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勞吟(局部)》,張永忠,33×137cm×21,2019
“翦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唐代李遠所作《翦彩》一詩,道出了剪紙藝術之美。
作為一種原始藝術載體與民間留影,這種鏤空藝術總是運用誇張、變形和象徵等手法,將關於人物、鳥獸、神祇、文字、器用、鱗介、花木、山水等萬事萬物的記憶與想像留存在紙間。
《過大年(局部)》,張永忠,33×137cm×8,2019
這門“剪尖上的藝術”亦是最為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國內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來自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時期。彼時的剪紙作品刀法洗練、造型精美,技藝已相當精熟。及至隋唐,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宋朝開始出現剪紙行業和名家,明清時代則迎來剪紙的高峰。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北朝團花剪紙
剪紙藝術也是地域性最鮮明的文化形態之一。其中,在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山西,民間剪紙傳統有著悠久的歷史,成為北方剪紙中的傑出代表。中陽、靜樂、孝義、廣靈等剪紙藝術之鄉遍佈三晉大地,展現著晉文化的廣博與深邃,而不同的地域個性和審美觀念,又造就了山西各地民間剪紙的豐富面貌。
山西靜樂剪紙
山西廣靈剪紙
發源於山西高平的韓山堂剪紙,屬晉東南剪紙一派,以表現圖騰祭祀和民俗文化為特色。韓山堂創始於清朝咸豐年間,開創者為山西韓王山一位武姓道人,此公自幼學習祝由科(古時治病十三科中的一科),以祭祀剪紙為業。百餘年來,韓山堂一派以師徒授藝方式傳承剪紙技藝,而今已至第六代。
第五代傳承人張永忠,被稱為是將韓山堂剪紙發揚光大者。張永忠在1968年誕生於一個造紙世家,與紙有著不解之緣。據説其三四歲在紙坊玩耍嬉戲時,便能將廢棄紙片撕出花鳥、蟲魚等形狀;七八歲起跟隨韓山堂第四代傳承人李保英研習剪紙技藝,至今已四十多年。
張永忠在山西省晉城市的工作室內查看自己的剪紙作品 ©新華社 楊晨光 2019
張永忠在工作室內剪紙©新華社楊晨光2019
“現代剪紙要像中國寫意畫一樣,由心而發,即使剪相同的圖案,每次剪的也都不一樣,都是再創造。”正如其所言,張永忠先生剪紙從不打底圖,入眼即剪,一氣呵成。他將晉東南地區的文化遺産與生活日常作為靈感之泉,把所見所想加以揣摩提煉,繪製於心,剪之於手。其作品被評價為“胸有錦繡、剪走龍蛇、大氣雄渾、獨樹一幟”,既有北派的豪放粗獷與樸拙,又有南派的細膩精巧與秀麗;手法嫺熟遒勁,剛柔相濟;題材寬廣,無所不能剪。
《龍虎將軍(一)》,張永忠,70×138cm,2019
《塵勞吟》,張永忠,33.5×137cm×5,2019
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等,都曾對這極富想像力和民間文化內涵的“張氏剪紙”讚嘆不已。而近日,若步入紫竹院公園行宮,便能親睹韓山堂剪紙的風采。在這裡,“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展”正展出以張永忠作品為主體的一百餘件套剪紙作品。作品以五個主題板塊分佈于古建群中的五間屋內,讓人得以領略第三至六代韓山堂剪紙傳承人的剪紙藝術成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古樸的展廳內,時而可見太行民居、鄉間社火、民間傳説、戲曲民謠等民俗事象鮮活欲動,時而又見神祇、薩滿、抓髻娃娃等圖騰形象神形俱妙,亦能見到不少作品或表達生活感知、或抒發家國情懷,流露著人文色彩。
《五路真人(局部)》,張永忠,71×47cm×5,2019
《報國為民》,郭建永,50×35.5cm,2020
無論是精巧紙片,還是巨幅長卷,都在藝術家的妙手神剪之下生機躍然。張永忠創作的一批“山西風情剪紙歌謠組畫”尤其引人注目。這些組作以“人生謠”“四季調”“祈福樂”“鬧元宵”“三晉頌”等為題,將充滿煙火氣的民間歌謠與活潑生動的剪紙作品相融于長卷,放眼觀去氣象宏大,細細品賞則又能發現個中意趣。
《鬧元宵(局部)》,張永忠,33.5×137.5cm×13,2019
《人生謠(局部細節)》,張永忠,33.5×137.5cm×17,2019
“剪紙藝術家張永忠以及他的作品成就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研究個案,他的剪紙創造不僅保留了原生態剪紙的內涵和特徵,還同時具備了強烈的現代創作意識,顯示出民間藝術家極強的創造和轉化能力。”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副研究員楊婧女士評價道。
“他可自由駕馭多重剪紙藝術風格,或循跡畫像石刻之古拙質樸,或現木刻版畫之刀鋒趣味,在傳統和現代的藝術語言之間穿梭往來;剪紙形式也甚為多元,以剪紙入畫,取法傳統書畫的佈局章法,大膽留白又結合自由書體,形式妙不可言;內容和題材上則拓寬了剪紙的界域,既關注自然也關照現實,透溢出樂觀向上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態度,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蛙趣》,張永忠,33.5×137cm×3,2019
《牧牛圖》,張永忠,41×34.5cm,2019
剪紙藝術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單,三年後又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種蘊藏著原始動力的民間藝術,始終與歷史文化深度相連。此次展覽中,除了靜態展示之外,藝術家本人也將進行多場次的現場導覽、講座和剪紙技藝演示,展開直觀生動的“非遺文化課堂”。
張永忠演示剪紙技藝
張永忠進行現場導覽
“策劃非遺類的展覽最直接的意義在於,向普通民眾展示和傳播傳統民間技藝的藝術魅力,以及他們在今天是以怎樣的方式延續著活態傳承,並且這種傳承是創造中的傳承,而不僅僅是保護性傳承。展覽傳播本身就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式。”楊婧女士表示,“張永忠和他所代表的韓山堂剪紙是一個異常生動的,同時又具有美學、民俗學、宗教學和人類學研究意義的研究案例。而中國的民間可能還隱藏著很多這樣的天才,他們在今天需要大眾的關注、學術力量的介入以及媒體的聚焦等等。民間藝術生存的土壤已經逐步消失和退化,如果它在今天能有新的轉機和發展,一定要有外部力量的參與和介入。”
紫竹院公園行宮正門處
行宮內,作為展廳空間之一的靜逸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選址文保建築紫竹院公園行宮(原明代萬壽寺下院,清乾隆年間修為行宮)。典雅端莊、閒靜怡人的園林式古建群,與意蘊古樸的剪紙藝術氣韻互通、相得益彰。流傳至現今的傳統文化之美,在移步易景之間,悠然流轉,拂漾人心。
【展覽資訊】
“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展”
展覽顧問:劉伯郎
展覽策劃:楊婧
展覽時間:2020年9月8日-12月10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5號紫竹院公園行宮
(文/圖 齊嶼,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及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