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0余位國內外嘉賓解讀:面對當下全球藝術品市場,行業大咖都在探討哪些問題?

20余位國內外嘉賓解讀:面對當下全球藝術品市場,行業大咖都在探討哪些問題?

時間: 2019-12-04 | 片長:00:07:09 | 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嘉賓合影

瑞雪兆豐年,銀裝素裹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結構與創新:2019全球藝術品市場研究國際研討會”(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lobal Art Market Research) 在中央美術學院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與國際藝術市場研究學會中國分會(TIAMSA CHINA)合作舉辦,邀請中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瑞士、英國、法國、波蘭、南韓等諸多國家和地區的20位具有代表性的學界研究者參會,以“結構與創新”為主軸,將最前沿、最專業、最深入的藝術市場研究通過演講形式進行分享,共同探討國際語境下,當前國際藝術品市場動向與區域競合、藝術品市場商業及服務模式創新、藝術品市場與金融創新、藝術品市場技術創新、藝術市場類機構運營創新、藝術品市場研究全球化等諸多議題。

研討會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開幕式致辭

大會伊始,中央美術學院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首先代表中央美術學院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到來,併為研討會的召開發表重要講話。“藝術市場經常被喻為是經濟發展的‘晴雨錶’”,他表示,隨著全球經濟與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國的藝術市場在進入21世紀後也迎來了騰飛期,並成為躋身全球前三的藝術品交易體。在此語境下,此次全球藝術品市場研究國際研討會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轉型升級、中央美術學院迎來新百年之際于央美舉辦,對於中國乃至全球藝術市場的研究而言,將成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流與探討。

范迪安院長同時強調,作為中國第一個開設視覺藝術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師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學者對全球學術前沿熱點問題展開交流,希望將藝術市場這一經典話題推到新的文化語境和經濟環境之中。本次大會研究與探討的成果更是對藝術管理人才培育的知識儲備,“這既是一次學術研究和研討,也是在人才培養上的一次教學交流。中央美術學院由衷希望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以建設一個全球性的藝術市場研究體系為目標,搭建未來中國藝術市場和全球藝術市場相連接的寬闊的平臺。”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黃勇教授開幕式致辭

伴隨著中國文化産業和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化、多元化、國際化、科技化、金融化等趨勢增強,藝術品消費升級、藝術品財富管理受到關注、市場環節的建設需求不斷增強,這為中國乃至全球藝術市場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機遇。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黃勇教授坦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中國藝術品行業的縱深發展,藝術市場這一新興産業正同時進行全球化佈局與自我革新,面對著經營模式創新多元、線上線下協同發展、配套體系完善、區塊鏈技術探索等變革,助推著我國藝術品市場可持續發展。發言最後,黃勇教授殷切地表達了此次大會舉辦的初衷與目的,“在藝術管理學科體系中,藝術市場研究是最活躍也備受矚目的領域之一,是一門極富潛力的熱點學科,在這樣的學科背景下,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將以開放的心態共用經驗,願與諸位專家學者攜手,共同探討藝術品市場的趨勢與發展,為中國及世界藝術市場健康發展注入活水。”

【制度分析】法規、制度與市場形構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書記楊傑主持論壇

隨著世界各國藝術市場實踐的發展,作為市場基本保障體系的藝術管理制度、藝術法律法規與市場形勢構建,是當前探討如何保障藝術市場正常運作繞不開的話題。

德國北威州科學與藝術研究院教授Peter M.LYNEN,演講主題《藝術市場、藝術管理與藝術行銷》

德國北威州科學與藝術研究院教授Peter M. Lynen通過對以德國為代表的聯邦政府國家藝術市場進行研究,將西方傳統的藝術市場、藝術管理和藝術行銷體制現狀呈現給聽眾,並試圖探討從體制層面對藝術市場分析的可能性。

立足於藝術品具有商品性質的基本論點、基於德國藝術市場的當前狀況,Peter M. Lynen分別從縱向和橫向進行了藝術市場在社會與體制層面的深入研究。縱向角度來看,Lynen教授從三個社會層面來分析德國藝術機制的內在成因:國家和政府、文創産業和公民群體。Lynen教授在演講中提及,在建立聯邦政府體制後,德國的藝術市場受到來自國家、各州政府、文化部門等諸多不同力量的多層管控。一方面,這使得德國的藝術市場具有極大的地區差異性,坐落于不同地區的藝術機構與藝術市場呈現了迥然不同的格局;另一方面,藝術機構與項目也能夠獲得更多來自不同層面的資金與政策支援。橫向而言,Lynen教授以詳細的數據作為支撐,列舉了德國各地區、各門類的藝術在市場表現中的差異,並結合前面基於三個社會層面分析而導出的觀點,對德國藝術市場現狀成因作出了綜合分析。

