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人間煙火味,最是撫人心:看古畫裏的市井繁華

人間煙火味,最是撫人心:看古畫裏的市井繁華

時間: 2020-06-10 09:38:08 | 來源: 藝術中國

仇英,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局部),明代,絹本設色,1007×28.5cm

文/孔霞莉

近來,“地攤經濟”著實成為熱詞,並引發討論。回顧歷史,夏商時期,商品貿易就已出現,宋代時期市坊最為繁榮,至明清時仍舊發達。其實在中國傳統繪畫裏,有不少作品描繪了市井商販擺攤貿易的場景,仔細讀來,頗為有趣。不僅可以了解到畫作所在時代的風俗人情,同時看到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濃濃的世間情味,所謂“最是人間煙火氣,撫平世俗凡人心”。下面跟隨我們體味一下畫中的市井商貿世界吧。

怎麼擺攤?

由於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宋代以前,地攤經濟尚不發達,即使在繁華的唐長安城也有著嚴格的坊市制度,夜間實行宵禁政策,而市內商家也必須按商品種類區分、排列在規定地點,因此擺攤這種沒有固定場所的經營模式,就難以大量存在。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宋代,絹本設色,528.7×24.8cm

直到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才迎來了高峰。統治者打破了以往的坊市制度,城內城外均可開設商店,取消宵禁,早市夜市輪番開場。又因宋代藝術興盛,眾多畫家記錄了市場繁盛之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其描繪宋代市井豐富生活,茶館、酒店、擺攤算卦、肉鋪等應有盡有,人群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真可謂“百貨一條街”。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宋代,絹本設色,528.7×24.8cm

既是擺攤營生,自然需要選一個好位置。宋代汴京郊外的虹橋上,是一個熱鬧的河市。兩艘大船已靠岸,人們正將貨物一袋袋扛下,此處儘是餐館、茶舍,以供夥計歇腳飽腹。因此在汴河碼頭擺攤就十分符合邏輯了。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宋代,絹本設色,528.7×24.8cm

此外,不論是固定商攤,還是貨郎挑擔移動位置,都離不開“沿街叫賣”。離開碼頭入街往前走,只見一家店門前擺放著幾籠屜饅頭,店主正手持饅頭向經過的挑夫兜攬生意。

擺攤若是擺錯了地方,又不懂得“推銷”之道,則就落得與下圖一樣的“下場”。此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是明代仇英所繪,是其根據明代市井風俗創作而成,設色青綠。此地人煙稀疏,周圍人群匆匆忙忙趕驢、挑擔進城,此二人擺攤於此,看著從自己面前匆匆而過的人群,面露迷茫之色,怕是攬不來多大的生意!

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局部),明代,絹本設色,355×44cm

而聰明的商人從不會乾等,他們在自家店舖跟前會打上“廣告語”。被譽為“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圖》”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也描繪了明代晚期秦淮河邊的盛景。畫中有豬行、羊行、牛行、糧油谷行等,又有“京式靴鞋店”、“川廣雜貨”、“萬源號通商銀舖”等宣傳標語,顯示出商家的別出心裁。各類店舖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熱鬧非凡。

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明代,絹本設色,690×36.7cm

開放的街道各類商家紛紛擺攤,販賣著自己的營生,這類商鋪一般不可移動,但我們還必須要關注到“貨郎”的流動販賣形式。這種方式不僅讓平時很少接觸到熱鬧市場的婦女、兒童看到許多新奇玩意兒,還為城市增添了不少煙火氣息。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清代,絹本設色,160×80cm

而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重大民俗節日之時,這類商販的出沒就更加頻繁。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卷》描繪了新春時節鄉村歡慶之景,貨郎挑著果品、鳥魚、爆竹等,還有耍猴、算命等商攤。

蘇漢臣,貨郎圖,宋代,絹本設色,39×36.2cm

貨郎挑著自己的百貨、商品叫賣時,最喜悅的往往是孩童。蘇漢臣為北宋宣和畫院待詔,擅長描繪嬰兒嬉戲之景與貨郎擔。在他的筆下,貨郎仿佛是一個移動的購物車,他們或兩肩挑擔,或身背貨筐,或雙人推車,而其擔子上方則有遮陽傘,方便實用。

擺什麼攤?

除了一些酒店、茶舍等固定商位以外,古人可以在市坊內挑選人流量大的市中心擺攤,也可以自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而在有了商攤空間的條件下,我們再來看一下古人的攤子都賣些什麼。

蘇漢臣,貨郎圖軸,宋代,絹本設色,159.2×97cm

賣兒童玩具。貨郎身著鮮艷服裝,隨貨郎而移動的“購物車”中裝載著撥浪鼓、香囊、面具、花紙、糖人等兒童喜愛的小玩具,加上貨郎的能説會道,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反映了生活的小情趣。而計盛筆下的貨郎身旁擺放著大貨架,兜售許多可愛的鸚鵡等鳥兒寵物,小朋友坐在地上逗弄著剛買下的“玩具”,天真爛漫。貨郎的出現使孩子們的童年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充滿童趣。

計盛,貨郎圖軸,明代,絹本設色,191.5×99cm

賣文玩字畫。宋代與明代都是藝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這也促進了藝術市場的興盛。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中多有表現售賣文玩、字畫、器物的店舖,還有坐在街上擺攤的,攤位均陳列著古器物,買者與店家共同欣賞字畫、古籍,似乎是一邊欣賞,一邊商討價格。買回家的字畫還得去專業的裝裱店進行裝裱一番,以此提升價格,於是市場中也有“精裱詩畫”的店舖出現,而精通於此的手藝人也能夠以此為生。由此説明在百貨發達的市場中,文化産品也是人們的一種精神需求,同時古書字畫的流通與傳播帶動了其他産業的興起。

賣日用百貨。古時的日用物品如金銀首飾、漆器、酒具等,基本上都是古人親手製作而成,而非今天的批量生産。他們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擺攤賣手藝,在明本的《清明上河圖》中繪製著鍛造金銀首飾、打造錫器、成衣、雨具、酒器、樂器、扇鋪還有養殖鮮花售賣的各類店舖。

若是沒有什麼手藝,但是會説書、唱戲也是一種生存之道,照樣可以擺起引人注目的商攤。站在高高的舞臺上,腳下環繞熙熙攘攘的聽者,別提多興奮了!

從流傳至今的古書畫中,我們可以發現,描繪市場商鋪的畫作大多是宋代、明代與清代。地攤經濟的發達與之所處時代的高度發展是離不開的,而這三個時代的藝術家們也被這熱鬧的氣氛感染,使這些場景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不論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還是高端精神産品——古玩器物,都盡在熱熱鬧鬧的“地攤經濟”中,這是時代的記錄,也是生活的記錄。

人間煙火味,最是撫人心:細讀古畫裏的市井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