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迪·勒特文,迴旋,2020.場域特定裝置,剪紙,尺寸可變.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文/海良
溫迪·勒特文的工作室位於半山腰上的一片森林裏。在她的露臺外,遠處的城市燈光漂浮在黑暗中,與夜空的星光交織在一起;每當微風拂過,沙沙的樹葉便不知疲倦地響起。在她的窗內,空間被抽象的元素所佔據。線條、形狀、符號——這些由人類大腦創作出的形象,自虛無中編織出一片豐富而又簡潔的世界。
大自然為勒特文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慰藉和創作靈感。而她的藝術創作形式則表現得相對理性和符號化,反映著她的經歷、意識和追求。她的創作包括裝置、雕塑、繪畫和藝術家書籍等,于不同的藝術媒介之間探索著她獨特的個人抽象語言。她對於探索和表現自然的形式、圖像、重復和韻律有著獨到的興趣,以去繁就簡的方式進行著創作。
溫迪·勒特文,迴旋,2020.場域特定裝置,剪紙,尺寸可變.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勒特文的裝置藝術融合形式感與圖像感,並致力於以全新的方式變革和定義外在空間。她發展出自己的形式語言,以能夠喚起共通記憶的符號來構成能被廣泛理解的視覺語言邏輯。她懸挂于空中的裝置和雕塑作品是光、影、空氣、動力和映象的動態整體,它們始終被環境因素所驅動,例如被流動的空氣和變化的光線所影響。她的場域特定裝置《迴旋》(2020)無論從創作過程還是藝術表現上,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勒特文將這件作品的組件帶到場地,並根據場地的空間特點去安排組件之間的空間關係。創作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不可重復的,只適用於這一特定情境。這件裝置作品的黑色、黃色和紅色組件來自於她的線條繪畫,它們的圖案、形狀和光影彼此干涉,與空間産生共鳴,體現出強烈的存在感。它們懸于空間之中,自然産生運動、互動和干涉,這正形成了這件作品的動態特質。
溫迪·勒特文,曲水,2020.場域特定裝置,設色鋁板,尺寸可變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曲水》(2020)在《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曲水》(2020)在《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她的另一件場域特定裝置作品《曲水》(2020)則體現了她對自然地景解構、演繹和再創造的興趣。《曲水》的主體由數片白色的設色鋁帶組成,它們被彎折成數個形態自然的曲面,很容易令人聯想起飛濺的水。它是一條抽象的河流,象徵著流動的形式、節奏和時間,將觀看者引領至抽象的景觀和自然體驗之中。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的論述能夠精準地描述作品中的詩意:“道法自然。”這件作品的觀賞者能夠自然地感知到物理空間和幻象空間的交錯,以及隨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的週遭。
溫迪·勒特文,流動烏托邦II,2020. Urban Outfitters總部場域特定裝置 ©溫迪·勒特文,致謝Urban Outfitters總部
在為知名時尚品牌Urban Outfitters總部創作的另一件裝置作品《流動烏托邦》(2020)中,勒特文十分關注”煉金術“的概念——將金屬轉換成萬能元素。她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實踐中對自然圖形和能量流動的印象在這件作品中融合在了一起,創造出了流暢巧妙的懸挂式繪畫。她參考並對比了各種生物和人工的形態,這些形態能夠令人想起蜂巢,電路,聲波圖和人體血管分支等不同的事物。她通過顏色和線條將所有這些元素統一起來,創造出流動的構圖,並希望喚起觀看者內心和諧與幸福的感受。
勒特文希望通過整合“標記”和“繪畫”,來尋找顛覆傳統藝術實踐的方式。這一實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藝術家的手工,而其中採用的高科技工藝,例如鐳射切割,在本質上則更加機械化。這樣的做法可以保證她的創作方式與作品主題是一致的。這也反映出她一種探求:某種普遍的真理支配著她觀察到的所有不同事物,在時間長河中成形、發展並消散。她的裝置作品包含著時間的流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或“結束”;每一次來到不同的場所,她都會根據語境重構和改造她的作品。她對個人抽象語言的使用,如實反映著她思考過程的波動;作品的色彩、構造、空間關係的演化,盡可能適應著不斷變化的世界。
