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

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

時間: 2020-06-01 08:46:58 | 來源: 藝術中國

小盧卡斯·克拉納赫 基督祝福孩子 木板油畫 16.5 x 22.2釐米 1545-50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兒童形象在西方藝術史中很常見。暫不説聖經主題中的聖嬰和天使,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以現實中的兒童為主角的油畫肖像,給藝術史增添了一股清流。

委拉斯凱茲 穿粉紅連衣裙的瑪格麗塔·特蕾莎 128×99.6釐米 1654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瑪格麗塔·特雷莎(Margarita Teresa,1651-1673年)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亞·安娜婚後的第一個孩子,她很早就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人利奧波德一世的新娘。因此,西班牙王室每兩到三年將她的畫像送到維也納,公主三歲時就被要求畫一張正式的肖像。

委拉斯凱茲 宮娥(Las Meninas ) 布面油畫 320.5 x 281.5釐米,1656年 ©普拉多博物館,馬德里

在西班牙皇室御用畫家委拉斯凱茲的“精心策劃”下,剛五歲的瑪格麗塔“一不小心”就成為藝術史中的明星。《宮娥》記錄了他作畫時的場景,卻引起後世大量的解釋。有人説畫家用鏡子把國王和王后畫進來,以彰顯自己很受器重。也有學者分析,畫家到底是在畫對面的國王夫婦,還是對著一面大鏡子畫《宮娥》?還有人説,畫家描繪僕人們繁忙的場面,也是對小公主王室身份的反思。

《宮娥》局部

委拉斯凱茲 穿白色連衣裙的特蕾莎 105×88釐米 布面油畫 1656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即便有大師相伴,宮廷嚴苛的生活和被規劃好的人生,卻讓特蕾莎早早嘗到了生活的苦難。1666年15歲時她就遠嫁奧地利,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人利奧波德·依格納茨的妻子,之後生下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特蕾莎的父母是近親結婚,她年幼時曾生過大病,而婚後又患上支氣管炎加之兩次流産,身體極度虛弱的她于1673年早逝,一代芳華凋零在22歲。

委拉斯凱茲 穿藍色連衣裙的瑪格利塔·特蕾莎 126×106 cm 布面油畫 1659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在瑪格利塔8歲時,委拉斯凱茲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批肖像,第二年他與世長辭,這張肖像幾乎成了他最後的作品。畫家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筆觸揮灑自如,色彩醇厚。裙子的華麗質感和女孩的天真純凈相互映襯,公主要迎來花季了,她也將永遠在藝術中盛開。

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穆裏略 吃葡萄和甜瓜的孩子 布面油畫 146 x 104 cm 1645-46年 ©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受委拉斯凱茲和裏貝拉的影響,西班牙畫家穆裏略也描繪兒童,不過他眼中所見儘是苦難的底層生活,孩子們衣衫襤褸,忍受著饑餓,有時只能以水果充饑,甚至淪為乞丐。但他並沒有過度渲染孩子的苦難,而表現他們在艱苦生活中的玩耍調皮。

彼得·保羅·魯本斯《克拉拉·賽琳娜·魯本斯 (1611-1623) 的肖像》, 約1616年, 揭裱到木板上的布面油畫, 37.3×.26.9釐米,©列支敦斯登王室收藏, 瓦杜茲-維也納

魯本斯既是大畫家,也是一名外交官。再繁忙的日程也不能奪走他對女兒的關愛,他一定要親手為女兒畫一張肖像。由於魯本斯的許多大型創作都有助手代筆的成分,因此這張肖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局部

這張肖像尺寸不大,但觀眾很容易被女孩眼神中的靈性所吸引。那淡淡的微笑,讓孩童張揚的自信從畫中奔涌而出。魯本斯並沒有運用他擅長的鮮艷色彩,在銀灰色的調子下,瀟灑的筆觸和富有力量感的造型使畫面極富張力。這張作品曾于2013年來華展出。

克勞德·莫奈 騎著機械馬的讓·莫奈 1872年 60x74cm 布面油畫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莫奈在30歲左右還未形成他標誌性的印象派風格,在追求豐富色彩的同時,依然保留了古典主義延續下來的造型方法,看上去更為寫實。普法戰爭結束後,1872年夏天,莫奈舉家從英國返回巴黎,這時他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就在阿讓特伊租了一間別墅。莫奈的大兒子讓·莫奈在花園裏給畫家做模特,作品洋溢著安逸幸福的氣息。 

馬奈 吹泡泡的男孩 布面油畫 100x81cm 1869年 ©古伯金漢博物館,裏斯本

萊昂·科埃拉·萊恩霍夫(LéonKoëlla-Leenhoff)是馬奈的養子,他的母親是馬奈家的鋼琴教師蘇珊妮·蕾荷芙(Suzanne Leenhoff),萊昂曾多次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吹泡泡的主題和法國畫家夏爾丹的同類作品一樣,都是受到17世紀荷蘭虛空派(Vanitas)繪畫理念的影響,象徵著人生的短暫易逝。

馬奈 帶劍的男孩 布面油畫 131x93cm 1861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萊昂回憶説,他在1861年為這張作品擺姿勢,當時他大約10歲。萊昂身著十七世紀的服裝,拿了一把劍作為道具,馬奈以此表達他對委拉斯凱茲的敬佩。

