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多家博物館、畫廊、藝博會紛紛轉向線上平臺

多家博物館、畫廊、藝博會紛紛轉向線上平臺

時間: 2020-04-26 11:37:37 | 來源: 藝術中國

M+故事圖片由香港 M+提供

在疫情的特殊狀況下,各大博物館、畫廊及藝術博覽會紛紛將目光投向線上,和最新網際網路科技結合,帶來最新的觀看展覽方式。

M+公佈免費網上內容

香港M+日前建議在大家留在家中,減少社交接觸的同時,不妨瀏覽以下M+的免費網上內容,足不出戶欣賞藝術:

雖然M+展亭暫停開放,網上觀眾可前往“希克獎2019”展覽網頁,觀看豐富的資訊。 M+故事現提供入圍藝術家訪談,讓觀眾了解六位傑出藝術家胡曉媛、梁碩、林一林、沈莘、陶輝和楊嘉輝的創作靈感。 M+希克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皮力將為大家提供網上展覽導賞,剖析六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他們在動蕩紛擾的全球化時代下多元的藝術實踐。 

M+將於2020年5月13日(星期三)公佈首屆“希克獎”得獎藝術家及首屆“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獲選學人。M+希克藏品被公認為由197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品中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和最重要的收藏。觀眾現可瀏覽“中國藝術圖志(1972至2012年):M+希克藏品精選”,按時間順序或以藝術大事為脈絡,搜索並欣賞271件精選作品。 

除了希克藏品之外,M+還線上提供“NEONSIGNS.HK探索霓虹”互動網上展覽、“香港藝術家,女性”、《為修復當代書法作品回到過去》、“M+故事”等項目內容。

從左上順時針方向排列:莎拉·施,圖:致謝麥克阿瑟基⾦會;烏爾斯·菲舍爾,攝影:查德·摩爾;珍妮佛·圭迪,攝影:布裏卡·威爾科克斯;提圖斯·卡帕,攝影:約翰·盧卡斯;及珍妮·薩維爾,圖:Pal Hansen/Getty Images

高古軒推出“藝術家聚焦”,每週一位藝術家、一件作品

藝術家耗時多年時間創作作品並籌備展覽,而當全球畫廊及美術館都不得不暫時閉館,這種失落觸及每個人:公眾,策展人和藝評人、藝術安裝人員、運輸公司、客戶。但這對藝術家們來説尤其困難,這種形式的暫停展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討論過將預定的展覽以線上形式展示,但這並不是展覽原本的構思。我們需要一種讓我們的藝術家們不必做出妥協的解決方案。因此,這是我們面對的挑戰——當這動蕩的世界需要我們暫時閉門謝客時,你必須要創新並保持資源及策略的靈活性以此來支援你的藝術家們;而當市場動蕩不安時,正是這精準性能讓你渡過難關。

—拉裏·高古軒(Larry Gagosian)

隨著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及畫廊暫時閉門謝客,藝術展覽亦被取消、延遲或縮短以⽀持控制疫情的蔓延。許多藝術家投入了時間、精力和資源籌備展覽,但受當前的公共衛生危機影響,展覽無法如期進行。為此,高古軒將推出「藝術家聚焦」 (Artist Spotlight)——一項嶄新、多面向的線上項目,並於每週專注推介一位藝術家及其作品。

利用高古軒廣泛的線上專題頁面及社交媒體渠道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每位藝術家可以逐一向全球觀眾展示他們的作品。不僅讓藝術家們分享他們的故事,還能為其工作室的持續運作獲得支援。

「藝術家聚焦」項目將於4月8日推出,而第一位藝術家將會是于紐約定居及工作的莎拉·施 (Sarah Sze)。展覽開幕前夕,莎拉·施原本于高古軒巴黎畫廊籌備的展覽,受巴黎市封城的影響而無法如期開放。雖然她的作品暫時停留在關閉的畫廊內,高古軒與莎拉·施緊密合作,以多種形式將她的作品及想法帶給全球的線上觀眾。

高古軒每週將重點推介一位藝術家並展示其一件作品——並且僅限48時內于gagosian.com上公開價格進⾏獨家銷售。每件作品亦會輔以豐富新穎的專題頁面——包括視頻、採訪、文章、藝術家的播放清單、推薦書籍及電影等諸多內容,讓觀眾深入了解每位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過程、靈感及其所受到的影響。

參與本計劃的藝術家包括烏爾斯·菲舍爾(Urs Fischer)、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馬克·格羅特雅恩(Mark Grotjahn)、珍妮佛·圭迪(Jennifer Guidi)、達明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提圖斯·卡帕(Titus Kaphar)、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莎拉·施(Sarah Sze)、瑪麗·威瑟福德(Mary Weatherford),及斯坦利·惠特尼 (Stanley Whitney)等。