溫迪·勒特文,涌流之間,2020.布面油畫,121.9 x 91.4 cm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溫迪·勒特文,潮·退,2020.布面油畫,121.9 x 91.4 cm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在勒特文對形式、現象和空間的探索之路上,裝置藝術是一項重要的表達媒介。而她一些形式更為傳統的藝術實踐能夠從不同的維度表達她相似的思想。她的油畫作品是對平面和空間關係的革新試驗,與她的裝置和雕塑作品有著相同的創作邏輯。作品的構圖往往暗含著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哲學,以視覺的局部揭示更宏大的整體。在她的布面油畫《潮·退》(2020)和《涌流之間》(2020)中,色彩成為了一種手段,用以創造和操縱視覺上的空間感;色彩的搭配讓圖像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距離、角度、甚至動態。數層在畫面中振動的線條上揚或下降,分割出與平面的不同空間關係。線條同時出現于畫面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區塊間出現或消失。畫面語言的創作邏輯致力於解讀和描繪抽象的景觀,並表達出在流動中共時、共鳴、和諧、變動的一系列狀態。
溫迪·勒特文,地下藍,2020.紙上墨色,76.2 x 55.9 cm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溫迪·勒特文,紅裂,2020.紙上墨色,76.2 x 55.9 cm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溫迪·勒特文,驟燃,2017.紙上墨色,76.2 x 55.9 cm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勒特文的水墨畫系列始於2010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前後。她關注環境變化問題,例如海平面上升和超級暴雨。這些現象令她開始想像末日景色,因此她的水墨畫中會出現對大地傾覆、河流升空的抽象描繪。她的水墨技法也逐漸向著更簡潔、更直截了當的方向進化。近期作品《紅裂》(2020)和《地下青》(2020)幾乎完全是單色作品,分別以不同層次的紅色和青色呈現。單色經常用以強調冷暖、調性或情緒,以及時間的不同階段。勒特文深思熟慮地控制著色彩的運用,希望凸顯出暗與亮的關係。畫面中,抽象的水流在虛與實的不同部分之間蜿蜒;暗部隱喻著自然界中的神秘主義和未知部分,而亮部隱喻著虛空和廣闊無垠。水墨畫的留白技法賦予了畫面透明感,令暗與亮的關係更加明確切實。這一系列對形式的探討較少,而更多在於對節奏變化的探索,通過繪畫技巧中水墨的泄漏和傾倒來試驗流動的本質。
《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與其他類型的藝術創作相比,勒特文的雕塑作品更加具有實驗性,更加大膽地塑造、組合和操縱抽象元素以表達她的核心創作思想。她的剪紙組合與立式雕塑都致力於打破繪畫與雕塑的創作邊界。勒特文通過並置、分離或重組視覺語匯,創造出介於二維與三維之間的藝術媒介,並探討著不同事物與現象之間的深層聯繫和共鳴。
勒特文一直以來被圖像與空間關係所吸引,她的作品往往開始於將毫無關聯的線條、形狀和符號連接起來,進而從看似無關的視覺元素的組合中追求深層次的和諧。近些年來,她的創作重心漸漸由描繪景觀轉向了探索抽象。隨著她逐漸地將自然、人類、時間和空間作為一個自我平衡的有機整體來理解,她原本對大自然毀壞的擔憂得到了緩和。她的近期作品往往在抽象語言中暗含著時空運作、宇宙構造的宏大圖景。她篤信不同現象間隱含的抽象聯繫,同時會從其他領域獲得靈感,包括音樂、詩歌、科學和哲學。她始終遵從內心最真實的創作動力,漸漸在不同的領域間發展出審美通感。她與身為雕塑家和打擊樂演奏家的丈夫蓋裏·弗瑞德里克森(Gary Fredriksen)跨界合作的項目即是一個極佳的案例。勒特文創作出一組不同厚度、長度和形態的鋁板雕塑作為打擊樂樂器,通過敲擊振動産生變化多端的音色。弗瑞德里克森以勒特文的雕塑啟發靈感,進行即興創作,演奏出不同尋常、甚至不和諧的打擊樂音樂。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這一形式的演出正映射出了勒特文的核心創作思想,即“萬物會聚”或“時空收束”(卡爾·揚,《共時性:一種非因果性原理》,1960)。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揚的理論認為兩個或以上的心理和物理現象,或有意義的巧合之間,一定存在著因果聯繫。勒特文引用這一理論來表達她堅信的原則:比起完全的隨機性,世上的事物之間一定始終存在著深層的規律和聯繫。本質上,她懷著積極的態度去看待世上一切破壞、動蕩和變動的現象,致力於創作出昂揚的、充滿活力的藝術作品,希望能夠鼓舞人們擁有平和樂觀的內心。
《溫迪·勒特文:交會之際》展覽現場。攝影:海良 ©溫迪·勒特文,致謝否畫廊
關於藝術家
溫迪·勒特文(b. 1962,美國費城)
溫迪·勒特文在費城長大,是一位活躍在大紐約地區的跨媒介藝術家,創作包括雕塑、裝置和繪畫。她獲得了泰勒藝術學院的藝術學士學位和亨特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目前在紐約大學和帕森斯設計學院教授藝術與設計。她曾為Urban Outfitter總部(費城),PULSE藝術博覽會(邁阿密),總督島藝術博覽會(紐約),Art on Paper藝術博覽會(紐約),熨斗大廈Prow藝術空間(紐約),Market Art + Design博覽會(布裏奇漢普頓)以及帕森斯藝術學院的Sheila R. Johnson畫廊(紐約)創作大型場域特定藝術裝置。她曾獲得MacDowell Colony獎學金以及紐約Dieu Donne Papermill駐地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