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動畫真人版《花木蘭》海報
文/楊力菲
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寫到,只有打破作者作為意義的壟斷主體的地位,才能開啟作品與觀眾之間的對話,從而實現真正的意義解放。好萊塢影像裏的中國人並非中國人的真實鏡像。只有以人類歷史作為共同講述的對象,排除歧視與誤解,才能衝破語言和文化的藩籬,鑄造起通往真理天堂的巴別塔。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發,原定於三月份上映的《花木蘭》在國內外撤檔。事實上,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由中國演員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動畫真人版的預告片一經亮相,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花木蘭》動畫版最早上映于1998年,相對於傳統的迪士尼公主,花木蘭打破了女性的傳統形象,比起白人公主們等待王子救援,迪士尼版的花木蘭征戰沙場、為國效力、有勇有謀,最後救出了皇帝,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國外來講中國故事從來都褒貶不一。從20世紀初的傅滿洲到去年大火的劉玉玲,以及紅遍世界秀場的中國超模呂燕,西方人眼中對中國人形象的印象和審美與我們之間似乎有一種“誤差”。在動畫版《花木蘭》中,蟋蟀、龍、祠堂以及角色們對統治者的忠誠作為主要元素反覆出現,以強調故事的東方特質。但西方這種過度的想像力和詮釋在中國人自己看來,卻像動畫片中的那碗培根煎蛋粥,顯得有幾分彆扭。
迪士尼1998年版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形象
劉亦菲版的《花木蘭》預告片公佈以來在國內沒少被人詬病,但人們這次將注意力從演員的專業技能轉移到了電影語言,角色們一口流利的英文使許多觀眾感到不適,甚至有人挨個羅列出演員們的國籍,質疑她們是否有能力和資格演繹中國古代的英雄故事。《花木蘭》由此産生了一種文化分歧的現象,一種傳統與現代的斷裂。
實際上如今我們日常中的文化大都是由西方帶進現代社會的,從日常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穿著的衣服、甚至是我們的住宅,而自我傳統只佔據了其中一部分。因此當李子柒紅遍You Tube坐擁近千萬粉絲的時候,我們並不應自我陶醉。不可否認,李子柒呈現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且不説看起來造價不菲的衣服,視頻中的烹茶煮飯也並非是現在進行時,並不是中國鄉村生活真實的表達。
視頻中的李子柒形象
伴隨著李子柒現象一起發生的是,近年來身著漢服的青年男女出現在大街小巷,但相比鄰國日本與南韓的傳統服飾文化,中國城市中的漢服總是顯得難以融入。也許這些被浪漫化的對傳統情愫的表達,可以理解為借助傳統中自我與他人的差異性來對身份加以強化,但這同時也容易掉入他人的陷阱。在別人的凝視下,我們不自覺地被浪漫化為一個異域他者,正如拉康所言:凝視似乎擁有這種優先權,以至於最終使我成為盲點。
當我們把苛刻審視的目光投向了他人,卻忘記了文化自信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如果我們對好萊塢漫威英雄的的喜愛多過對中國古代英雄的崇拜,對西方時尚的追求多過對中國傳統氣節的敬畏,那一身漢服、一段視頻依然無法撐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當代中國人的形象在以好萊塢為主的國際熒幕上依舊是模糊的,除了以一代代的武打明星在西方世界裏“自我東方化”,強化著西方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之外,我們是否孕育出了真正可以代表當下中國人、反映中國人新的精神面貌的文學、藝術、音樂呢?建立清晰可辨識的形象並不意味著拋棄過去,而是賦予它更深厚的傳承精神,擺脫與當下格格不入的舊姿態,使其真正地連接起過去和現在,並開拓出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