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北京城區街頭 攝影:中國網鄭亮
2020年的這個春節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是不平凡的,受世界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本喜慶祥和的氛圍,全國上下進入了緊張的“抗疫時間”。口罩、護目鏡、塑膠手套成了出門的“必備配飾”,睡覺、做飯、曬照成了每日的“社交儀式”,隨著春節後啟動的大範圍線上“復工”,人們開始反思此次疫情帶來的啟示。
作為人流聚集高發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不可避免的在疫情期間採取了封閉措施,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暫時閉館,畫廊、藝術中心暫停營業,本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中環、北京畫廊周、佳士得香港春拍等重要展事也取消或延期……全國範圍內的藝考被迫推遲,本該在2月17日前後復課的大中小學生們,也突然多出來的“假期”中陸續開始了線上學習,而對於公共文化空間的從業者,除了靜下心來策劃好未來的展覽活動,全面的思考如何在疫情結束後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這樣的“補課”或許也很重要。
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內文化場所舉辦展覽的品質正日漸提升,在公共教育領域探索的成績也有目共睹,部分文博機構還未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設置了不同的觀覽方案,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空間逐漸成為 “城市的客廳”。然而,喜迎八方來客的同時,人群的大量聚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與問題:遇到突發事件的疏散預案、藝術珍品的安保措施、突發疾病的先期醫療措施、潛在傳染病源的的發現與隔離方案、“爆款”展示發生聚集事件時的情緒安撫等等,都是出現在管理者“考卷”上的新問題。
央視曾進行過多次有關國內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普及及使用情況的新聞調查,AED作為用於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救儀器,與心肺復蘇術配合使用可極大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在我國包括車站、商店、餐廳等公共場所, AED的配備率、特別是掌握使用AED的工作人員比率仍然不高。在採訪中一位負責地鐵安全引導“阿姨”的話值得讓人反思,大致意思是“這個(AED)設備很貴,上萬元一套,試一下就沒了,也不敢動,也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據資料統計,截止2019年末,中國國內安裝AED設備超過2800套,然而這個數字對於動輒擁有超千萬人口的中國城市規模來講或許遠遠不夠。同理,對於需要應對人員大量聚集的公共文化空間,如果突遇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能在第一時間採用AED進行有效施救的比例有多大,這份答卷或許不一定能讓人滿意。
在討論“價更高”的自由與愛情之時,無價的生命依然“誠可貴”,即使上萬元的AED設備,在失去護衛生命底線的意義後便是一文不值。
當然,同樣珍貴的還有那些讓觀眾翹首以盼的藝術品們。如何讓觀眾盡可能貼近的欣賞稀世珍品的魅力,又做好藝術品的安保工作,二者之間“火候”的把握對與管理者來講難度依然不低。國內展覽觀眾的素質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有時仍會看到孩子碰壞展品、觀眾觸摸畫面等等情況的出現,即使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依然有藝術家同行吃掉了估價高達12萬美元的作品(雖然只是一根香蕉加膠帶)。誠然,管理者不能、也沒有理由將所有展品都封存在玻璃展櫃中,也不能保證工作人員隨時隨地盯著每一件展品、每一個觀眾,但或許一堂簡短的觀展禮儀與素養課、特別是針對孩子們的博物館通識教育課的開展,會起到可觀的積極作用。尊重每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尊重每一個藝術家的表達,就如同那顆香蕉,可以不理解、不欣賞,可以批評、忽略,甚至可以當場吃掉自己購買的另一根香蕉,但對於藝術家表達的尊重是每一個走入展廳的人所要共同遵守的。
對於公共文化空間而言,類似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爆款展覽是否應該安排專人撫慰排隊人群的情緒,是否需要利用網路平臺分批次安排和疏導防止人員過分聚集,是否可以長期引入紅外線體溫篩查系統以預防部分類似“新冠肺炎”的傳染病人群出現的潛在危險,這樣的“假期”,抓緊“補課”或許正當其時。(周小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