雷諾阿 抱箍的女孩 1885年 125x76cm布面油畫 ©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

雷諾阿愛畫女孩,在他絢爛的色彩和柔軟的筆觸下,她們呈現出優雅、甜美、愜意的神情。他主觀處理了人物造型,並採用古典式的構圖,給輕盈的畫面增添了寬博雄厚之氣。這位抱著鋼圈玩具的女孩英姿颯爽,自信而有力量。

雷諾阿 粉色和藍色 布面油畫74х119cm 1881年 ©聖保羅藝術博物館

由於在1879年入選沙龍展,他的女孩肖像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也被介紹給一些大客戶。這幅畫描繪了猶太銀行家路易斯·德安弗斯的女兒愛麗絲和伊麗莎白,雖然是印象派畫家,但雷諾阿的古典氣質在深紅色的背景面前展露得淋漓盡致。

雷諾阿 朱莉·馬奈的肖像(愛德華·馬奈的侄女) 54×65cm 布面油畫 1887年 ©奧賽美術館,巴黎

雷諾阿沒有女兒,但她對女孩有近乎固執的偏愛,他的三個兒子埃德蒙﹑皮埃爾和讓都曾以女裝出現在畫中。

雷諾阿 埃德蒙·雷諾阿的肖像 粉彩1888年 私人收藏

雷諾阿 皮埃爾·雷諾阿的水手服肖像 布面油畫 1890年 私人收藏

畢加索 保羅的肖像1923年 粉彩/紙 私人收藏

作為高産藝術家畢加索的兒子,自然就有一項艱巨的使命,那就是做模特。保羅·皮埃爾換上各種奇裝異服,跟上父親的創作步伐。

畢加索 保羅·皮埃爾(Paul Pier)的肖像 布面油畫130x97cm 1929年 ©箱根POLA美術館

畢加索 騎驢的保羅 布面油畫 1923年 私人收藏

畢加索的兒子保羅(1921-1975)是畢加索和第一任妻子奧爾加的孩子。畢加索的另外三位子女皆為他與他的情人所生:長女瑪雅生於1935年,她的母親是瑪麗-特蕾莎·沃爾特;二兒子克勞德生於1947年,二女兒帕洛瑪生於1949年,他們的母親則是弗朗索瓦·基洛。

畢加索 扮小丑的保羅 1924年 130x97cm 布面油畫 ©畢加索博物館,巴黎

1917-1924年的畢加索正處於“新古典主義時期”,強調線條和古希臘雕塑式的圓潤體塊。1917年他前往義大利旅行,受龐貝壁畫、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影響後,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紀念碑式的莊重風格。然而沒過幾年,他又轉向了造型扭曲的超現實主義。

畢加索 克勞德和帕洛瑪 布面油畫 116 x 89釐米1950年 ©佳士得

1940-50年代,畢加索把眼光投向兒童繪畫,這成為他藝術的下一個突破口。1949年他參觀了巴黎的一個兒童繪畫展之後,對批評家赫伯特·裏德説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花了一輩子時間學會像孩子那樣畫畫”。在三歲的兒子克勞德和一歲的女兒帕洛瑪面前,他真正展現出孩童般天馬行空的想像。

亨利·馬蒂斯 瑪格麗特 布面油畫 65x45cm 1907年  ©畢加索博物館,巴黎

馬蒂斯和畢加索曾經互贈作品,畢加索挑選了這幅馬蒂斯為12歲的女兒瑪格利特所作的肖像。瑪格利特的母親是畫家的模特兼情人卡洛琳·傑拉德。1901年,6歲的瑪格利特不幸患上了白喉,必須切開氣管進行手術,痊癒後為了遮住刀疤,她經常在脖子上圍一圈黑色絲帶,這條絲帶也成為她標誌性的符號。馬蒂斯非常疼愛她,為她畫了許多不同風格的肖像。

瑪麗·卡薩特 兒童洗浴 布面油畫100x66釐米1893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與男性視角下的孩子不同,美國畫家瑪麗·卡薩特雖然終身未婚,她卻以母親般的眼光深入描繪了孩子們生活的各個側面。她們無一不是沉醉在母親的懷抱裏,幸福而安詳。

瑪麗·卡薩特 母親的關愛 1902年 92.07 x 73.34釐米 布面油畫 ©波士頓美術館

塞尚 藝術家兒子的肖像 38x38cm 布面油畫 1885年 ©橘園美術館,巴黎

塞尚的肖像畫由於其強烈的實驗性,不太容易令人接受,然而兒子保羅的肖像卻極為傳神。圓潤的線條概括出稚嫩的臉龐,挑起的眉毛帶著幾分俏皮。或許是孩子的活潑使然,畫面的質感都變得柔軟起來。

所以,一切關於兒童的,都應當用愛來對待。

帕烏斯托夫斯基寫道:“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

冰心説:“他細小的身軀裏,含著偉大的靈魂”。

祝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參考文獻

[1].“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展”[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12)

[2].彭鋒.《宮娥》的再現悖論及解決[J].讀書,2018(06).


相關文章

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