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細數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細數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時間: 2019-11-28 11:19:16 | 來源: 藝術中國
藝訊 >

世界上的博物館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從固定的藏品到定期的展覽,它們總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然而博物館建築卻是這萬變中的不變,始終是一個空間載體。它連結著社會,也連結著社會中每一位公眾的情感。在荷蘭,這個號稱擁有1000座博物館的彈丸小國,徹徹底底地將博物館建築融入于博物館文化之中,沉澱在大眾的日常生活裏。

荷蘭是國際聞名的“設計強國”,這個小小的國家誕生了許多影響世界設計的大師和作品流派:古典主義,阿姆斯特丹學派,風格派,結構主義,Team 10等等,荷蘭設計的先鋒——“荷蘭建築”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一大批領導著現代建築走向的大師們不斷地在荷蘭涌現:貝爾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 1856-1934);裏德維特(Gerrit Thomas Rietved, 1884-1964);奧爾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 1918-1999);郝曼·赫茲伯格(Herman Hertzberger, 1932-);庫哈斯(RemKoolhaas, 1944-)以及事務所OMA;UNStudio;MVRDV等等。他們猶如璀璨群星,閃耀于整個現代建築的夜空,並逐漸在20世紀末形成“超級荷蘭(SuperDutch)”的強勢文化現象。

那麼,在這1000座博物館匯集的國土,建築的語言是如何通過博物館來表達的呢?本文將分析荷蘭境內典型的四間博物館,細數他們的歷史,風格,場景,地域特色以及建築師,為您解讀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古典和現代融合的完美産物

2014年出版的《荷蘭國立博物館:建築的藝術》(Rijksmuseum: The Building as Work of Art)一書就詳細的解讀了世界十大頂尖博物館之一的荷蘭國立博物館所成就的建築藝術。擁有100多年曆史的荷蘭國立博物館從1863年立項到1875年競標再到1885年初建走過了二十幾年的風雨,擔任建築設計的是荷蘭著名建築師PierreJosephHubert Cuypers,他同時也是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的建築師。在百年的歷史長河裏,荷蘭國立博物館經歷了從2003年到2013年曆時長達十年閉館翻修,領導此次閉館翻修和室內設計的是來自西班牙的Cruzy Ortiz Arquitectos建築工作室,與他們合作的是來自荷蘭建築師Gijsbert van Hoogevest和法國室內設計師Jean-Michel Wilmotte。這樣的過程和轉變,使得荷蘭國立博物館建築主體成為了古典和現代融合的完美産物。

荷蘭國立博物館內穿梭不斷的自行車流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

很多人都會疑惑荷蘭國立博物館究竟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一座城堡?不難理解,荷蘭國立博物館是阿姆斯特丹僅存的幾所擁有塔樓的建築,而且還擁有八座塔樓。塔樓拉高建築物使其遠遠高於周圍其他建築的海拔線,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童話故事裏城堡。而塔樓和博物館主體的彩色玻璃設計,博物館展廳長廊的彩繪和裝飾設計又讓人産生一種置身在中世紀教堂的感覺。這都要歸功於建築師Cuypers,他來自荷蘭的南部省份林堡,在那個年代林堡省天主教氣氛濃厚,所以Cuypers將他家鄉的氣質反映在他的建築設計上,他曾經説荷蘭國立博物館不是一所位於北荷蘭的博物館,而是屬於全荷蘭的國家博物館。憑著堅定的意志,Cuypers力排眾議主持修建博物館的過程中,與眾多藝術史學家合作,除了設計建築物外觀之外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構思博物館內部的室內結構和裝潢設計。

穿過博物館入口處拾級而上,參觀者首先看到的是來自古希臘寓言中的壁畫,從左到右分別歌頌英雄,科學,法律,而正中間光彩榮耀的位子卻給了藝術家和建築師。這樣的細節顯現了當時的荷蘭人對於藝術的熱愛和藝術家的尊崇,他們認為藝術是智慧和力量最頂尖的代表和象徵。走過前廳,邁進榮耀殿堂展廳時,能夠一眼就看到荷蘭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黃金時代藝術大師倫勃朗的《夜巡》就懸挂在長長的榮耀走廊盡頭,分列左右分兩側的則是荷蘭黃金時代其他大師級的代表作。這樣的設計就像教堂中間陳列最為尊貴的聖壇,通往聖壇的走廊兩側則由其他的小禮拜堂鋪陳,無疑給參觀者一種心靈震撼,也再次凸顯了黃金時代大師倫勃朗的傳世地位。另一處不能忽略的細節則來自榮耀殿堂的屋檐和廊頂,分別用荷蘭的十二個省份和徽章作為裝飾,藉以強調荷蘭的民族性和國家榮耀。