談及中國與德國藝術市場在未來應關注的話題,Lynen教授説到:“中國與德國由於各種層面上體制的不同,兩個國家的藝術市場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在未來有關藝術市場的體制與法律建設方面,二者都應對‘公民社會對藝術市場的導向作用’這一可能趨勢著重關注。從法律層面上看,無論是自然人、法人,還是NGO、NPO,這些‘公民社會’中的基本法律概念背後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藝術運作模式。未來,‘公民社會’的明晰還將進一步影響藝術市場規則的建立。”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拍賣中心主任劉雙舟教授,演講主題《藝術金融制度困境與制度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拍賣中心主任劉雙舟教授則基於中國關於藝術金融制度的困境與制度創新進行發言。圍繞著“制度、法規與市場形構”的議題,劉雙舟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國當前藝術相關法律現狀與藝術金融制度的現狀。結合多年來調研的數據,劉雙舟教授指出,由於中國法律制度在藝術領域層面不夠完善,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藝術的相關法律,藝術市場的運作體制建立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目前藝術市場運作的依據主要基於以國家政策為主的“非法律約束”。同時他強調對藝術金融制度進行“再認識”,“由於藝術金融本身的特殊性,現有的空白領域可能會長期空白,這是整個藝術金融領域必須接受的現實。但立法的空白並不影響藝術金融的發展,藝術金融運作不是無法可依,只是沒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

對於如何解決“再認識”導出的實際操作問題,劉雙舟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藝術金融制度創新應基於三個層次來看,宏觀制度創新針對政策法規,中觀制度創新針對支撐體系,微觀制度創新針對業務模式。而當前最有可能達到有效創新的,應當是對於微觀制度的創新。” 以藝術金融市場的初步實踐為鑒,以行業發展需求為本,從藝術品保險業務、藝術品基金信託業務、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等微觀業務領域出發,劉雙舟教授分享了以安盛保險公司、藝術家共同信託基金APT、濰坊銀行預收購人制度等諸多案例,為聽眾進一步講解了微觀制度創新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劉雙舟教授呼籲藝術金融從業人員跳出思維定式,並表達了他對未來藝術金融體制轉變的殷切期望:“觀念的轉變是創新的前提,市場需求是創新的導向,效率和安全是創新標準,目的正當性是創新的底線。”

【資産分析】資産、價值、評估體系

研討會現場

藝術品投資作為有形資産保值的重要方式,對其價值的評估始終是藝術市場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藝術品作為商品引發的市場行為和現象也不斷為學界反覆探討。藝術品作為資産如何確定價值?藝術品價值如何在市場行為中維持穩定或增長?藝術品價值的評估體系如何建立並産生公正性?對藝術資産的價值評估將對藝術市場發展産生怎樣的影響?中意兩國研究學者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義大利米蘭語言與傳播自由大學教授Alessia ZORLONI,演講主題《國際藝術市場中的私人財富的影響》

義大利米蘭IULM大學藝術市場管理執行主任 Alessia Zorloni博士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私人博物館建立熱潮與公共機構之間的關係——切入引發對該議題的探討,圍繞“國際藝術市場中私人財富的影響”展開演講。

在過去的幾年中,Alessia Zorloni聚焦於世界各地區具有國際影響力、對公眾開放的、建立者在世的私人藝術博物館,圍繞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展開研究:是什麼促使藝術收藏者建立私人博物館?私人博物館如何通過收購和展覽來定位自己在本土和全球文化領域的地位?私人博物館對藝術市場和公共博物館有哪些影響?

對符合其劃定範圍的私人博物館,Zorloni博士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研究,其中著重關注了歐洲、美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私人博物館的興起。結合其研究數據與結果,Zorloni博士在演講中分析了私人博物館近年來興起的原因:一、由於公共博物館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在很多情況下難以被觀眾看到,私人藏家雖然有與公共博物館達成協定的願望,但往往卻很難真正形成合作;二、藏家希望保護他們的無形資産,進行文化傳承;三、藏家想讓自己的文化品位與公共博物館形成區分,並使其審美觀在大眾中形成一定影響力。

發言最後,Zorloni博士從商業角度談到私人博物館與市場和公共博物館之間的關係。“在過去15年中,私人博物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局限于幕後角色,而是積極投入到生産中。相較于公共博物館而言,私人博物館有更大的獨立性,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層面。私人博物館的興起,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是對傳統公共博物館審美和機構體制的一種補充。但它的市場意義更值令人矚目,它們通常與高凈值人群有很大關聯,且往往與藝術家的私人關係非常好,某種程度上私人博物館的擁有者能反作用於市場、引導市場的審美趣味,從而鼓勵藝術創作的創新。”

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藝術産業研究院 (上海大學)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賈杲(西沐)教授,演講主題《藝術品市場從藝術品交易到藝術財富管理》

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藝術産業研究院 (上海大學)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賈杲(西沐)教授則以中國藝術市場作為觀察中心,在演講中表達了他對藝術品交易及藝術財富管理的獨到見解。

