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宇等,北京之春,現代壁畫,200×450cm,1960年
文/馮宇
透過北平看北京,這些地方你去過了嗎?
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國。單位停工,學校停課,人們不再走親訪友,不再出遊度假;每日新增病例起起落落,人們的內心也上上下下;復工的日期也無法預測,人民在焦慮中等待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1994年在東方油畫藝術廳上班,這幾乎是北京最早的一家畫廊,在那時合作的名單裏,直到現在依然活躍在人們視野中的藝術家,差不多就是經典的代表了。從畫廊到拍賣行再到如今的藝術機構——勢象空間,我一直從事著20世紀老一輩藝術的資料整理和市場工作,一些藝術家與他們在世時就比較熟絡,一些則是通過後人的接觸慢慢熟悉,從人品到藝品的了解,讓我對他們崇敬……
工作讓人充實,讓時間不再緩慢。就著手邊僅有的資源——一台工作電腦和一摞畫冊,我開始認真研讀,在此期間,有疑惑就尋證,有發現就分享。其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藝術家對同一地方、同一景物或同類人群進行寫生描繪,儘管年代不同、角度不同、材質不同、表現手法不同,但我看到他們相同的嚴謹態度、和對自然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看到這一幅幅風景作品,我對宗其香之子宗海平先生説:這麼美的風景,好想去看看!海平先生立刻回復:等疫情過去,我們陪你看!
等疫情過去,我們相約去看看!
1. 北海公園
張光宇和祝大年是同事,從中央美術學院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光宇以設計見長,祝大年則是現代壁畫的名家。
195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光宇、祝大年等人組成的壁畫工作室接到任務,為釣魚臺迎賓館大廳繪製一幅大型壁畫《北京之春》,作為1960年“五一”勞動節的國家獻禮。畫面中中國傳統泥塑、花瓶、花朵、風箏、遊船等有序置放,遠處京城名勝故宮角樓、白塔寺、天壇,以及十大建築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一一呈現,一幅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一派祥和的北京之春。
李瑞年,北海公園,布面油畫,53.5×55cm,1955年
宋步雲,北海船塢,布面油畫,32×41.5cm,1960年代
有幾位老藝術家,總愛描繪家附近的景色。李瑞年畫北海公園,宗其香畫團結湖公園,古元畫玉淵潭公園。如果他們這類題材的作品集中舉辦個展覽,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北海公園》《北海船塢》,創作時間相差近10年,一幅盛夏,一幅暮秋,從遠處白塔來看,作者角度近似,只是遠近不同罷了。
李瑞年的作品永遠是安靜的,即使畫面有人物,有動態,但也是一首安靜的抒情詩。宋步雲作品多有人物出現,哪怕寥寥幾筆勾勒幾個人物,畫面立刻鮮活起來,立刻有了生命氣息。
對於兩位同年出生,不同的留學經歷,相同的對於藝術執著的追求和對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李瑞年和宋步雲都應該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一直認為,祝大年的風景作品,如仙境,如世外桃源。看《北海》:藍天白雲,亭軒廟宇,水中倒影,荷葉婷婷,令人神往。
祝大年,北海,工筆重彩,84×120cm,1980年代
2. 雍和宮
1946年,徐悲鴻創建國立北平藝專,孫宗慰、宗其香應邀從重慶來到北平,擔任學校任課老師。他們既是師兄弟又是同事,感情篤深,經常在一起作畫。
這兩幅《雍和宮》即是相約寫生作品。藍天紅墻,琉璃青瓦,佛教聖地,莊嚴肅穆。據宗其香之子宗海平透露,當日孫宗慰、宗其香結束繪畫,每人討要了小佛頭,豐收而歸。
孫宗慰,雍和宮,布面油畫,45×33cm,1947年
宗其香,雍和宮,紙本彩墨,23.5×26.5cm,1947年
3. 故宮角樓
故宮角樓,又稱九脊殿。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建築藝術于一身,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成為紫禁城的標誌。藝術家都是慧眼識珠。
孫宗慰和宗其香兩幅作品創作年代相同,但取景角度、距離遠近不同,開闊的視野下,角樓全貌呈現。
孫宗慰,北平角樓,布面油畫,30.5×40cm,1947年
宗其香,故宮角樓,紙本彩墨,23.5×26.5cm,1947年
張安治則在樹榦枝椏間,窺得其容貌。
位於北長街北口西側的佛教協會,是羅爾純在90年代經常去的地方。出來向右就可看見絢麗的角樓,白雪覆蓋的角樓更有一番神韻,更能吸引畫家將她定格。
從幾幅作品中,半個世紀以來的故宮角樓可見一斑。優秀的繪畫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也是一部記錄歷史變遷的畫卷。
張安治,故宮角樓,紙本水彩,29×38.5cm,1950年代
羅爾純,故宮春雪,布面油畫,74×82cm,1995年
4. 北海團城
北海團城,和故宮角樓遙遙相望。團城白皮松,又稱“白袍將軍”,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它屹立在這團城之上,見證古都榮辱興衰,也盡展身姿,讓遊人觀賞,讓畫家描畫。
孫宗慰、宋步雲和吳冠中筆下的白皮松,角度幾乎一樣,畫面正中央都是高大聳立的樹榦,根基之上又分三枝,呈三足鼎立之勢,穩健中的平衡美。
孫宗慰、吳冠中作品畫面是靜態的,迎著朝陽,靜默無聲,宋步雲所描繪的是雪後的景象:蒼松之上雪未消融,人們賞雪賞景,陽光閃耀在樹葉間,又是一個豐年!