圖片由裏森畫廊提供 

裏森畫廊全新增強現實 (AR)平臺

裏森畫廊榮幸與科技公司 Augment合作推出畫廊的增強現實 (AR)平臺,藏家可通過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家中或工作環境中,雙方團隊合作近 18個月為平面與立體藝術作品開發此平臺。

Augment作為備受讚譽的電子商務應用科技,獲大型消費品牌廣泛採用,此次為其首次運用於藝術産業。在增強現實中,藏家可簡易輕鬆地將雕塑、裝置或繪畫作品放置於他們身處的環境,並且可以與他人分享虛擬立體場景以進行觀賞,滿足了現今大眾致力節省出行次數、成本以及運輸費用的需求。

“我們很高興能與裏森畫廊一起發佈此研發了近 18個月的項目”,Augment首席執行官 Dimitri Duffeleer表示,"我們自 2011年起為包括可口可樂、聯合利華和羅技等大型知名消費品牌推出 AR平臺,裏森畫廊是藝術行業中首個與 Augment聯手的合作夥伴。藝術界是充滿活力的變革生命線,也是人類福祉的晴雨錶,這與我們的宗旨非常接近。我們十分高興與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及創新性的國際當代藝術畫廊之一,裏森畫廊,共同實現此創造性合作,它使我們能夠利用這項技術,一個民主、自助的 SAAS平臺,讓藝術為世界上更廣泛的觀眾所了解。”

裏森畫廊執行總監 Alex Logsdail説到:“在研發階段時,此應用程式為裏森畫廊獨家授權,然而鋻於當前全球流行病期間大多數畫廊關閉,我們加快了研發速度,並決定以訂閱形式向所有人提供此項技術。我們希望在目前情況下,Augment此項研發可以為藝術界提供便利,並幫助解決運輸費用審批以及繁複手續。”

喬治·莫蘭迪,《Natura Morta(靜物)》,1957年 ©藝術家權利協會,紐約/SIAE,羅馬。圖片來自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中英雙語線上展覽《立夏》

2020年5月5日,卓納畫廊將推出中英雙語線上展覽《立夏》,同時香港畫廊空間將於起對公眾開放並實行預約參觀制。

《立夏》代表的是傳統東亞日制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象徵著夏日的開始,將於5月5日在卓納線上展廳上線,呈獻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哈羅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瑪瑪·安德森(Mamma Andersson)、盧卡斯·阿魯達(Lucas Arruda)、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諾亞·戴維斯(Noah Davis)、蘇珊·弗雷孔(Suzan Frecon)、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奧斯卡·穆裏略(Oscar Murillo)、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尼奧·勞赫(Neo Rauch)、約什·史密斯(Josh Smith)、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和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的重要作品。本次線上專屬的展覽亦將呈獻曾經在香港展出或者計劃展出的畫廊代理藝術家對於這座城市的回應。

卓納畫廊的香港空間將在關停近三個月後重新對公眾開放,實行預約參觀制。屆時將展出雷蒙德·帕提伯恩(Raymond Pettibon)、約什·史密斯(Josh Smith)、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畫廊位於全球其他地區的空間——紐約、倫敦、巴黎——依舊維持著暫時關閉,因此當下香港空間的重新開放有著重大的意義。

山田浩之,《TU1921-女性頭像嘉貝利爾》陶瓷、釉 39 x 26 x 25cm 2019年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全新數字項目 Taipei Connections

2020年4月23日,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公佈全新數字項目“Taipei Connections”,該項目與線上藝術平臺Ocula合作研發,將帶來曾參展 2020年台北當代的一系列重要畫廊。首屆“Taipei Connections”將呈獻一系列精心語境化的藝術品供觀眾探索。這一線上平臺不僅為畫廊提供機會與區域內乃至全球藏家進行互動,更呼應台北當代構建開放性平臺的使命以突破傳統分享藝術及創意的藝博會模式。“Taipei Connections”將於2020年5月2日至5日向公眾開放,貴賓預展于2020年4月30日下午4時至5月1日舉行。

繼第二屆台北當代在2020年1月成功舉辦並迎接超4萬名觀眾入場後,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與岳鴻飛(Robin Peckham)共同開啟了這一全新數字項目,在出行和見面受到限制的當下鼓勵台灣藝術社群與畫廊之間的持續聯繫。“Taipei Connections”將免費對2020年展會的參展畫廊開放,為他們提供加深關係網路的平臺,開啟藏家和藝術愛好者遠端對談。作為台北當代未來計劃與觀眾持續線上互動的數字項目的首站,“Taipei Connections”將為台灣收藏家群體呈獻重點畫廊活動項目,以直播導覽及其他度身定制的形式帶來更近距離的藝術欣賞體驗。(編輯/許柏成)

多家博物館、畫廊、藝博會紛紛轉向線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