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翕辟成變,剎那生滅——邁克爾·伊德個展《剎那》

翕辟成變,剎那生滅——邁克爾·伊德個展《剎那》

時間: 2019-10-04 10:55:29 | 來源: 藝術中國

《邁克爾·伊德:剎那》場景圖,攝影:林沛超 ©邁克爾·伊德,致謝否畫廊

《邁克爾·伊德:剎那》場景圖,攝影:林沛超 ©邁克爾·伊德,致謝否畫廊

文/海良

在日常中仰望神性,自細微中追尋永恒。立於現實之中,追求現實之上的終極理想之狀態,一直是古今藝術家的終身目標。例如波提切利在《春》與《維納斯的誕生》中以細緻嫵媚的筆觸描繪出眾神明身處自然之中的形象,體現波氏對於理想之美的想像,令作品散發出幻境的、超越的、非物質的精神氣息。對這一超然境界的追求,為許多藝術家所繼承和探索,在今天的當代藝術界也是備受青睞的創作主題。

當代蛋彩畫與陶瓷藝術家邁克爾·伊德對於理想自然的嚮往和深思,體現在他的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他的工作室中充滿著生活中四處收集來的小物品,包括色彩豐富的卵石、風乾的玫瑰花瓣、人們遺失在狂歡集會中的首飾和閃閃發光的水晶碎塊等等。他在工作室的角落為自己搭建了一座東拼西湊的小小神龕——由被遺棄的亞洲神像、閃亮的邊角裝飾和看上去年代久遠的復古手鏡組成。伊德的生活哲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創作。他的作品描繪著架空世界中獨立於時間的自然迴圈,死亡與新生一直是交替或同時出現的主題,不斷地出現在他的蛋彩畫與陶瓷雕塑中。

邁克爾·伊徳,松樹樹苗(小),2019.布面蛋彩畫及22k金葉,鋁銅葉,43.5 x 34.9 cm ©邁克爾·伊徳,致敬否畫廊

“松樹樹苗”是伊德自2019年開始創作的新系列。畫面中,燒焦發黑的殘缺松樹樹榦長出了幼小的新苗,已死的生命成為了新生命的溫床。年老與年輕的距離、生與死的輪迴被凝固在這一交接的瞬間,呈現出強烈的對比。代表死的樹榦與代表生的樹苗,形象同樣精細而美麗,更加體現出了自然生命迴圈的複雜性:如果説新生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花朵,已死的生命即是開出花朵的土壤。“松樹樹苗”系列與“哺木”系列一脈相承,主題同樣描繪自然界的死亡與新生,具有深刻而雋永的力量。2019年8月,亞馬遜雨林發生蔓延數十日的森林大火,令無數生命化作焦土,甚至會給全球氣候造成難以彌合的影響。也許,在大火過境之後末日一般的景象中,“松樹樹苗”所暢想的場景即是自然界自愈的理想狀態。

邁克爾·伊徳,瑪士撒拉,2019.布面蛋彩畫及23k金葉、鋁葉、銅葉,152 x 91.4 cm ©邁克爾·伊徳,致敬否畫廊

代表長壽者的“瑪士撒拉”,其形象來自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山區的一棵樹齡超過4800年的狐尾松,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經歷了千年歲月,蒼勁的樹榦每年仍然會萌發新芽。不同於傳統的蛋彩畫技法,“瑪士撒拉”與另一系列“生命之樹”的畫面中都有相當比重的留白部分,這是借鑒自東方繪畫藝術的表達技法,放鬆畫面、使其留有遐想的空間及悠遠的意境,增加疏密對比的趣味性,並且更加烘托出架空世界的氣氛。2014年,伊德第二次獲得羅伯特·布萊克本版畫工作室獎助金,研究木版畫創作。他大量閱讀日本屏風畫和浮世繪畫冊,創作出《馬尾藻枝》(2014),一件雙色套印的日本手工紙上浮雕木版畫。版畫創作和相關研究也影響到他的蛋彩畫創作,他開始借用中國畫和日本畫的許多圖示和技法,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留白風格。

邁克爾·伊德,生命之樹倒影,2018.布面蛋彩畫及22k金葉,銅鋁葉,122 x 91.4 cm ©邁克爾·伊徳,致謝否畫廊

而2010年開始創作延續至今的“生命之樹”系列作品是“松樹樹苗”和“哺木”系列的前身。畫面中宏大茂盛的樹木堅實地佇立在仿佛不存於人世的理想鄉中,結出無數金光閃閃的果實,有些墜落在樹下的土地上。生命之樹是《聖經》中記載伊甸園中生長在河邊、果實纍纍的樹,其果實和葉子能夠令人在身體和靈性上恢復完美。伊德以“生命之樹”為核心意象,參考魯本斯、丟勒等人的自然風景技法,並在畫面上施加22-23k金葉以創造真實的閃耀質感,描繪著他理想中完美而又生機勃勃的烏托邦。這裡充滿著形象華美的生命,沒有時間的流逝,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一齊凍結于最完美的瞬間。

邁克爾·伊德,季節變換 2,2016.布面蛋彩畫,91.4 x 91.4 cm ©邁克爾·伊徳,致謝否畫廊

“季節變換”系列仍然有著天堂一般的理想畫面,然而主題更為生活化、平易近人。燦爛飽滿的畫面來自於伊德在秋季對不斷變化的樹葉進行的觀察。佔據絕大部分畫面的樹葉和樹枝有著變幻莫測的細緻色彩,綠、金、紅、棕這些不同的色彩的葉子交織在一起,在靜止的畫面上完成一生的路程。

《邁克爾·伊德:剎那》場景圖,攝影:林沛超 ©邁克爾·伊德,致謝否畫廊

在伊德創作的“哺木”系列陶瓷作品中,從過程到結果更是凝固了充滿靈感的偶然性和隨機性。這一系列的雕塑的形象仿佛是從他的蛋彩畫中浮現出來、變為現實,而由於陶瓷塑形和燒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每一件又有著獨特的色彩、形狀和紋理。在位於否畫廊的展覽現場,花藝設計師葉子以伊德的“哺木”陶瓷為花器,以“自然烏托邦”為主題進行了“生花”流派的花道創作。“生花”插花藝術的風格與伊德的創作思想十分契合,尊重植物的本性和姿態,意在創造寬宏的意境與深邃的內涵,花材用量少、姿態簡潔,以花與枝葉的盛開、待放、含苞代表過去、現在、未來。這也是對展覽主題“剎那之間,過去即現在即未來”的完美點睛。

伊德的作品一方面充滿著對於現實自然的細緻觀察,另一方面也體現著對於理想自然的深邃思考。展覽標題“剎那”原本為佛教用語,一剎那中具足生、住、異、滅,生滅不息、迴圈往復。伊德在作品中不斷描繪著生而向死、死促新生的輪迴,復現過去、現在、未來之生命狀態,這正是佛教所雲在每個剎那間不斷發生的自然生滅迴圈。日常生活的每一瞬間都由無數如此的剎那組成,藝術創作正是由混沌之中昇華的敏銳感知。在日常中仰望神性,自細微中追尋永恒,藝術精神若能擺脫時空之桎梏,想必更將無限接近於理想境界。

翕辟成變,剎那生滅——邁克爾·伊德個展《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