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專訪左靖:以碧山為起點,藝術如何介入鄉村?

專訪左靖:以碧山為起點,藝術如何介入鄉村?

時間: 2020-06-16 14:40:15 | 來源: 鄉見合作社

安徽黟縣的碧山村,是媒體口中“城市年輕人扎堆去的地方”,是雜誌書《碧山》的工作地,是國內知識分子最早“藝術介入鄉村”的村莊。

鄉見合作社第一個人物專訪,正是在碧山生活和實踐多年的左靖。左靖曾在北京798某藝術中心擔任藝術總監,在國內外策劃過幾十場當代藝術展覽。創辦過《當代藝術與投資》《碧山》《百工》等期刊與雜誌書。

後來,他將目光轉向城市化下的鄉村現實。從2010年開始,他駐紮在碧山,嘗試用出版、展覽、選物店等形式,使這裡成為自己鄉村建設的實踐基地。有的嘗試失敗了,有的嘗試讓他總結出“文藝鄉建”的方式,參與到貴州茅貢、雲南景邁山、浙江徐岙底、河南修武縣的文化發掘中。

那麼,左靖是如何梳理鄉村文化的?作為藝術策展人,他的鄉村實踐有什麼不同?

前段時間,左靖帶著幾位藝術家去河南修武縣工作,他在大南坡村看到一幢舊宅,被磚塊封死的窗內,一架木梯靠在沒有通路的墻壁上,他拍照配文“大南坡的‘湯馬森’”。

左靖發的朋友圈 大南坡的“湯馬森”

“湯馬森”是日本路上觀察學對“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的意指。這種和國際思潮同步的觀察方式,也讓左靖讀到了不同的中國鄉村文化。

從村莊考察完,左靖有時會回到碧山,住在一個徽州老宅裏。十年前,這個宅子還是廢棄的,長滿了雜草,修繕後,這裡被人稱為碧山書院,現在是他和團隊工作生活的地方。

如果有客人拜訪,左靖都會先請他去天井那廂坐一會兒。背靠太師壁,眼望高墻,漏下的天光被引入陰涼。幾分鐘,就能感受到古徽州道不盡的厚重感。

徽州老宅天井下的墻

碧山工銷社後院

選擇碧山,源於左靖少年時代詩友的一次邀約。從上海來的鄭小光和寒玉夫婦,早年在這裡開設豬欄酒吧鄉村民宿。家鄉也在皖南的左靖,感受到碧山風景和人文的珍貴。

碧山豬欄酒吧鄉村客棧

現在,碧山吸引到相同氣質的人入駐。這裡有先鋒書店開的第一家鄉村書店——碧山書局,有寒玉的兒子牧兒做的狗窩酒吧和碧山精釀,有日本選物店D&Department(後面簡稱為d&d)的中國首店。

d&d黃山店位於碧山工銷社前店,這裡有來自日本的咖啡壺、茶具,也有當地的食品、竹編,以及用中國土布製作的環保袋。

d&d黃山店,入駐在碧山工銷社前店

碧山工銷社原址為建於1964年的老供銷社,由左靖的搭檔王勇租賃,將其改造為擁有零售、民宿、餐飲和展覽的空間。運營團隊裏本地村民佔多數,其中一位女店員,是老供銷社主人的女兒。

d&d為什麼選擇這裡開設中國首店?左靖説,其創始人長岡賢明(也是日本“長效設計”的倡導者)來碧山時,“發現有一小群人在這麼偏僻的村子裏,和他做一樣的事,被感動到了”。

專門到訪碧山的,有很多藝術和文化工作者。去年,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和其夫人訪問中國,在去了5個地方後,他們被問起中國之行最難忘的地方,維姆·文德斯説,碧山。

碧山村

維姆·文德斯在碧山

左靖談起自己鄉建工作的原點,認為百工調研是其中之一。在2010年前後,他帶著安徽大學的學生對黟縣民間手工藝進行田野調查,出版了《黟縣百工》。後來“百工”也多次作為碧山工銷社的展覽內容出現

為了探討鄉村工作中遇到的問題,2012年,左靖主編出版了《碧山》雜誌書,一方面“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一方面“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碧山》每輯都有一個主題,比如“米”“永續農耕”“民藝復興”“民宿主義”等等。

《碧山》雜誌書

與此同時,國內外的藝術展覽也在關注中國鄉村,2016年和2018年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就邀請到左靖參展,分別展示了黟縣百工、茅貢計劃,以及碧山工銷社。

去年,左靖團隊為浙江溫州徐岙底做的“紅地起烏衣:紅粬主題展”,分別在當地村落、深圳和西安展出。

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就這樣被串聯在一起。左靖很擅長將有價值的鄉村文化呈現在城市中,又將城市人吸引到鄉村。但是鄉村項目的運營,並不是他熟悉的領域。

尤其是今年,d&d黃山店在這次疫情的衝擊下,頗受影響,但碧山工銷社的盈利尚能維持日常運轉。

我們在碧山拜訪過左靖之後,又對他進行了文字採訪。

以下是左靖的文字回答。

關注和誤解

鄉見:在碧山的實踐中,村民對你們是什麼態度?

