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時間: 2020-05-06 09:38:48 | 來源: 人民網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始創于1990年,旨在集中展示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術。今年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的第30個年頭,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評選採用網路會議的方式舉行評審。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文物考古工作成果豐碩的一年。據統計,2019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的考古發掘項目共計1096項,年度考古發掘項目首次超過1000項,分佈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入圍2019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20個項目便從這一千余項中産生,包括了早期人類、文明進程、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等多個重要的學術領域。

“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已經設立了“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並批復了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項目。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於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今後,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指導、協調各考古單位加強學術科研,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

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

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疥疙洞遺址地層堆積(西-東)

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跡。由於遺址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2018-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27㎡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跡,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棲居方式、行為方式、石器工業面貌、文化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環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發掘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饒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李有騫

2019年墓葬出土玉器情況

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裏江左岸,總面積40余萬平方米。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連續發掘,總揭露面積1,600平方米,確認五支不同時期新的文化遺存,發現東亞地區系統用玉的最早證據。此次考古發現極大地深化了對小南山遺址文化內涵的認識,為研究烏蘇裏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玦等大量玉器的發現,為研究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又增添了重要的資料。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發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孫周勇

皇城臺工作區域

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南緣,目前已經發現了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的石砌城垣,城內面積超過400萬㎡,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的史前城址。其中,皇城臺是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石峁遺址考古成果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知高度。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秦嶺、曹艷朋

城址佈局圖

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週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是4000年前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實證。遺址平面方正規整、內部中軸對稱,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城門及城內發現的多處陶水管排水設施,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作為豫東地區的區域社會中心,平糧臺古城出土的各類遺存,從不同層面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發掘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戴向明

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面積達11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及周、漢、宋等時期遺存。遺址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産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發現的冶銅遺跡與遺物,是中原地區時代早、規模大的冶銅手工業遺存,填補了中國青銅器産業鏈中的空白。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陳國科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

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遺址面積約3平方千米。2019年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礦坑、崗哨等12處,其中地面石砌房址1座、半地穴式房址5座。早期為西城驛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碳十四測年為距今4000至3700年,晚期為騸馬文化遺存,年代早于徑保爾草場玉礦騸馬文化遺存。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到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

項目負責人:郭長江

(曾夫人漁)銅禮器組合照

棗樹林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與近年發掘的文峰塔墓地均屬於義地崗墓群,是一處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曾國貴族墓群。墓地按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級貴族墓和低等級貴族墓可分為5座“甲”字形大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墓葬均為東西向。棗樹林墓地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的缺環,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以考古發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構建江漢地區青銅文化的一個尺規,在曾國乃至兩周考古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田小紅

子城內西北部居址(自南向北)

石城子遺址位於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附近的丘陵地帶。古城建在崖體上,北高南低,起伏較大。部分地表還可見裸露的岩石。其平面近似長方形,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石城子遺址是漢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其考古成果對於闡釋新疆自漢代開始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歷史史實、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歷史文化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王鵬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盃

泉溝墓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裏溝鎮河東村東2公里處,分佈于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根據出土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可以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這個時期吐蕃已經佔領了青海地區。吐蕃統治時期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入,對於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發掘單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項目負責人:孫鍵、崔勇

2019年船貨清理完成再後期處理去掉支護沉箱和船體的鋼梁、鋼管後的正攝影像

“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在考古發掘技術方法上,比以往水下考古有更多難度也有了更多創新,發現文物的規模更大,也更為重要。它也是中國海域目前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古代沉船。其船體保存情況良好,現已發掘出土文物多達14萬件以上。“南海I號”的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也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髮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資料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