伴隨著市場規模拓展與結構的調整,藝術品作為優質資産不斷推動著藝術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藝術的財富價值使得人們更多地關注其所對應的融資方式,這使得藝術金融服務逐漸成為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數據,賈杲(西沐)教授對比了中國藝術交易體系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藝術交易體系的區別,推導出“中國藝術市場一級市場邊緣化、二級市場一家獨大、博覽會起步較慢等失衡”的現狀,但同時也發現中國以新(融)媒體為代表的藝術電商、文交所等特殊“平臺➕趨勢”、“平臺➕藝術品資産管理”等新興交易模式以及龐大的私下交易等特色交易模式發展迅速的趨勢。

結合中國在過去推出的文化政策與相關市場表現,賈杲(西沐)教授提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出現的四大問題:誠信機制問題、定價機制問題、退出機制問題、支撐服務體系。“可以看到,藝術品市場本身無法完全解決以上問題。基於這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藝術品交易體系與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主線,中國應建立符合國情的交易服務體系。”賈杲(西沐)教授提出,從藝術品商品化走至現階段,藝術金融服務從業者應推動藝術品向資産化發展,進而走向金融化乃至證券化(大眾化),並以此為突破口拉動藝術品市場走出瓶頸。他還進一步強調了藝術財富管理業態興起的重要意義,並對該領域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歷史分析】歷史、審美消費與市場交易

在以往有關於藝術市場的研討中,往往會忽視藝術市場歷史在藝術市場學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但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藝術市場的發展時,不難發現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藝術品市場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圍繞藝術市場與藝術商業展開的話題,也從不僅限于藝術與審美本身。此次大會中,來自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學Jeroen Euwe教授與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明娣教授則分別基於西方與中國的藝術市場歷史進行了思想與學術的交流與碰撞,從經濟史、收藏史、市場史與交易史等諸多層面對中西方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市場現象進行了分析與推斷,為審美如何推動市場、藝術如何在社會中體現價值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式。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學教授Jeroen EUWE,演講主題《政經危機時刻的繁榮與蕭條: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藝術市場》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學Jeroen Euwe教授帶來了名為《政經危機時刻的繁榮與蕭條: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藝術市場》的主題演講。以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藝術市場為例,闡述了西方藝術市場在戰爭環境與和平年代中呈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兩種趨勢,從而進一步挖掘影響藝術市場的深刻因素。

Jeroen Euwe教授通過數據與圖表分析得出在戰爭爆發前,十九世紀西方藝術市場的變化主要受藝術仲介發展和藝術品市場國際化的影響。這使得十九世紀後期的西方藝術市場中,以藝術品經紀人為代表的仲介機制愈發重要,主要表現在藝術仲介數量增加、集群存在、專業化三方面。而到了二十世紀,情況則大有改變,戰爭對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和衰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戰爭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並非只是負面,相反,某種程度上它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藝術作為意識形態極大影響了市場。總體而言,當時市場受到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在此期間很多作品流失,從價格和出售數量上都影響了藝術市場。與此同時,戰時貨幣政策的調整也直接導致了這些資金向藝術市場流動,人們更願意將藝術品作為保值的儲備,而不是紙幣。”

    通過對宏觀經濟的分析,Jeroen Euwe教授總結了戰前戰後各個國家藝術市場的趨勢,戰爭金融、稅收、貨幣融資、就業、黑市等諸多因素都是影響藝術市場的重要因素。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明娣,演講主題:“紅學”與藝術市場研究從《紅樓夢》看清中期權貴階層的藝術品鑒藏與交易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明娣教授則帶來了一場極具有東方特色的演講——“紅學”與藝術市場研究——從《紅樓夢》看清中期權貴階層的藝術品鑒藏與交易。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紅樓夢》的內容涵蓋了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上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不乏有與藝術市場相關的描述,但這部分文字尚未引起紅學研究者的重視。吳明娣教授通過對《紅樓夢》有關材料的挖掘,探討清中期權貴階層的藝術品鑒藏與交易問題,涉及鑒藏品種、鑒藏觀念、交易場所、交易方式,以此管窺清盛世藝術品的審美趣味與流通方式。

通過對《紅樓夢》中清中期權貴階層的藝術品鑒藏與交易狀況的研究,吳明娣教授梳理出曹雪芹“樸而不俗,直而不拙”的鑒藏觀念,以及背後所代表的中國文化中士大夫階層對巧、精、雅藝術品的獨特追求。以著作文本為基礎入手,還原特定時代語境,從而考證歷史脈絡中藝術市場及藝術品收藏的細節和變遷,吳明娣教授的研究方式拓展了人們思考和研究藝術市場發展的參照維度。

【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跨界整合與産業生態

研討會現場

技術通過怎樣的途徑影響藝術發展,藝術市場是衡量未來發展走勢的一個重要向量。瑞士蘇黎世大學藝術市場研究所主任Nicolas Galley教授圍繞《新技術與全球藝術市場:陷阱與前途》的主題展開了對新技術與全球化的探討。