孫宗慰,北海團城上的白皮松,紙本水彩,36.8×32.3cm,1948年
宋步雲, 團城之冬,布面油畫,56×46cm,1950年代
吳冠中,北京團城,紙板油畫,34×26cm,1963年
5. 天安門
天安門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地。老百姓愛在這裡拍照留念,藝術家則用畫筆表達崇敬。選取宗其香、戴澤兩幅作品的角度都是自東向西,縱深感讓畫面一直延伸,視覺上磅薄大氣,沉穩的紅色,天空、水面的藍色,使畫面純凈透亮。
宗其香,天安門,紙本水彩,29×38.5cm,1954年
戴澤,長安街與金水橋,紙本彩墨,22×43cm,1959年
長安街是北京城的中心軸,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平。長安街原有東西兩座牌樓,分別位於東單路口和西單路口,建於1652年,拆于1954年,前後300多年的歷史。
吳作人和宗其香描繪的均是東長安街牌樓,畫面右前方的建築為今日北京飯店老樓,由此可見兩人取景角度基本相同,只是一幅送往一幅迎來。宗其香是夜景表現,天安門上空煙花乍現,人們手牽手,奔跑而去,作者是否也是和家人手拉手緊跟其後?
宗其香,到天安門去,紙本水墨,38×52.5cm,1953年
吳作人則是表現冬日雪景,路面積雪尚未消融,行人馬車、汽車、摩托車各行其道,鏟雪的人、噴涌的濃煙以及泛黃的地面,是這個城市的溫暖。這幅作品應該繪于1954年年初,牌樓于同年8月拆除,不知作者是否提前知曉這資訊,這也許是最後的記錄和留戀。
50年代初,朝花出版者(現人民美術出版社)組織一批中堅力量描繪京城12景結集出版,這便是其中一幅。如今,這處京城景觀只能在史料和作品上去感知了。
吳作人,東長安街牌樓,布面油畫,60×80cm,1954年
6 什剎海
進入50年代,祖國建設日新月異,人們生活豐富多彩。國家號召“鍛鍊身體建設祖國”。什剎海露天游泳池是大家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湛藍的天空,如織的人流,多彩的泳裝,積極健康的姿態,無不昭示新中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
作者位於一角,記錄著這溫馨的時代畫面。宋步雲1949年因某種原因,不得不離開他參與籌建的北平藝專。他沒有消極,從50年代開始,走遍京城各個角落,描繪京城風情風景。百度搜索“您還記得當年的什剎海游泳池嗎?”,眾多歷史照片裏這幅作品赫然其中。
宗其香多幅作品表現什剎海游泳池,他畫喧鬧的游泳場景,也畫寂靜無聲的場面。如今泳池不復存在,但它一定是很多人心中溫暖的記憶。
宋步雲,什剎海游泳場,布面油畫,89.1×115.7cm,1950年代
宗其香,什剎海游泳池,紙本彩墨,30×41cm,1954年
宗其香,什剎海游泳池,紙本彩墨,29×38cm,1954年
7 頤和園
50年代末,古元經歷了“反右”“大躍進”後,一度迷茫。1962年,他創作了水彩作品《玉帶橋》,水色淋漓,明凈純粹。隨即又創作了浮水印木刻《玉帶橋》,這是古元版畫作品的經典之作。盛夏時節,荷葉田田,這座在頤和園裏屹立百年的的古橋依然優美、沉著。而古元心中的“橋”呢?
古元,玉帶橋,浮水印木刻,28×32cm,1962年
古元,玉帶橋,紙本水彩,29.5×39.5cm,1962年
同樣,這個問題也一直橫亙在宋步雲心中。在創建國立北平藝專初期,宋步雲為校址和職工宿舍盡心盡力,四處奔波。吳作人和宋步雲被稱作悲鴻先生的“左膀右臂式的得力助手”,吳作人主抓業務,宋步雲主抓行政管理。
1953年徐悲鴻離世,同年宋步雲創作《玉帶橋》。畫面中,玉帶橋像一座脊梁,歷經風霜,毅然堅固,作者以微仰的視角,透過橋身和橋洞,看向更遠的天空,更美的景色,也許還有更美好的未來。
宋步雲,玉帶橋,布面油畫,46.3×56.4cm,1953年
8. 天壇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將北京明信片化的藝術家,當屬宋步雲、宗其香和戴澤了。三幅天壇,分別作于1960、1970和1980年代,十年又十年,風風雨雨中走來,天壇建立距今整整600年。它由祭祀的場地,慢慢演變為中華的象徵,建築的典範,美學的楷模,畫家的素材。三位藝術家用不同角度,不同材質,來描繪這一宏偉聖殿。
宋步雲,天壇,布面油畫,31.5×41.5cm,1960年代
戴澤,天壇,布面油畫,40×53cm,1972年
宗其香,天壇祈年殿,紙本彩墨,31.5×41.5cm,1983年
9 滑冰場
國立北平藝專成立以後,部分教職工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滑冰。
蕭淑芳女士最為活躍。蕭先生在1930年代獲過華北地區花樣女子滑冰的冠軍。那時的冬天是極冷的,美院的院子裏潑上水,就是冰場了。
那時在北海公園、中山公園也都有了正規的滑冰場。教師們滑冰,也畫滑冰的場景,那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也因此留下一幅幅精彩的作品。
1947年,北平藝專教師在北海滑冰。左一為宗其香,左三為蕭淑芳,左四為康壽山,左五為葉淺予,右一為李樺
1930年報紙所登蕭淑芳滑冰像
艾中信,滑冰,布面油畫,71×88cm,1946年
孫宗慰,溜冰場,布面油畫,88×65cm,1947年
蕭淑芳,北海溜冰,布面油畫,60×81cm,1954年
李瑞年,什剎海冬天,布面油畫,81×65cm,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