓以拉胚工藝塑造出的比較雷同的圓形體態,劍川、鶴慶瓦土貓一片成型的單薄粗曠而言,來自玉溪的雲溪陶瓦貓在工藝和設計上把現代瓦貓製作帶入了更高一級的境界。

2013年,90後夫婦王子強和李萍攜手創辦雲溪陶。取義“雲懷溪哺”,寓意在雲的懷抱,溪水的哺育之下吸收天地靈氣,茁壯成長。雲溪淘的瓦貓製作取材于雲南本地的粗陶,還原出多民族地區民風淳樸的質感,相比瓦土的800度低溫燒制,高溫燒瓷在質地和顏色上都更加細膩豐富,不過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雲溪陶瓦貓造型上的精緻靈動。

圖片由雲溪陶授權提供

畢業于雕塑專業的王子強和李萍一手包攬了瓦貓的造型設計。傳統瓦貓大嘴尖牙的特色十分明顯,但始終是孤立的站在那裏,無法表現出貓作為一種靈性動物的性格特徵,所以他們在貓的動態展示上做足功課,每一件作品都力圖讓花貓活靈活現。

瓦貓大人 圖片由雲溪陶授權提供

青花瓦貓 圖片由雲溪陶授權提供

青花瓦貓在整體設計上,很好的與地方文化進行了融合。為了避免傳統工藝和動態形象的反差産生突兀感,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雲溪陶融入了一些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元素,比如:民族特色濃郁的格桑花紋案,抬手招財的俏皮感,歪著小腦袋瓜思考的萌寵造型等,在設計上用體態和表情的變化製造出一種形式感,加強大眾對瓦貓文化的記憶。

圖片由雲溪陶授權提供

當然,瓦貓的靈動呈現一部分是設計師的功勞,卻也少不了先進技藝的支撐。工作之餘,王子強和李萍不僅是景德鎮的常客,也和國外陶瓷界保持著密切的交流。他們在燒制溫度和工藝上進行創新嘗試,如:樂燒、柴燒,蘇打燒等等。不斷的嘗試讓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不單停留在瓦貓新穎活潑的表面造型上,同時融入在嶄新技法的錘鍊當中,內外兩方面的高度結合才是一件工藝作品的完整表達。

將瓦貓製作擬人化,告別傳統工藝品的單一,賦予它更多藝術上的審美價值,拓展建築文化的附加值,既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非遺文化的發展所在。現在很少有人把傳統的瓦貓放進房子,因為傳統的瓦貓造型工藝粗糙,造型雷同,已經和現代家庭的裝修風格格格不入,也不能滿足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雲溪陶讓人們在現代語境中重新定義瓦貓,使其脫離遠古神秘的籠罩,以活潑靈動的精緻形象,大眾容易接受的審美趣味,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從而讓更多的人通過瓦貓了解多民族文化,了解雲南手工藝的進階史。

從瓦貓看非遺

其實,瓦貓文化不單單是屬於雲南的文化特徵,在貴州、廣西、福建都有瓦貓文化的存在。它的存在範圍之廣,必然使之工藝手法多種多樣,陶瓷、布扎、蠟染、剪紙等等,民間手工藝人利用不同的非遺技藝傳承著腳下的山河土地。

大理洋人街市集布扎瓦貓

剪紙瓦貓

縱觀雲南本土的非遺傳承與民間工藝,被列為國際級、省級和州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遠超百件,然而設計和工藝仍然停留在傳統方式上居多,談及創新與傳承,似乎更多人是看到市場上現成的東西,立刻生搬硬套來模倣,快速投入市場分得一杯羹,而願意付出心力深入研究民族文化,融入獨到藝術理念中提煉作品亮點的並不多見。

瓦貓木刻版畫

在採訪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一些知名美術學院在雲南各地成立工作室,建立起與當地手工匠人們的聯繫,為非遺傳承注入學術支援和新穎的創作理念,或許是以上問題的解決之道。但當問及一些民間藝人對美術學院進駐本地怎樣看待時,師傅們自豪自己的手藝被專家欣賞的同時也會説:“看不懂他們做的是什麼。” 

大理洋人街市集 扎染瓦貓

是原汁原味的保留還是創新發展融合?這早已成為非遺屆的一場論戰,如果把這個話題延展到更具體的行為上,似乎是匠人和藝術家的溝通問題。千年流傳的手藝和先鋒藝術的碰撞交融是否需要彼此理解?還是彼此尊重各行其道?希望大家讀完此文,可以從“瓦上貓”的創作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有一種“貓”,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