瑞士蘇黎世大學藝術市場研究所主任、教授Nicolas GALLEY,演講主題《新技術與全球藝術市場:陷阱與前途》

Nicolas Galley教授概括了全球化中藝術市場的發展與變化。全球化減少了文化之間的隔閡,新技術可以從技術層面幫助發展藝術市場,這一點在視覺藝術的傳播上尤為明顯。通過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為代表的案例研究,Nicolas Galley教授認為,統一的全球藝術市場分化成了無數本地性特質明顯的藝術市場。在何處交易、以何種手段交易成為了藝術品全球化的重要衡量指標。

而技術的進步直接影響並試圖回答有關藝術全球化的問題。社交媒體、線上銷售、電子貨幣、區塊鏈等諸多技術不斷推動藝術市場在技術手段上達到全球化。但技術為藝術提供了何種支援?Nicolas Galley教授在演講最後這樣回答到:“藝術是一種形象,我們要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來審視作品。全球化的含義就是縮短人和人的距離,讓藝術與我們更近,並且我們可以利用技術作為一種未來新的工具幫助我們達到藝術的全球化。”

嘉德投資公司投資部總監馬學東,演講主題《新模式帶來新增長?》

相對於Nicolas Galley教授較為積極的看法,嘉德投資公司投資部總監馬學東則在演講的開始表明瞭自己的態度:對於新模式是否真的能夠帶來新的藝術增長,一切依然存疑。他從藝術市場的三個部分出發,分析了由於技術推動,如今超級畫廊寡頭化、壟斷化,拍賣行業逐漸私有化、全産業鏈化,博覽會形成跨洲際連鎖化和特色化的現象,並分享了這三種機構與科技發展結合後出現的經營新模式。

通過對高古軒、白立方、卓納、貝浩登、豪斯·沃斯等“超級畫廊”近年的數據進行分析,馬學東提出,技術的變革使得這些強者變得更強,市場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雖然短時間內呈現出數據增長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超級畫廊對藝術資源的掠奪佔用已經造成了對畫廊行業整體生態的破壞,這對於整個藝術市場的平衡而言並非益事。

演講最後,馬學東強調:“製造需求是商業仲介的本能。但藝術品市場交易的底層邏輯和結構並未發生根本改變。藝術品市場的本質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藝術品建立精神、情感和金錢連接的橋梁。”

【結構分析】全球、區域與結構變遷

 在前面的議題中,已經不乏有涉及全球化問題的探討。英國蘇富比藝術研究院藝術商業部主任Iain Robertson教授帶來了名為《21世紀藝術市場面臨的挑戰》的演講,從文化崛起、新技術、政治經濟學三方面展開論述,更系統地圍繞其個人研究興趣——亞洲文化的崛起來探討全球藝術市場未來的走勢與可能性。

英國蘇富比藝術研究院藝術商業部主任Iain ROBERTSON,演講主題《21世紀藝術市場面臨的挑戰》

Iain Robertson教授首先提出,當今世界有相當可觀的一筆藝術財富在亞洲集聚,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國,這當中傳達出當代藝術將發生變化的訊息:紐約開始被洛杉磯取代、世界經濟重心向北京傾斜、隨著“一帶一路”向中亞的延伸,中亞開發將成為未來藝術開發的重點,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地區潛力巨大……

從新技術的角度而言,毫無疑問,數字化交易在藝術市場具有獨特優勢,如避免套利,預防犯罪、偽造等。但一方面,技術減少了人們參與藝術展的機會,另一方面,數字化交易帶來藝術品運輸需求的減少,産業縮減很可能引發新的危機與問題。技術的介入是否會讓藝術作品遠離藝術本身,仍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技術發展到最後,無疑將涉及到寡頭市場的壟斷,由此引發的是工作機會減少或增加、消費行為變化等更深層的社會問題。

“在新技術帶來的藝術市場出現多元的行為和想法中,越來越多分化是基於情感與文化的。通過技術發展,藝術機構文化合作、藝術品回流等問題將會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與之對應的,人們則應當更加關注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相關問題,文化崛起對於藝術市場來講意義重大。”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趙力教授,演講主題《世界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全球化與在地全球化》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趙力教授則在其演講《世界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全球化與在地全球化》中嘗試對前面幾位嘉賓發言中提到的問題作出回應。趙力教授的演講圍繞“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兩個概念展開,通過數據證明,無論從增長的藝術品購買力方面,還是海外中國藝術品回流情況,二者都反映出全球藝術品市場不同地區之間日漸增強的依存度。

通過對中國與美國藝術品市場數據的橫向比對,趙力教授總結了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狀況:二級市場交易活躍,一級市場較為薄弱。其中,拍賣市場影響力不容忽視,整體增長較為穩定,部分板塊漲幅較大,儘管在成交率等方面仍有不足,但未來拍賣市場的預期較為樂觀。而畫廊市場則面臨地域上分佈不均衡,規模上經營管理不足,數量上銷售額偏低等問題。