左靖:我們是2007年開始關注碧山的,並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2010年駐地開始在碧山做調研,算是中國最早做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一群人,獲得了很多關注,也伴隨著非常多的不解和誤解。其中最大的誤會可能就是認為我們不去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甚至與村民是區隔、對立的關係。回首這十年在碧山的工作,不得不承認,我們最初的計劃確實包含了知識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的理想和天真,在與村民的溝通過程中,也確實存在因為不了解農村現實和農民特點而導致的曲折。

但是整體而言,碧山之所以到現在依然是一個提到鄉村建設都繞不過去的話題,碧山工銷社、d&d黃山店、碧山書局、豬欄酒吧等等之所以存在並且受到很多遊客的關注和慕名拜訪,村民自己開設的農家樂、民宿、商店、研學寫生基地之所以層出不窮……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我們的工作在當地是得到認可和歡迎的。

碧山村

左靖在碧山

在鄉村做事情,我們需要尊重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近幾年我的工作逐漸向“社區營造”轉變,聚焦于鄉土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的重建。另一方面,相較于早期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我也逐漸明晰了自己在鄉村建設中的“可為”與“不可為”,確定了個人的工作範圍,並且發展出更加適宜的理論體系和工作方法。

對於我來説,碧山不單單是“碧山村”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的概念,一個指向傳統精神和鄉村價值的理想家園。我們在碧山的實踐意義已經溢出了碧山村的地理範圍。我們對當地的貢獻可能在於通過更廣泛的文化傳播,吸引更多人關注到這個皖南鄉村,産生去那裏一探究竟的念頭,最終通過旅遊消費,給當地村民帶去一些收入提升,儘管這些只是杯水車薪,但我們也看到了其中的希望。

在鄉村紮下來

鄉見:《黟縣百工》是你們復興碧山文化的基礎,但很多鄉村沒有這樣的歷史深度,怎麼挖掘它們的文化?

左靖:“黟縣百工”確實是我們在碧山開展鄉村工作的基礎之一。大約在2010年前後,我帶領安徽大學的學生走遍了黟縣所有的鄉鎮,對當地民間手工藝做了系統的調研,一共花了三年的時間,做了《黟縣百工》這本書,介紹了90多種黟縣民間手工藝。這是我們鄉建工作的原點之一,影響了我們後來所有的實踐,包括《百工》雜誌書、碧山工銷社的創辦等等,都是以最初的調研百工為起點的。

《黟縣百工》 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2015年,我在貴州茅貢的項目裏,把自己的工作步驟總結為“空間生産、文化生産、産品生産”,其中“文化生産”指的就是在地文化的梳理,以及由藝術家、設計師、學者圍繞當地文化進行的創作或研究。在工作方法上,我們借鑒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甚至誕生於上個世紀初的日本“考現學”方法。

茅貢計劃在廣東美術館

在每一個項目中,駐地調研都是一切工作的起點,然後再通過展覽、出版、講座等方式進行傳播。能否挖掘到足夠豐富的文化資料,取決於我們調研的深度和項目的持續時間。我現在基本只做長期性的項目,只有在一個地方紮下來,才能知道當地人的真實需求,工作的成果也會隨著時間不斷生長、完善。

中國這片土地,我想沒有哪的文化土壤是貧瘠的,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精彩。儘管有些地方的歷史並不悠久,但我們如今提到的“文化”,已經不單單是歷史的概念。做鄉村工作,尤其看重的是當代的、日常的、社會性的生産和生活。我們所展示的,並不是死去的標本,而是未來的可能性。我們的初衷,是希望用藝術激活地方持續的生命力,培養地方的文化自覺

鄉見:《碧山》雜誌很注重學術探討,最近兩期關注到建築師的鄉村實踐,以後會更關注和當下相關的問題嗎?

