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晚年像
“美しきもののみ、機能的である。”
(只有美的事物,才能帶來功能)
——丹下健三《現実と創造》
戰後的日本陷入崇洋媚外的漩渦中無法自拔,自己的都不行,歐美的美才是美。設計師瘋狂照本宣科:設計怎麼做?遇事不決,想想歐美就行!
當時的日本人選擇了對傳統美學的遺忘。
日比谷公會堂
從建築設計到平面設計、産品設計,遺忘將民眾洗腦,日本傳統的美學被遺忘,自己的文化符號被遺忘,一個遺忘的時代。
東京cathedral聖瑪利亞大教堂
人類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美,而造成審醜大行其道的原因,是我們遺忘了對美的概念。
大眾記不得真正美的東西是什麼樣的,不了解“美的標準”在哪。你怎麼知道你眼中的“美”就不是別人眼中的“醜”?
除非有一個人,他的作品,能夠讓所有人達成共識,跨越時代。
而在日本波瀾曲折的幾十年裏,丹下健三作為“撥亂反正”的先驅,站了出來。
丹下健三與國立代代木競技場
“機能性と美しさを兼ね備えた目指す方向は、自然の中に全て答えがあります。”(功能與美學二者兼具的答案,全在自然之中)
他一生致力從自然之中、從日本民族信奉的自然文化之中尋找美的答案。
他做到了,50年代歪曲的日本的審美觀,從此被徹底顛覆。
丹下健三在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施工現場
2020年是丹下健三逝世的第15個年頭,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至今依然不斷影響著世界的建築設計,無數新銳設計師從他的肩頭翻越,踩著巨人的肩膀探索日本美學的未來。
丹下的建築:日式美學的根在哪?
戰後的日本,隨著經濟復蘇,公共事業的逐漸發展和現代主義的萌芽,讓日本建築的設計意識,發生了風起雲湧的變化。
這個時候,丹下健三橫空出世,他拋出這樣一句話:
日本の伝統を否定しつつ変革し、正しく伝統を受け継ぐ。(“我將不斷否定日本的傳統,不斷促使它變革,將正確的傳統繼承下去。”)
當時已經被歐美帶歪的日本建築界,完全不知道他説的兩個傳統指的是什麼,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些什麼東西。而在接手香川縣市政廳建設計劃的時候,丹下健三致力將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
丹下健三與香川縣市政廳
在那個時期,日本的市政建築還保留著戰前的古典樣式,頂部豎立一個大大的“帝冠”用來體現權勢與力量。
神奈川縣市政廳
“為什麼市政廳都要建設成那種樣子呢?西洋的風格象徵的是權力,而現代的日本要強調民主意識。公務員們是服務人民的,這完全沒在建築上體現出來。”
所以,1955年建設完成的香川縣市政廳最終成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戰前日本設計師固步自封了幾十年的“錯誤的傳統”,就這麼被丹下健三擊碎了。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
別人做的市政廳,大門緊鎖,王權威嚴,而丹下健三用長1100mm寬750mm的立柱,將內部的環境完全開闢出來,空氣自由流通,人員也可以自由出入。
香川縣市政廳·附屬樓
落地大玻璃窗,將主廳變成一個舒適寫意的公共空間,藝術大師豬熊弦一郎創作的壁畫,增加了整個空間的藝術性,配合著室外的庭院山水,市政廳更像一個美術館。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內部
香川縣市政廳·全體像
誰能想到一個政府單位會被建成這個樣子啊?這玩意看著,洋不洋和不和的,建出來誰受得了?
圖紙被提案上去後,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強烈反對:你這麼奢侈?還有園林和公共休息區?我們是做市政廳還是做藝術館來著?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平面圖
丹下健三不斷講述他心中的美學觀念:民眾需要感受自然的美,一個市政廳將自然中的光與水引入,人們就會興致盎然的前來。他最終説服了所有議員,接受了這個方案。
丹下健三與設計師團隊
“自然に沿った機能を究極に追求していけば、必ず美しくなるものでしょう。”(順應自然之理追求功能的盡頭,所發現的一定是美的事物。)
然後,丹下健三開始考慮另一個問題:為了讓群眾感受到真正的美,接下來應該怎麼設計?他陷入了苦悶糾結,三天閉門不出,仿佛靈光一閃,一個顛覆固有思維的方案就此誕生!