儘管部分數據上反映出中國藝術市場仍有待發展,趙力教授依然認為,目前我國正面臨藝術品市場成長過程中的調整期,這是新興藝術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 基於這一觀點,趙力教授總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七大趨勢:一,國際化格局將引領藝術市場發展;二,美育普及將擴大藝術市場需求;三,産業融合推動藝術市場進化;四,價值意識促進藝術市場行情分化;五,藝術財富管理成為市場新增長點;六,藝術科技助力市場創新;七,國家政策利好藝術市場拓展。

“我國目前正處於新興藝術市場的成長過渡期,面對畫廊、拍賣業、博覽會幾大主體的不均衡發展,從業者應該順勢而為,通過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尋找適合的解決之道,在日趨活躍的全球化進程中謀求良性發展。”趙力教授建議到。

研討會首日演講嘉賓合影

【係譜分析】展覽、市場與當代藝術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青年教師陳曠地博士主持

置身於市場中的藝術品,到底具有怎樣的“商品”屬性?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如何衡量?藝術品的拍賣價格是否與其藝術價值劃等號?來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的Jerome Glicenstein教授在《(不)在藝術市場中的藝術》的演講中,強調了藝術市場語境下,藝術的美學價值與創造價值的重要性。“在今天的藝術品市場中,傳統的美學價值已不是判斷藝術品價值的唯一因素,藝術價值往往受到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需要從市場之外的角度分析存在於市場之中的藝術。而不能完全依照‘商品’的原則來看待藝術作品。”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演講主題:《(不)在藝術市場中的藝術》

通過對經典藝術作品的市場數據分析,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人們常常認為,最好的作品就是最貴的,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市場中的共同觀點。與之對應的問題是,如果作品沒有交易出去,是否就代表著它不是好的作品?”答案是否定的,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明確提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應當僅從其市場的供需與價格來衡量,“最好的作品確實是最貴的,但藝術作品的品質不能完全與經濟價值等同。美學價值評估應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Jerome Glicenstein教授認為,藝術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商業價值無法全面反映作品的美學價值,因而要譴責僅把藝術品當作商品的意識。為了保護藝術品的特殊價值,應該必要的減少其對於市場的依賴。

因此,Jerome Glicenstein教授提出了建立“藝術市場多元價值觀”的暢想:“雖然非營利、公共機構很少參與到市場行為中,但我們不能否認它們在市場價值觀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在當今的藝術世界中,質疑藝術與藝術市場的關係已經不現實,很大程度上,藝術品的價值已經被展出價值所替代,但我依然認為,只有達到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平衡才能夠推動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從非市場的角度來考慮處在市場中的藝術品。”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研究生導師張正霖教授,演講主題:《市場、事件與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與展覽技術的辯證關聯(1990年代迄今)》

談及全球藝術市場,我國藝術品市場在改革開放後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藝術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之快,新事物出現的頻率之高,為世界矚目。那麼中國藝術市場是通過怎樣的努力,取得這樣的比較優勢呢?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張正霖教授在其演講《市場、事件與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與展覽技術的辯證關聯(1990年代迄今)》中,從技術發展的視角切入,運用經濟學理論模型,結合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歷史詮釋了我國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原因。 

在深入分析推動中國藝術市場飛躍發展的因素時,張正霖教授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魯格曼(Paul Krugman),以及貝里斯(E. Brezis)、齊東( D. Tsiddon )三位學者于1993年提出的“蛙跳模型”,結合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提出的 “後發優勢理論”,解讀我國藝術市場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貿易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優勢不同。在發達國家,某一階段中,現有技術的生産率往往會高於新技術的生産率,因此他們常會傾向於繼續使用既有技術;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成本在某一時期均較低,可以從一開始就選擇新的技術,從而在新的經濟週期中獲得技術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我國藝術市場在後發起步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依靠制度和技術的創新,趕上乃至超越世界發展水準的原因。”

通過列舉中國在1989年國務院通過的新政策《1989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1992年“92北京國際拍賣會”的舉辦、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公物處理實行公開拍賣的通知》、上海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成立等諸多中國藝術市場關鍵事件,張正霖教授進一步提出,中國藝術市場的後發優勢體現在資本累積的速度、效率的提升、技術的創新這三個方面。同時,由於中國人口規模較大,廣大的消費人群降低了中國進行交易的單位成本,這有利於藝術行業學習和轉化西方模式,更快地形成具有國際化能力的市場格局。如今,中國藝術機構仍在不斷創新,全球化、集群化、異業結合與網際網路等趨勢,所引發的技術與體制改革也還在不斷探索之中,未來的中國藝術市場無疑會有更多增長點。而這種結構上的調整和創新,也正契合了本次大會的主題 ——“結構與創新”,引人深思。

【金融分析】金融、財富與經濟分析

波蘭波茲南經濟大學市場研究與服務管理系Sylwester Andrzej Bialowas教授,演講主題:《藝術品交易與金融世界》

如果説數據是分析市場的必要依據,那麼資本、金融和財富則是市場最直接的介入因素與前進動力。在《藝術品交易與金融世界》的演講中,波蘭波茲南經濟大學市場研究與服務管理系Sylwester Andrzej Bialowas教授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了藝術品市場與資本之間的關係,第一部分通過各種關鍵數據介紹了藝術品市場的概況,第二部分則把波蘭藝術品市場中自我核算的RSR方式與金融手段相對比,並在其中發現了諸如“壟斷效應”“懷舊效應”這一類有趣的市場現象。