倫勃朗《夜巡》

榮譽殿堂,攝影師: Erik Smits

自2003-2013歷時十年的改造中,荷蘭國立博物館增加了許多現代主義建築的元素。從建築大廳空間感十足的玻璃屋檐到幾何立體造型的亞洲館,這些都無疑增添了博物館蓬勃的現代朝氣。最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建築師巧妙將地面地板降低以創建一個從下面連接博物館兩翼的地下區域,並將其作為通過大樓的主要通道,這條通道隨後通過一組新的樓梯重新連接到大廳。這樣的設計就形成了雙入口,也造就了阿姆斯特丹人至今引以為傲的“唯一可以騎車穿行的博物館”。也實實在在地滿足了廣大阿姆斯特丹市民對於自行車忠實愛好的需求,整頓和完善後通道,並增添了大玻璃窗,為其提供充足的光線,使得在四週是博物館展廳的情況下仍可以繼續騎行,而曠世傑作《夜巡》就高懸在自行車通道上端榮譽殿堂的正中央。

經過十年閉關維修改造後的荷蘭國立博物館中庭

穿梭在荷蘭國立博物館中在分佈于四個樓層的八十個展廳裏,了解超過八百年的荷蘭藝術和社會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欣賞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室內設計和雄偉華麗而又現代創新的建築本身。如此種種,兩代建築師從細節入手,將主觀需求與現實條件創造性的協調起來,又在此基礎上注入足夠的創造性,讓荷蘭國立博物館成為荷蘭標誌性的建築,而建築物本身也是一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承前啟後的現代主義

海牙市立博物館(Gemeente Museum)是由荷蘭建築的現代主義先驅建築師貝爾拉格于20世紀20年代設計建造的,以收藏最全的蒙德里安作品而聞名全球。貝爾拉格是一位跨世紀的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出生在阿姆斯特丹,在瑞士學習建築,受到19世紀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Semper的影響,在建築設計中注重理性的真實感,他被尊為荷蘭現代主義之父。海牙市立博物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海牙市立博物館外觀

海牙市立博物館建築沿城市主幹道一字排開,通體用淺黃色磚砌築,在荷蘭特有的低氣壓藍色天空和雲朵的襯托下顯得由為美麗。它也延續了貝爾拉格在阿姆斯特丹的名作“證券交易中心”一樣,建築體量構成關係清晰,有條不紊。

海牙市立博物館內廳

貝爾拉格認為建築外觀不應該僅限于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還應具有邀請歡迎的感覺,因此他強調建築物整體平時低調但細節豐富而耐看。走過入口長廊,進入內部,便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內部裝飾以白色墻面為主,輔以彩色瓷磚,銅質窗框與微妙的細節處理。展廳中隨意分佈的舒適座椅等,都融入了建築的整體風格,並非只是簡單的傢具點綴。而通過走廊藉以隔開不同的展區,也便於集中觀眾觀展時的注意力,每間畫廊都有獨特的日光照明來配合不同展覽主題,建築師貝爾拉格盡一切努力來吸引和服務公眾,創造出提供便利的博物館,讓人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享受藝術的過程中。在位於中心的地方,貝爾拉格創建了一處好似開了天井一般的咖啡館和餐廳,作為人們休閒和社交的公共空間。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服務於人而作也充分了反映了現代主義的精髓“批判和創新”。

中庭細節

中庭細節

傳統包豪斯風格的樓梯走道

至此,荷蘭建築師不再只是拘泥于建築的形式和精緻,他們更看重於建築對所處空間對公眾,對社會以及對所處年代的影響。就如同貝爾拉格所倡導的一系列的建築概念,這些“以人為本”的建築概念將建築學從“關於房屋的建造的技藝”上升到了一個社會問題,批判性的介入建築于城市實踐當中,以先鋒的態度面對現狀乃至未來的社會問題,並探索用建築學去設計和解答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大情況下,荷蘭誕生的建築大師有別於其他國家,很少有執著傾心於結構和材料的設計大師例如瑞士的卒姆托,而更多的是關心社會和建築關係議題的庫哈斯為代表的建築師們。

大師的傑作

提到荷蘭建築大師,無論如何都繞不開雷姆·庫哈斯和他的建築事務所OMA的名字。庫哈斯這位荷蘭建築大師的代表人物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留下了作品,在庫哈斯長達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作為建築理論家和建築師,他極其擅長製造概念,也徹底改變了建築師與空間互動及設計方案的方式。

雷姆·庫哈斯

雷姆·庫哈斯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八歲時因隨父親工作調動,全家移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三年之後又回到荷蘭,在這裡庫哈斯開始從事電影創作和記者工作,這段工作經歷對庫哈斯影響至深。直至1968年庫哈斯決定轉行,赴倫敦建築學會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畢業後繼續到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美國建築與城市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求學。隨後庫哈斯返回倫敦,與他的妻子Madelon Vriesendorp以及Zengheils夫婦共同創立了OMA建築事務所。與此同時,他開始在母校AA任教,任教期間結識了年輕的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不久之後,扎哈也加入了OMA,這一期間OMA創造了一系列高度概念化的作品,可惜的是大部分並未建成。

庫哈斯撰寫了被視為建築經典典籍的《癲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York),被視為一部城市規劃人的宣言,勾勒出建築如何才能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書中,庫哈斯慶祝著“擁擠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視其為文化的孵化器,可以産生無限可能和創造力。1992年竣工的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是眾多《癲狂的紐約》理念的實踐,也是他早年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

