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國寶回家!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

國寶回家!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

時間: 2020-07-08 11:08:00 | 來源: 藝術中國

落錘瞬間

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法國Beaussant Lefèvre拍賣行二號拍賣廳舉拍,估價僅為5000-8000歐元,經過11分鐘的激烈競拍,最終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以640萬歐元的落槌價拍得,德魯奧的拍賣佣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000歐元。據其介紹,她是應中國內地的買家委託,專程趕來競拍。

拍賣現場

關於兩冊《永樂大典》的來源,據説這兩冊拍品來源於法國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員曾于十九世紀後半葉被派往中國,任至上校軍銜,自此之後這兩卷抄本便留存在其家中。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研究員翁連溪先生及時發文“新出現的兩冊《永樂大典》趣聞”,讓我們對《永樂大典》工程之浩繁、裝幀之精緻一飽眼福,特此刊登,以饗讀者。以下為翁先生文章:

今年一月底應美國加州大學分校陳館邀請,幫貴館整理編目近年新接收600部有關版畫方面內容的古籍及安排一兩次講座。月底到美國後因疫情,學校圖書館閉館,只能在美女兒家中閒居。閒暇無事只能與在美同行及國內同仁閒談、問候、聊書。因今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歐洲馮氏藏中國古版畫叢刊》初集要出版,是書體量大(100冊)需要做的事也很多,主要工作由國內團隊及出版社出力,但也操心費神,唯恐出版發行後哪位大神挑刺。然認真再認真定要不負出版社及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威名,又因是書二集今年要申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第一集出版校稿更要小心再小心。另馮德保先生藏明代春宮版畫集近期在美國出版,需寫一篇小文,並由學生及章偉夫人小李翻譯成英文。孟憲鈞先生的藏品與中貿聖佳拍賣公司合作辦展及出版圖錄,應邀小文也完成,等等閒事不斷,有事幹且比沒事幹強,國內朋友也希望早回,有好多事情待辦。原定6月回京停飛,7月回國又因疫情加重只能拖後,既來之則安之。網際網路真是方便,往來微信就解決了很多問題,救了回不了祖國的人,就聽天由命吧。

6月底法國及英國朋友發來法國Drouot拍賣行的資訊,其中有兩冊《永樂大典》的圖片,估價五千至八千歐,看後索要細圖,發來39張,其間又查相關文獻,以定真偽。

拍賣圖錄中的圖片

《永樂大典》編撰于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由解縉、姚廣孝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的曠世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為正本,嘉靖年間抄寫的為副本。但《永樂大典》正本不知去向,亦未曾發現正本實物存世,副本屢遭厄運。截至目前,《永樂大典》副本僅發現有400余冊、800余卷及部分零葉,分散于多個國家和地區公私藏家手中。

民間所存《永樂大典》數量極少,每有發現必然引起轟動。前段時間江西的“永樂大典”新聞也著實另人大跌眼鏡、哭笑不得。 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此書最早存放在孫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識字,把書的“天頭地腳”裁了下來,書用來夾鞋樣,這就是《永樂大典》的兩卷(卷3518、卷3519)。後來,孫家將此書通過掖縣文化館捐給了北京圖書館。2007年11月,全國古籍普查督導組赴華東核查古籍善本時,意外發現加拿大華裔袁葰文女士處有一冊《永樂大典》,為卷2272至2274,模字韻湖字冊, 2013年10月入藏國家圖書館。

《永樂大典》的重要性和珍稀程度自不必多言,下面一起看看新發現這兩冊的具體情況。

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2268,2269)“模”字韻“湖”字冊

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7391,7392)“陽”字韻“喪”字冊  

此兩冊四卷與國家圖書館藏“湖”字、“喪”字冊均相連,並且此“湖”字冊的出現,使得現在發現的“湖”字卷全部相連(2260-2283),實屬難得。

法國拍賣(卷2268-2269)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2264-2265)

法國拍賣(卷7391-7392)

大英圖書館藏(卷7389-7390)