在分析以統計學模型介入藝術市場數據分析的方法時,Bialowas教授説到,“雖然統計學能夠解決數據輸出的問題,但在後期的研究中,我們所選擇的衡量標準會直接影響導出的結果。具體一點來説就是,一個數據的基準年份是什麼,會直接導致由該數據導出的市場預測結果的不同。”

演講最後,通過分析藝術家在世時和去世後的拍賣數據,Bialowas教授給出了藝術家的死亡會導致作品價格上升的特殊現象。究其原因,“一是藝術家去世後作品數量只減不增,二是通過媒體報道人們會懷念這位藝術家。‘死亡效應’戰勝了波蘭的藝術品價格計算方式,這説明數據模型並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Bialowas教授強調,希望能有更多藝術家積極參與到市場調研中,讓研究者進行長線數據收集,從而導出更客觀科學的研究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黃雋教授,演講主題:《中國藝術品投資收益:結構差異與宏觀特徵》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黃雋教授則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對藝術品市場進行了結構性的分析。在市場的公共認知中,藝術品市場往往被認為是順週期的,還有一部分藏家認為,年代的久遠能夠成為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標準。黃雋教授在其演講《中國藝術品投資收益:結構差異與宏觀特徵》中闡述了她做該項研究的緣起以及對此類問題提出的新思考。

黃雋教授以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品市場為切入點,通過數據深刻解析了藝術品作為一種“精神消費品”和“另類投資資産”,與傳統的金融産品的巨大區別。黃雋教授説到:“2008年既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節點,也是藝術品市場經濟的重要節點。2008年以後中國成為了中等收入國家,這意味著人們的消費模式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這是藝術品市場迎來春天的重要原因。” 

回顧近年來的市場數據不難發現,藝術品市場與宏觀經濟環境、財富人群收入水準都密切相關。“總體而言,文化藝術品市場是順週期的,我們需要關注宏觀經濟下的變化形勢。雖然中國藝術市場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藝術品的投資收益相比較股票沒有明顯優勢,藝術品資産風險往往大於傳統金融資産,因此我們在購買藝術品的時候還需要理性對待,強調其作為精神消費品的附加價值和承受能力,如果單純從投資角度訴求收益,需要格外三思。”

研討會現場

【投資分析】收藏、投資與市場行動者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主任Dorothee Wimmer教授,演講主題:《全球研究觀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藝術博物館、藝術史與藝術市場》

21世紀以來,無論是藝術品交易體量、拍賣成交額,還是高凈值人群數、觀展人數上,都反映出當下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特徵。德國柏林科技大學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主任Dorothee Wimmer教授從博物館引發的藝術市場行為出發,發表了名為《全球研究觀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藝術博物館、藝術史與藝術市場》的演講。

Dorothee Wimmer教授首先列舉了新世紀全球藝術市場呈現的新變化:私人博物館數量已經超過了公立博物館,越來越多的藝術藏家出於投資融資的目的購買藝術品,足以見得藝術品的金融屬性和作品品質都在不斷提升。隨後,Wimmer教授聚焦到藝術博物館,以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的國家藝術政策為例,Wimmer教授介紹了國家主導的博物館如何影響藝術品價值體系的建立。在建構博物館的收藏展示體系的過程中,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導向也在歷史潮流中不斷被重建、更新。

談及當下,Dorothee Wimmer教授坦言,“在當今世界,藝術品的市場策略越來越全球化,全球性買家和全球範圍內藝術與投資的顧問服務越來越普及,藝術仲介在藝術市場中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購買建議。從客戶群體和分析工具的變化來看,藝術市場不再單純以博物館的收藏導向為風向標,而逐漸向金融領域傾斜。”基於這些現象與趨勢,Dorothee Wimmer教授對傳統的公共博物館提出新時代下的新期望,希望公共博物館將新的技術手段、傳播方式和研究範圍納入自身建設和發展中來,思考轉型模式,更積極地引導健康的藝術潮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係博士生導師趙龍凱教授,演講主題:《藝術品金融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係博士生導師趙龍凱教授則從一個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藝術品金融化的內在根源。趙龍凱教授從“什麼是金融、為什麼藝術品要金融化、藝術品是否能夠金融化”三個問題出發,對金融手段在藝術領域的實現進行了闡釋和分析。

演講伊始,趙龍凱教授分享了“鮑伊債券”的經典案例,從這一事件出發,趙龍凱教授對金融的本質提出了其獨到的見解:“早在人類歷史出現交易行為時,一些早期的金融形式就已經出現了,這甚至早于藝術出現之前。而金融最大的作用則在於,它讓人類能夠支配未來的資産和財務。可以説,金融是人類發展出的能夠處理時間問題的工具,金融是一種時間機器。”從原始社會至今,金融手段的複雜與擴展源於人們對時間的定義更加複雜化。趙龍凱教授認為,金融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跨越時間合理規劃財産,現代金融是幫助現代人處理和時間關係的一種工具。

