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簡談年畫的歷史起源與發展創新

簡談年畫的歷史起源與發展創新

時間: 2020-01-24 17:23:14 | 來源: 藝術中國

又是一年春節到,家家戶戶張貼對聯,格外喜慶熱鬧。隨著國家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增快,似乎年味也發生著一系列改變,以前常見的很多春節習俗,似乎只剩下了貼對聯和團圓飯等,逛廟會和放鞭炮都很少了,已經逐漸被上網和旅遊等娛樂活動取代。在眾多春節習俗中,年畫更是逐漸淡出現代年輕人的視野。很多一齣生就面對網際網路和手機電腦的00後,也許都沒有見過年畫。本文簡略的梳理一下中國的年畫起源與分類、發展,以及在新時代的當代轉變。

年畫,起源於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最早源於古代的門神畫,門神畫最早被稱為“門畫”,古書如《荊楚歲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都有記載。歷史上民間對年畫還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 ...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烘托年味,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

從製作方式上來看,一般我們常見的民間年畫多用木版浮水印製作,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其餘還有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等;從製作尺幅上來看,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比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而從製作年份來分類的話,六月以前的産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産品叫"秋版"。


而從産地上來分類的話,年畫有四大産地,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其中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最為悠久,可謂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和發祥地。

從年畫的內容上來看,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頌昇平的。像“鯉魚跳龍門”、“年年有餘(魚)”、“招財進寶”、“喜得貴子”、“歲寒三友”等等。年畫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不斷演變的。近年來,過去,財神、福祿壽三星、仙女、大胖小子、戲曲人物是年畫的主要內容,如今,過去年畫中的金元寶、珠寶,近年來也改變成為人民幣甚至美元以及數位科技産品。從一定程度上,年畫也反映了社會老百姓的心態與民情。


年畫在北宋時期發展迅猛,當時商業繁榮、手工業日漸成熟,雕版印刷術也得到了巨大發展,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開始印賣木刻年畫,題材上也大為擴展,如風俗、戲曲、美女、娃娃等年畫題材開始出現。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才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産地。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後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使得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時代在變,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年畫也要隨之改變,關於年畫的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各種實踐仍在進行,比如于去年11月份在山東濰坊舉辦了“新年畫·新生活”2020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大會聚焦了年畫的歷史傳承與市場轉型,探尋年畫傳承發展新模式。另外在今年1月8日舉辦的中國•蘇州第二屆國際木版年畫展,共展出海內外共300余幅精品木版年畫,為大眾獻出了一場傳承與創新交融的版畫盛宴。

中國•蘇州第二屆國際木版年畫展現場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隨著傳承與創新,年畫開始回歸與振興,隨著更多藝術與工藝人才的參與,年畫也將迎來新的發展良機。

年畫作品欣賞:

 









 


簡談年畫的歷史起源與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