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蓬皮杜中心在滬展什麼?“時間的形態”西岸重啟

蓬皮杜中心在滬展什麼?“時間的形態”西岸重啟

時間: 2020-04-20 11:05:44 | 來源: 藝術中國

上海西岸(圖片來源:西岸美術館)

文/陸亦瑝

時隔兩月,西岸美術館“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于3月20日重新向觀眾敞開大門。一反冬日的蕭瑟,龍騰大道兩邊的樹都吐了新芽,美術館裏的觀眾雖不比去年11月西岸藝術節時的熙攘,卻看得出都是有備而來。

巴黎蓬皮杜中心 (圖片來源:網路

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美術館創建於1977年,是一家法國國家公共文化機構,它收藏著歐洲最豐富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涵蓋造型藝術、攝影、新媒體、圖像藝術、實驗電影、建築和設計等廣泛領域,擁有超過12萬件作品。這次“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圍繞20世紀和21世紀展開,呈現了百餘件蓬皮杜中心館藏。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劃分成十一個章節,展現視覺藝術中有關“時間”的不同概念與多種呈現。

展覽現場

喬治•庫布勒在《時間的形態:造物史研究簡論》中寫道:“不論歷史學家的學識專長是什麼,他們的目的都是描繪時間。”   時間如同思想不可知。我們只能通過間接方式感受它,例如通過時間段中發生的事件、觀察事物變化速度的快慢、標識事件發生的順序等等。本次展覽通過截取不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或是同一藝術家不同風格的作品,為觀眾展現時間瞬間而又永恒的形態。

保羅•克利,弗洛倫薩別墅,1926

展覽的第一個部分通過“現代:20世紀早期的藝術與工業城市”、“節奏與共鳴:1920-1930年代的抽象繪畫”、“長夜當日:兩次世界大戰時間的古老夢境”、“書寫自我:1945年之後的態勢抽象”、“殊途:書寫、描畫、譜記”、“平衡之舉:寓居於空間與時間”和“運動中的眼睛與身體:歐普藝術和動力藝術”7個章節探究現代性的時間,跨越達半個世紀。

展覽現場

工業革命重塑了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現成品”的概念在此時相互碰撞。畢加索以幾何形體描繪人物,保羅•克利以色塊、線性圖案描繪城市記憶,馬塞爾•杜尚將現成品搬到美術館。而後,音樂因其內在的抽象屬性,成了藝術家們的借鑒對象,瓦西裏•康定斯基、弗朗提歇克•庫普卡、保羅•克利都是典範。

趙無極,《04.05.64》,1964

在第五章“殊途:書寫、描畫、譜記”中,亞洲的聲音開始出現。趙無極將中國傳統書法中的動態元素糅合到畫面中,使其充滿動感和節奏感,似一首激昂樂曲在畫布上的演奏。

展覽現場

隨後“平衡之舉:寓居於空間與時間”篇章中,藝術家們衝破畫布作為媒介的依賴,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動態雕塑”,埃爾斯沃思•凱利的“繪製的浮雕”開始與空間、建築對話。

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二部分由“物質與記憶:檔案的當下”、“運轉中的自然:變化之地形學”、“曝光:攝影時代的繪畫”和“轉移中的國家:全球範圍過度”4個章節組成,在這階段,線性歷史敘述的根基已經漸漸動搖,歷史敘述由多種地域與不同方式交織而成。攝影、裝置、文本等新形式成為藝術家表述的手段。

赫蘇斯·拉斐爾·索托 《可穿透的立方體》,1996

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檔案1965-1988》,1989

波爾坦斯基的作品《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檔案1965-1988》由646個生銹的錫制餅乾盒構成,其中存放著2000張照片和來自藝術家工作室的各種文件。他試圖保存一個人一生所有的痕跡,而“構建的歷史”是否等同於現實呢?作品探討了真實與虛構、現實與記憶之間的關係。

羅伯特•史密森,《螺旋形防波堤》,1970

羅伯特•史密森是大地藝術的先驅,他所創作的《螺旋形防波堤》是代表作之一,1970年,他在美國猶他州無人問津的大鹽湖邊,將近6000噸岩石傾倒在鹽湖中,形成一個螺旋形狀的堤壩。整條螺旋長達500米,一直延伸到鹽湖深處,螺旋中心離岸邊46米。石塊每天被沖刷,螺旋被淹沒,又出現,表現出自然的變遷和時間本身的蜿蜒。史密森以攝影、錄影,文字等形式記錄這件作品,大部分觀眾也是通過這些方式了解它,而非親自去到現場,這件大地藝術的代表作並非以來面貌與觀眾相遇。

安妮特·梅莎捷,《我的誓願》,1989

安妮特·梅莎捷,《我的誓願》(局部)

從20世紀早期的立體主義、“現成品”的概念産生,到超現實主義、抽象藝術、歐普藝術,直至今日全球化和後殖民主義影響著藝術,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敘述了一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故事。我們從一個個時間片段中,從藝術家某一時間節點的作品中,體驗到了時間之於他們、我們,以及時間本身的意義。

克裏斯蒂娜•伊格萊西亞斯,《無題(通道Ⅱ)》,2002

其他部分作品展示(圖片來源:西岸美術館)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1876年生於佩什蒂沙尼(羅馬尼亞聯合公國) 1957年逝于巴黎(法國) 《沉睡的繆斯》,1910年 拋光青銅 1963年由男爵夫人荷內·伊蘭娜·弗蘭尚贈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羅伯特·德勞內 1885年生於巴黎(法國) 1941年逝于蒙彼利埃(法國) 《巴黎城》,1910—1912年 布面油彩 1936年由國家購入 1937年入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費爾南·萊熱 1881年生於阿爾讓唐(法國) 1955年逝于伊維特河畔吉夫(法國) 《拖船甲板》,1920年 布面油彩 1965年由男爵夫人艾娃·古爾戈·貝各斯遺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1876年生於佩什蒂沙尼(羅馬尼亞聯合公國) 1957年逝于巴黎(法國) 《吻》,1923—1925年 石頭(棕色石灰岩) 1957年由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先生遺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瓦西裏·康定斯基 1866年生於莫斯科(俄羅斯帝國) 1944年逝于塞納河畔訥伊(法國) 《黃紅藍》,1925年 布面油彩 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彼埃·蒙德里安 (又名彼埃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 1872年生於阿默斯福特(荷蘭) 1944年逝于紐約(紐約州,美利堅合眾國) 《紅藍白的構圖II》,1937年 布面油彩 1975年購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傑克遜·波洛克 1912年生於科迪(懷俄明州,美利堅合眾國) 1956年逝于東漢普頓(紐約州,美利堅合眾國) 《繪畫(黑、白、黃、紅之上的銀色)》,1948年 油彩紙本,裱于畫布 1972年購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蓬皮杜中心在滬展什麼?“時間的形態”西岸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