探究藝術品金融化的原因,趙龍凱教授認為,真正需要藝術品金融化的不是藝術家,而是金融仲介。“金融仲介本身並不創造價值,而技術和市場的變革使它自身發生了由關係型到交易型的轉變,因此他們需要創造交易。現階段最常見的交易型仲介主要依賴議價能力來獲利,這種利益的價值來自於他們所掌握的資訊。”

在演講最後,趙龍凱教授表達了自己對藝術品能否金融化這一問題的看法。作為一個金融學背景的學者,趙龍凱教授認為,現階段在金融仲介的推波助瀾中,作品的藝術特性被削弱,金融産品行為被放大了。但由於藝術品本身具有特殊的價值評判標準,基於現代工業化誕生的金融化無法滿足藝術品金融化需求,藝術品金融不應照搬傳統的金融方式。“或許圍繞藝術品的商業行為,始終應當基於對藝術的興趣與審美趣味來展開。”

【比較分析】數據、指數與比較研究 

南韓江南大學經濟學科主任、美術市場研究所(AMR)所長徐鎮洙教授,演講主題:《經濟波動與亞洲藝術市場的結構變遷》

作為研究藝術市場最直接的途徑,對數據的解讀幾乎是每一位演講者在彙報中都用到的分析手段。但數據背後的資訊能夠帶給研究者何種啟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者本身所處的立場。南韓江南大學經濟學科主任、美術市場研究所(AMR)所長徐鎮洙教授在其演講《經濟波動與亞洲藝術市場的結構變遷》中,立足於亞洲藝術市場的發展與未來,對市場數據作出了有依據的推斷和研究。

徐鎮洙教授通過類比相關的數據提出,藝術市場的繁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狀況。近年來世界經濟和全球的藝術市場都有波動,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市場結構發生變化。隨著全球藝術市場持續增長,藝術將會在金融層面上越來越多地凸顯其價值。而在2019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再次出現波動。在微觀經濟層面,人們時常能在市場上聽到出人意料的高價售賣,但是在宏觀經濟階段,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發展步伐緩慢而疲軟。徐鎮洙教授認為,這是由於藝術市場存在週期性的變化規律,往往以15-17年為一週期,且呈現出週期間隔時間越來越短的趨勢。

隨著全球藝術市場重心的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藝術市場已經佔據了重要位置,且呈現出日漸活躍的趨勢,尤其在當代藝術領域更為明顯。演講最後,徐鎮洙教授總結到:“我認為當代藝術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就是趣味、重要性、資本。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要素在亞洲的市場都出現了,統一的亞洲市場下,未來將會分化出更加細緻的地區性市場。宏觀經濟的變動下,亞洲市場將會迎來結構性變革。”

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健,演講主題:《藝術品市場的數據會撒謊嗎?》

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創新與持續發展,關於藝術品市場指數的量化研究越來越多。但這些指數所涉及到的數據,能否反映藝術品市場的真實情況呢?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健在其演講《藝術品市場的數據會撒謊嗎?》中對市場數據的可參考性提出了質疑。馬健教授從七個角度分析了自己對數據真實懷疑的原因:藝術品的特殊性、名實不符的範圍、內在有偏的樣本、精心挑選的數據、未曾披露的資訊、可被操縱的變數、易被扭曲的信號,最後給出了自己的結論與建議。

馬健教授認為,目前向公眾公開的市場數據,有很大一部分是經過篩選或不完整蒐集的結果。在操作市場的過程中,傳播與宣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數據和市場的判斷,這直接導致了數據的變化與選擇。“從市場銷售的角度來看,藝術品能否被售出高價,高度受到仲介、經紀人、拍賣公司行銷水準的影響,這本身就導致了數據與藝術品真實價值的偏差。同時,在資訊傳播過程中,很多未曾披露的資訊,如黑市的數據、流派數據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場的另外一面。藝術品指數像一把雙刃劍,很容易被利益相關者操縱。”

針對如何最大可能追求數據的真實性,馬健教授認為,行業應當樹立正確的藝術品市場數據觀:“行業協會應當建立藝術品數據的二次發佈機制。媒體所發佈的數據是為了追求新聞性、時效性,而行業協會應當做好後期的數據矯正工作,在充分收集相關資訊後對有關數據進行矯正與再確認,避免數據後續維持的缺失。”