左靖:《碧山》的每一輯主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或是對我們自身工作的一個檢討,比如“去國還鄉”和“民藝復興”;或是對當下大家所關心的傳統文化和鄉村建設的基本問題或熱點事件進行評介,比如“東亞的書院”“文廟”“結社與雅集”,以及“民宿主義”“建築師在鄉村”。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來組織研究和自我學習,介紹國內外的經驗,以及傳達自己的觀點。


2018年11月,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託,我和汪涵在北京的悅美術館策劃了“行動造就未來:到2030年能夠實現零饑餓”,加上之前我們編輯的“永續農耕”和“米”的專題,以及2017年9月,我和王國慧在貴州茅貢做的“米展”,這一切都為《碧山14》《碧山15》的“食物”專題做了鋪墊。由此,你可以看出我們的編輯方向與思路。

“行動造就未來”悅美術館現場

茅貢米展現場

“反商業”的商業——長效設計理念

鄉見:疫情對碧山的影響大嗎?長岡賢明的“長效設計”看起來有點反商業,碧山工銷社和d&d的運營狀況如何?

左靖:疫情對整個黟縣的旅遊業都有很大衝擊,碧山也不例外。碧山工銷社在春節前就已經停業,直到3月25日才正式對外營業。在這期間,我們籌備了d&d黃山店的線上商店,4月16日正式上線。線上商店包含d&d各店共通的“世界的長效設計”商品,以及“中國的長效設計(d337)”商品。

所謂“d337”,是“d47”計劃的中國版,我們團隊以長效設計的審美理念,把中國337個地級以上的城市為目的框架,並以d337之一的黃山市為首個工作案例,持續尋找具有普適性、高品質、經久耐用的日用品,並通過d&d黃山店或其他形式介紹給更多的人。

d&d 黃山店商品

碧山工銷社商品

目前碧山工銷社和d&d經營狀況正在恢復當中,4月受到的衝擊還比較大,但從剛剛統計的5月營業數據來看,已經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準,我想這跟網店上線,以及碧山工銷社的客人本身就是自駕出遊的散客居多有關。

“長效設計”的理念確實是“反商業”的,d&d的選址也可以説違反基本的商業邏輯。長岡賢明在《開店術》一書中特別提到,希望把d&d開在比較偏僻的地方,這樣可以避免某些因為偶然路過而産生的衝動消費。他認為d&d的顧客是對自己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特地前往店舖去選購的一類人,同時,也是能夠愛惜地使用這些由d&d挑選的“長效設計”産品的一群人。

所以,長岡賢明並不是一位單純的設計師或者商店經營者,而是一位設計活動家,一位“長效設計”理念的傳播者。d&d也不僅是一個店舖,而是被稱作“店舖型活動體”,是以店舖的形式,通過産品、展覽、出版物、學習會等方式,推廣“長效設計”理念的機構。

“長效設計”本質上也是一個反消費主義的理念。由於長岡本人並沒有大規模擴張d&d、形成類似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那樣的連鎖品牌的野心,他們的選址、開店都非常謹慎,也因此獲得了一些緊密的追隨者,所以在商業社會中還是可以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位於東京澀谷的d47食堂

位於東京澀谷的d47美術館

鄉見:碧山工銷社一直有推出民間工藝品和設計師産品,為什麼你還覺得缺少一個好的産品設計師?

左靖我認為缺少的是産品研發人員。2017年3月,碧山工銷社剛開幕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開幕展,邀請了上海的策展人顧青來策展,展覽的題目是“早春二月:從百工民藝到設計日常”,探討了當代設計與民間工藝之間的關係,以及二者結合的可能。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持續發掘民間手工藝,並且搭建民間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合作橋梁,開發適用於當代生活的日用産品。

“早春二月”碧山工銷社現場

這個環節被我稱之為“産品生産”,即利用當地物質條件和文化資源設計生産出可供銷售的産品,它跟“空間生産”“文化生産”一起,構成了我的鄉村工作的“三部曲”。産品生産作為空間生産、文化生産的延續,以商業性為主要目的,我們希望它能産生經濟效益,同時反哺到前面的文化工作,使得整個工作可以持續。

産品生産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太專業,這是一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開發産品不僅需要對接設計,或者説不僅僅需要設計師的介入,還要有人做前期市場調研,尋找合適的原料供應商、生産商,開模、打樣,計算成本與收益,定價,拓展銷售渠道,此外還要考慮倉儲、物流、品質標準、稅費等等,是非常系統和龐雜的工程。d&d也是在創立了20年之後,在去年才提出要自己開發産品,此前只是一個品牌集合店舖,只需要做選品工作。

自然家與黟縣篾匠姚家駒師傅合作的象棋盤

在“早春二月”展覽中,廣州的設計師品牌自然家與黟縣的竹編師傅姚家駒合作了一款竹編中國象棋棋盤,在展覽現場很受歡迎。展覽結束後有人向自然家諮詢訂購,但這款棋盤一直沒有成為工銷社可以對外銷售的産品。自然家由設計師易春友和譚雪嬌創辦,從竹絲燈具開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家居品牌,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供應鏈體系,但是面對從與民間手藝人合作創作的作品到市場化産品之間的轉化問題,依然步履緩慢。時隔三年,最近他們正在組織限量訂制,希望可以成功。

鄉見:碧山工銷社為什麼選擇在文化差異很大的西安開實體店?效果好嗎?