《癲狂的紐約》首版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位於繁忙的公路和博物館公園一片開闊的綠色空間中,它也是鹿特丹以及荷蘭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場所之一。33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融為一體禮堂和餐廳,傾斜的地面和斜坡提供了三個大型展廳和兩個親密畫廊之間的無縫連接。不統一的體量與起伏室內設計營造了嶄新的內部空間,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以獨特的建築外觀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 外觀照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 夜景照片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是庫哈斯早年成熟的作品之一,很好的處理了建築與場地的關係,對空間,結構和建築外表和材料把握也非常成熟,它體現了現代城市的複雜性。有意思的是,庫哈斯摒棄了藝術中心建築地形天然形成的坡度差異。反其道而行,他做了兩個方盒子,半透明的搭在不透明的上面,上層盒子的出挑部分通過平臺作為延伸處理與道路平面相聯,也形成了一個小的入口活動區。出挑部分的下方留空與公園相連,作為和城市道路連接的輔助和貨流道路。向城市延伸的平臺並沒有直接搭接在城市道路上,而是有意的與道路錯開了二十釐米的縫隙,建築師用一種似是而非的方式,故意表露出藝術中心與城市若即若離的曖昧不清。在這個建築裏,結構設計完成了建築的任務,也成為了建築中的一件藝術品。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內景

鹿特丹康索現代藝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廳中的白色窗簾。這些軟性窗簾取代了硬性墻壁變成了軟性隔斷,不僅可以用來遮擋陽光也可以用作隔斷空間。荷蘭藝術家、建築師庫哈斯的女友 Petra Blaisse在對織物,色彩,軌道方式佈置等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之後,針對坡道空間特點為報告廳設計了一種特別的梯形窗簾。在嘗試了成功的喜悅之後,類似的窗簾元素在OMA同期建設的巴黎達爾雅瓦別墅和後來的波爾圖音樂廳等建築中都有不同方式的使用。

博物館迷人的戶外展區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博物館都擁有戶外花園,作為戶外展區的一部分,他們也用別樣的方式詮釋博物館建築之美。在荷蘭,就有一所博物館擁有非常迷人的戶外展區,這就是于2016年9月開館的Voorlinden博物館。Voorlinden博物館位於荷蘭東北沿海自然保護區Wassenaar內,佔地近65,000平方英尺,建立在Joop van Caldenborgh先生的重要藏品之上,所以這間博物館也是荷蘭境內為數不多的私人美術館。

Voorlinden博物館

除了由Kraaijvanger建築事務所主導的所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主體之外,Voorlinden博物館更注重與建築物外部的優美的自然環境所相融。他們請來荷蘭著名的景觀建築師Piet Oudolf來主導設計博物館的戶外展區。1944年Piet Oudolf出生於荷蘭城市哈勒姆,他是享譽國際的的景觀建築師和景觀建築作家,他也是“新長青運動”(New Perennial Movement)的領軍人物。他的風格以採用大膽多年生長的長青草本植物作為設計的主體材料,並且強調植物本身結構至少與其花色一樣多。Oudolf的代表作有位於美國紐約市的High Line公園和芝加哥的千禧公園。

Piet Oudolf

Voorlinden戶外花園

穿越一片茂密的叢林和幾個小池塘之後,就能看到深綠色的叢林包圍著淺綠色的碩大草坪,淺綠色的草坪再圍著五顏六色花海般的戶外花園,一層又一層中,便能看到隱于一隅的Voorlinden博物館。花園由Oudolf精心設計,風格上與古典花園的傳統相呼應。花海四週的草坪和森林,強調各分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從博物館內外都可以看到花園,這是藝術,建築和自然之間愉快的化學反應。“

戶外花園細節

從Voorlinden博物館的窗外望向花園

Oudolf實行自然主義的園藝方法,所以他偏愛多年生長的草本植物。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來看,Oudolf優先考慮植物的季節性生命週期,而不僅僅從花朵或顏色等元素裝飾性。他闡述自己的理念説:“一個花園應該在一年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景觀,而不僅僅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對於我來説,這個花園令人興奮”。“我對生命週期感興趣,植物材料在一年中如何老化,以及它如何與植物周圍的植物産生關聯,就像一個美好的婚姻,我的植物成分必須與其成員的年齡一起很好地合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Oudolf的整體種植方法發生了變化,從早期的景觀設計基於結構和質地的塊型分組到更為自然和多物種的混搭,風格的變化可以稱為從藝術家的角度轉變為生態學的角度。他和妻子Anja在Hummelo開發了他們私人的花園,每年定期向公眾開放,藉以分享他們對景觀建築的創作和熱愛。

作者:湯溪(Sissi Tang),現居香港。自由撰稿人,文字見於《悅己》《T:紐約時報風尚雜誌》“荷蘭線上中文網“,“新浪收藏"等媒體。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曾任荷蘭國立博物館項目經理和梵谷博物館戰略顧問,現任香港設計總會項目經理。



細數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