【機構分析】策展、美術館與市場參與

紅磚美術館高級策展人、高級研究員Jonas Stampe,演講主題:《機構與市場中的當代藝術》

以美術館為代表的藝術機構的策展體系對藝術市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紅磚美術館高級策展人、高級研究員Jonas Stampe在演講《機構與市場中的當代藝術》中,從策展人角度探討了藝術市場與藝術體制的關係。Jonas Stampe首先分享了英國K Foundation藝術家組合的作品《燃燒百萬英鎊》,以此補充藝術家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金錢的態度。在當前的市場情況下,對金錢、毀滅的反叛會引發公眾怎樣的思考? Jonas Stampe在演講中説到“無須我多言,這個作品本身就充滿了力量,而這個作品在誕生之時就不是為了市場而來,相反,它是對金錢和市場規則的挑戰。”這不是表面的圖像、聲音、色彩或者是技術帶來的衝擊,而是一種由藝術帶來的更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Jonas Stampe在隨後的演講中分享了日內瓦自由藝術港的運營方式,“在歐洲有80余個藝術品免稅倉儲機構,據稅收與市場調查顯示,在免稅機構中的作品擁有價值十億美元的未被報道的潛藏價值。這一部分作品與美術館收藏體系中的作品關係如何,是我們可以探討的話題。”

演講最後,Jonas Stampe用各類機構公佈的不同數據和排名榜來解讀藝術機構對市場影響力的訴求與努力,“每個機構擁有的數據會反映其在整個市場體系中的位置與重要性,機構通過數據來衡量與它相關的藝術家的影響力。”作為藝術機構的運營者,Jonas Stampe提出,藝術機構應適當地對藝術市場供給並進行干預,引導大眾對藝術與價格、市場與機制、資訊與標準等問題進行思考,發揮藝術生態圈中“領頭羊”的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演講主題:《美術館與藝術市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則從美術館的角度對藝術産業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美術館在歷史中承擔的使命與藝術市場興起的條件下美術館職責的變化,張子康館長提出,美術館是藝術産業中的非營利機構,影響著整個文化産業和城市發展,是文化底蘊的體現。“藝術自其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被分配的命運。一方面,需要找到一種機制或者仲介使有品位的人群有機會擁有它;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市場的手段回報藝術家為其付出的時間、金錢和材料成本。藝術的市場經濟價值需要通過産業鏈條的分配得以實現,其中就有美術館對藝術價值評判標準的貢獻。”

 張子康館長在演講中指出,無論是對商業經營模式的取捨還是學術研究層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面臨著挑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希望通過努力讓人們認知藝術家如何創造優秀藝術作品,應引導社會認知藝術品真正的內在價值,從而引導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在當今商業、産業和經濟大趨勢的背景下,美術館如何保持自身的判斷和水準、持續完善自己獨立的學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應主動思考的問題。”

第二日演講嘉賓合影

除了研討會外,主辦方還特別開設了藝術商業管理青年學者沙龍。嘉賓與青年學者齊聚,對當今藝術市場的熱點展開更進一步的對話與討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青年教師白曉晴闡釋了基於藝術品的創意設計價值的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青年教師李甲則以個人經驗出發與嘉賓們一起對中國的藝術教育現狀展開交流。來自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藝術商業工作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小組則分別就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千禧一代藏家進行了研究。發言師生以TED演講的形式全程用英語分享交流,不僅提出對現狀的思考和未來發展的構想,更彰顯出青年一代的自信與國際化風範。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青年教師白曉晴演講

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青年教師李甲演講

青年學者沙龍現場

除了研討會首日探討的五大議題外,主辦方還特別開設了藝術商業管理青年學者沙龍。嘉賓與青年學者齊聚,對當今藝術市場的熱點展開更進一步的對話與討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青年教師白曉晴闡釋了基於藝術品的創意設計價值的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青年教師李甲則以個人經驗出發與嘉賓們一起對中國的藝術教育現狀展開交流。來自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藝術商業工作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小組則分別就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千禧一代藏家進行了研究。發言師生以TED演講的形式全程用英語分享交流,不僅提出對現狀的思考和未來發展的構想,更彰顯出青年一代的自信與國際化風範。

與會人員與嘉賓合影

經過兩天精彩的交流,“結構與創新:2019全球藝術品市場研究國際研討會”在12月1日下午落下帷幕。通過對“制度、法規與市場形構”“資産、價值、評估體系”“歷史、審美消費與市場交易”“技術創新、跨界整合與産業生態”“全球、區域與結構變遷”“展覽、市場與當代藝術”“金融、財富與經濟分析”“收藏、投資與市場行動者”“數據、指數與比較研究”“策展、美術館與市場參與”十個議題的討論,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彼此的前沿研究,積極探討技術和運營的變更為藝術市場帶來的發展和格局,並對未來藝術市場專業人才的培育提出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指導意見,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閉幕式上,張正霖教授向在座的國際專家學者及行業同仁們共同邀約,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繼續推進針對藝術商業與市場的學術計劃,梳理行業脈絡,與眾多藝術工作者攜手,于明年推出相關的全球藝術市場研究讀本,通過出版物的方式呈現業界與學界達成的對藝術市場領域的通識性認知,建立我國與國際藝術市場在專業領域的緊密連結。中央美術學院希望通過推進跨區域的藝術市場研究合作機制,強化學術科研與實務領域的融合,為中國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相關的學術保障,為國際藝術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研討會現場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12/4/20191241575427581531_46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