千年流傳至今,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最古典美學的巔峰之作、順應山勢而建的清水寺,它的木架結構,成為了丹下健三傳世之作的靈感來源。
京都府·東山區·清水寺
丹下健三將混凝土橫樑打薄到極限,取代金屬與木頭設計成幾百個陣列,縱橫交錯,仿佛就如同清水寺木架的樣子。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
帶著眾人的忐忑和疑惑,香川縣市政廳整體工程最終落成,而當陽光灑在整個主廳的外立面時,所有人都發出了驚嘆。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圖)
隨著陽光傾瀉,橫樑被光影所照射,呈現出三角形的形狀,和諧與律動交織在一起,展現出現代與古代兩相輝映的典雅和風。
香川縣市政廳·主樓
所有人都在心中默想:這才是真正的日式美學。
直到今天,這個丹下健三對日式美學最經典的解讀作品依然行使著它的職責,成為了香川縣市民心中最為自豪的象徵。
香川縣市政廳·整體
“什麼是真正的日式美學?”這場與大眾審美的“搏鬥”,以丹下健三的完全勝利完結,而隨之而來的,是丹下健三撥亂反正時代的盛大開幕。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丹下健三對於美學的執著
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遠不像今年這麼波折,時值51歲的丹下健三,迎來了他設計生涯中最大的考驗:擔任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師。
這一時期的丹下健三開始探索建築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只有將城市建成他心目中的樣子,在城市居住的人們,才能完整的感受到丹下健三想要傳達的美學意識。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則恰巧成為了他都市建築佈局的最好的試金石。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俯瞰(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圖)
“體育館不單單是體育館,它容納著觀眾的情緒、運動員的精神。在那一剎那,建築必須成為精神的起爆劑,將運動的熱情、人類拼搏的意識、觀眾熱切的歡呼統一在一起。”
丹下健三想要通過奧運場館展現自己對於現代日本美學的理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的設計團隊經歷了數百、數千次的否定與實驗。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草案I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草案II
而最終成型的,則是這個宛若貝殼形狀的,半切圓+內部大吊頂的方案。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草案III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草案·整體(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圖)
這個如飛鳥般舒展的曲線大吊頂,成為了丹下健三設計人生中又一個巨大的難關。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吊頂(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圖)
採用鋼纜交叉將頂部支撐起來的設計方案,原本計劃是將主鋼纜(下圖中藍色)與副鋼纜(下圖中左右向紅色)連接,然後用壓制用鋼纜(上下縱向紅色)縱壓形成漂亮的弧度。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吊頂模型
而這樣做,根本沒辦法合理控制鋼纜的壓力與受力範圍。再加上風力影響和避震考慮,根本無法正常施工。簡單説就是,這麼繼續建,要麼讓觀眾丟了性命,要麼就別管美學,把場館建成普通的大家都見過的樣子。
丹下健三並不同意。
他不斷的探索解決方法。有一天,仿佛接到天啟,丹下健三交出了這樣的答卷:用鐵架先造出弧度,再用鋼纜吊頂。
採訪丹下健三
當初擔任構造設計的川口衛老師表示:怎麼想出來的我根本不知道,總之這個方案突然就出現了,成功了。
構造設計師·川口衛
這是丹下健三對美不斷窮盡精力探索的結果。
“夢の実現のために屆ける愛の磨き込みは、究極の美しさを実現している。”(將實現夢想的熱愛不斷打磨,最終就能得到究極的美的結果。)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
從設計到施工,僅僅500天,丹下健三締造了一個經久不滅的傳奇。國立代代木競技場以完美的造型,洗練的線條,讓日本設計震驚了世界,將日本簡潔的美學帶入了世界每個人的心中。
丹下健三找到了“日本真正的傳統”中的精髓:簡潔美。並通過自己的設計作品,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成功將日本人的美學觀念“撥亂反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日本人不再選擇性遺忘
從這之後,丹下健三締造出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在31個國家設計了330多件作品的丹下健三設計事務所,成為了日本美學的最好代言人。他也成為了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日本設計師。
自丹下健三之後,第二世代的槙文彥、磯崎新、黑川紀章,第三世代的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第四世代的隈研吾、坂茂、妹島和世,第五世代的藤本壯介、冢本由晴等大師,在丹下健三確立的美學意識基礎之上,都以自己獨特的觀點視角,詮釋著日式美學。
他們將日本正確的美學意識、正確的文化傳統傳播到了世界,而日本的普羅大眾,也在諸多日本設計與藝術大師的引領之下,找到了屬於自己民族最清晰的美學觀念。
設計的力量引導著人們不斷探索,一切對於審美的認識,都源自於潛移默化的引導,和不選擇性遺忘的意識。
參考資料:
1.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
2.丹下健三《現実と創造》
3.丹下健三《人間と建築》
4.《丹下健三:いにしえから、天へ地平へ》
5.東京大學公開課《再訪丹下健三》
素材來源:
flickr.com
nhkTV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