左靖:碧山工銷社西安店的創立,緣于我們在西安的合作夥伴宋群和建築師梁井宇的邀請。在梁井宇設計的一個商業項目中,開發商拿出了7棟獨立建築,由宋群創辦的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館、歐陽應霽的“霽在”等共同打造了一個城市文化複合空間,以“本地文化”為主軸,呈現城市觀察與研究、鄉村建設、實驗藝術、美食與咖啡、設計與出版、街區營造等多種實踐。碧山工銷社西安店,就是其中的鄉建板塊。

“溪光竹影”碧山工銷社西安店展覽現場

我相信城市跟鄉村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勾連的。所以西安店的初衷,是為我的鄉村實踐開設一個“城市窗口”,開業時我們策劃了“從鄉村到城市”的展覽,梳理了百工計劃從“黟縣百工”調研開始的發展歷程。百工計劃從2010年前後開始,一直在努力探討立足於中國本鄉本土的百工復興之路,構建一整套城鄉互動的方法體系。在根植鄉村進行生産的過程中,不斷往鄉村引入城市資源;同時通過在城市開設窗口,向城市輸出鄉村價值,構建一個互補型的城鄉共同體。

坦率的説,對於如何通過文化發掘進行産品研發、商業轉化,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工銷社西安店遇到了商業轉化的問題,目前這裡的店舖已經不再開了,改作展廳來展示我們的鄉村工作,兩年來陸續做了幾場展覽和放映。二樓的節氣廚房和三樓的工坊酒吧,目前因為疫情的原因暫未開放。

去年我們跟設計品牌klee klee合作,在上海做了d&d的快閃店,效果非常好。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今年d&d黃山店會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做幾次快閃。去年我還參加了兩場由人類學家方李莉策劃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北京站展出的是雲南景邁山的項目,深圳站展出的是浙江徐岙底項目。快閃店和城市展覽都可以視作鄉村工作的“城市窗口”,在鄉村和城市之間構築文化和資源雙向輸出的橋梁。

d&d黃山店在上海Klee Klee安福路店的快閃

徐岙底項目在深圳華僑城創意園的展覽

klee klee在藏族口語裏是“慢慢來”的意思,這是設計師王一揚創立的環保服裝品牌,堅持使用對環境低消耗的環保原料,探索低污染的染色工藝,採用可降解的包裝。他們的理念和做法與D&Department和碧山工銷社都非常契合。最近兩年我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的、迴圈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我們希望能跟更多這樣的品牌、機構合作,傳遞共同的價值觀。近期在河南修武的鄉建項目中,我們也有合作團隊在推廣“零廢棄”行動,這對鄉村來説尤其重要。

將不同領域的人編織到一起

鄉見:你將碧山、茅貢、徐岱底的文化調研,以展覽的形式在國內外城市舉辦,這對村莊當地産生了什麼影響?

左靖:這種影響體現在我剛剛説的“城鄉聯接”層面,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城市的展覽了解到我們工作過的鄉村,從而産生去一探究竟的念頭,然後變為實際的行動,在當地形成旅遊的消費和文化的交流。在我的團隊中,也有一些年輕人是通過我的展覽了解到鄉村建設,最終選擇與我們一起工作的,這也讓我很欣慰。除了展覽,出版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傳遞鄉村價值的方式,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堅持做出版物。

d&d在東京澀谷Hikarie百貨公司的8樓有一個d47museum 空間,這個美術館裏有47張一米見方的展桌,每個展桌代表一個都道府縣,每二到三個月都會更新展覽。每一期d design travel出版時,也會舉辦同名展覽,展出編輯部在地方上採集的內容,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直接實物展出。據説d47museum每一次展覽時,都會有各個地方生活在東京的人去看展,或者專門為了展覽去東京,在自己家鄉的風物前合影留念,這種方式無疑也增強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自信。

d47美術館的d設計之旅展

現在的學生在學校裏接受的基本是應試教育,缺少鄉土教育的內容。高考之後遠離家鄉,進入大城市生活,對自己從小生活到大的土地的文化越發陌生。我們在城市去辦一個小鄉村的展覽,也是為了喚起人們對自己家鄉的熱忱,重新認識自己生活過的土地。

鄉見:你認為策展人的身份,對你的鄉村實踐有什麼優勢?