首先,《永樂大典》採用“包背裝”,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外用黃絹,封面書籤和方簽(亦稱卷簽)的位置、比例是固定的,且為兩層。書籤先是一層藍絹,其上為小一號的黃絹,上題“永樂大典”四字,下注卷數。封面右上為方簽(亦稱卷簽)亦是藍黃兩層,上題某韻,次行題隸屬該韻的本冊次第。觀察兩冊書的具體情況,卷7391-7392的方簽不是原簽,看細節,顏色材質都不同,但不是今人所粘,這算是書的一點瑕疵。方簽旁邊破損的粘紙上應該寫的便是相關內容。

方簽(卷簽)

其次,《永樂大典》開本宏大,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版框高約35.5釐米、寬23.5釐米,四週雙邊,大紅口,紅魚尾,朱絲欄,皆係手繪。手繪這麼多版框,如何能保證速度和品質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版框四週等處皆有針眼,當是一疊紙張按尺寸扎眼固定後再手繪。

第三,《永樂大典》全書約3.7億字,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成的。除標題首字用多種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抄寫過程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有些採用挖補,但技術極高,需透光或看紙背方可鑒別;另有避諱等原因則是用“貼黃”的方式。

第四,《永樂大典》的副葉或護葉,有被裁切的現象。另每冊《大典》末葉均為嘉靖時重錄官的署名葉(銜名葉),此葉沒有行格,署名共佔六行。現存《大典》本最後署名葉(除後來補錄的以外)均有被裁切的痕跡。據乾隆年間內府檔案所載,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而此過程中乾隆命人將“余紙”裁切以賜諸臣,翁方綱作《永樂大典余紙歌並序》有詳述。又根據內府檔案記載,部分被裁切的“余紙”用作重新抄造,現摘錄數條如下:

乾隆四十年十月十三日(記事錄)載:“十三日,庫掌五德、福慶來説,太監胡世傑送到畫金龍黃箋四十張,隨樣燬造高麗紙四十張,並用舊宣紙做得倣藏經大紙樣二張,《永樂大典》舊紙燬造倣藏經紙二張,持進呈覽。”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活計檔)載:“初四日,庫掌大達色,催長舒興金江來説,太監鄂裏魯交《永樂大典》雙頁紙二千零五十三張,單頁紙三千三百九十七張,傳旨:交杭州織造盛住燬造藏經紙送來。欽此。”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2264-2265)

法國拍賣(卷7391-7392)

大英圖書館藏(卷7389-7390)

法國拍賣

據上述幾種現象,如欄線、版框、魚尾連線之針眼;書箋、方簽(卷簽)的制式與粘貼;每書卷段前護葉、後葉被剪裁的痕跡;以及文中提到的挖補“貼黃”等,並從是書的字體、紙張、內容、裝潢等要素分析,確定為明嘉靖《永樂大典》寫本零種,為新出現國內外各館無藏,這幾個現象也是鑒定明內府寫繪本的重要方法。又向拍賣公司詢問出處,藏家講這兩冊《永樂大典》乃家傳,他們祖上有一位法國海軍,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冊《永樂大典》,基本確定來源還是有一定可信度。但拍賣行要求先付定金,拍後短期必須付款。因疫情去不了法國,看不見實物,隔山買牛著實難辦,但此物乃古籍中之白眉,收藏家夢寐以求,經眼手觸都深感榮幸,定要爭取回國,遂與著名藏家金先生聯繫。因先生資金雄厚且對古籍至愛,又樂於公事,曾捐宋版于浙圖、敦煌卷子于棲霞寺,另有捐復旦、國圖之計劃已定實施中,真乃可信、可靠、可交之人。電話與先生溝通後他欣然接受並開始籌備,萬事俱備只看運氣了。這期間國內機構和同行也來諮詢和商議,但都講不要對外宣傳,我心知肚明,也不敢講與朋友,信譽還是重要的。到臨拍幾天了與朋友略談此事,就是想參拍再運作也來不及了,我看是書百分之百是明嘉靖原本,跟外人講因沒看實物基本問題不大,誰要買去看實物為好,大幾千萬的東西不看實物又是機構,買錯了誰也負不起責任,而且由於疫情申請報告也需要時間。私人買家就不同了,可進可退運作自由,如成,往大了講能為古籍保護、古籍回流盡力,功德無量;往小了説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稱書林一大趣聞。當時也講如果沒有辦成但盡心盡力了,賢者雲:“經我眼即我有”,我參與我釋然,收藏者應如此。但願好事成真、回家就好!

國寶回家!中國藏家逾800萬歐元巴黎購回二冊《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