左靖:策展人是藝術體制中的一種職業稱謂。更多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已經脫離了當代藝術的體制。但,我們的鄉村實踐也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藝術介入社會”的一種轉型。比如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藝術系教授王美欽就認為,“這種轉型,已經在為疲於應付權力和資本的糾纏而陷於困頓的中國當代藝術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打開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不僅僅是藝術內容和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發生學意義上的,甚至可能是中國當代藝術得以真正擺脫多年來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各種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流派與思潮後面的這個被動局面的一次重要的自主發展。”這並不是一家之言。去年碧山工銷社分別參加了朱青生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18”以及崔燦燦在深圳華·美術館舉辦的“策展課:策展與設計”。我歡迎一切能為鄉村貢獻力量的見解和關注

“策展課:策展與設計”深圳華·美術館現場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8”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現場

策展人是一個網絡中心,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鄉村建設,價值在於將更多不同領域的人編織到鄉村建設的網路中。我不是藝術家,但是我會邀請藝術家來某個特定的鄉村進行合適的藝術創作;我不是建築師,但我可以為不同的項目選擇匹配的建築設計者;我不是商人,但我可以為鄉村引入適合的文化商業品牌。對於我而言,策展人身份的優勢在於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和更廣泛的文化藝術資源,以及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實現文化和資源雙向輸出的勢能

以景邁山的項目為例,2016年,我受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的委託,開始帶領團隊為景邁山及其範圍內多個傳統村落進行鄉土文化梳理和展陳利用等工作,其間邀請了包含建築師、藝術家、導演、攝影師、插畫師、設計師、人類學和經濟學專家、生態保護工作者、茶文化和茶産業工作者等各行各業的數十位專家共同參與,取得了非常豐富的展示內容,不僅在景邁山當地展出,還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展出。

景邁山在深圳華·美術館“另一種設計”展

“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之景邁山中華世紀壇現場

策展人介入鄉村工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工作中不會被歷史的或者建構的思維模式束縛。我更不會用文旅的思維來做鄉村建設,雖然,有些工作在外界看來可能缺少邏輯性(因為它在生長),甚至,有時候看似沒有“為村民著想”或者“為甲方著想”。但可以説,我做的工作是超越委託方當下的需求的。每確定做一個項目,我會針對地方的不同資源,動員一切可能調動的社會力量,創造性、策略性地為地方提供一套文化梳理、出版與展示的方案,從而為地方嫁接更多的可能性。

 鄉村“考現學”

鄉見:分享一個你觀察到的鄉建趨勢。

左靖:還是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工作吧。經清華大學羅德胤的介紹,去年7月和11月,我先後兩次去了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目前有幾個團隊正在這個縣西村鄉的大南坡村工作,包括民宿的隱居鄉里、社區營造的明月村團隊,還有附近岸上村安哲建築的王求安在引導的村民自建工作等。

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美學引領下的鄉村振興的感召下,我們承擔了以修武縣域為範圍的展覽和出版工作。經過半年多的調研和案頭工作,初步確定了展覽的標題為“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物産、工藝和風度”,其中山川細化為“雲臺山考”,為此我特意邀請了攝影師盧彥鵬和張克純赴雲臺山進行創作;物産則聚焦于“世界麥麵與中原鄉土”;修武是宋代絞胎瓷的發源地,工藝單元則有“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以及王求安的“協力造屋:村民自建與普通設計”;作為竹林七賢生活過多年的地方,魏晉風度給修武這塊土地留下了豐富的美學遺産,風度單元的主題最終確定為“從畫像磚到木刻:竹林七賢圖像的歷史演進”,我們邀請了劉慶元用木刻來詮釋全新的“竹林七賢”形象。

張克純夜拍雲臺山

劉慶元在大南坡村拍攝竹林七賢素材

此外,我們還會將“考現”的眼光投向大南坡村的民居、公共建築和日常生活……當我們在埋頭準備展覽和出版物的同時,陳奇領導的明月村團隊社造先行,深耕大南坡村,讓息聲42年的懷梆戲重新回到了村民中間;海歸青年陳鵬飛的團隊倡導的“零廢棄”也在村裏有聲有色地開展;這些工作都將會以紀錄短片的形式在展覽中展出。

從近些年的實踐看,鄉村建設越來越成為各個團隊協力去做的一件事,大家取長補短,各顯神通,讓文化建設、社區營造、商業發展與村民需求和參與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鄉建敘事



專訪左靖:以碧山為起點,藝術如何介入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