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9年9月16日下午3:00,“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佈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會議室舉行。會議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教授主持,學院各院係、各研究機構代表及多位專家學者與會,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總結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教授主持會議並介紹情況
王少軍教授介紹,劉士銘雕塑藝術館于2018年6月2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成立,旨在以終生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劉士銘的雕塑藝術研究為基點,以重點梳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國民族雕塑藝術並進行現代轉換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為主線,以梳理中國百年雕塑藝術發展中呈現出的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具有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敘事。
雕塑家劉士銘
劉士銘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覺紮根中國傳統藝術,自覺與他所處時代居統領地位的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保持清醒的距離,轉而堅持立足中國古典藝術、本土文脈,挖掘中國傳統多種類別的民間美術,繼承中國古代“塑像”傳統,尤其主張從中國歷代泥塑傳統中汲取養分進行當代陶塑轉換。
劉士銘以他自己稱之為“中國做法”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了他所處時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可以説,劉士銘的陶塑藝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豐富的視覺畫卷。劉士銘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迥異於西方雕塑觀念和形態的中國本土化雕塑之路,豐富和拓寬了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之路,尤其增強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為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藝術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新聞發佈會現場
以“中國做法”為生發點 設立三個學術品牌展
王少軍副書記談到,基於上述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學術定位,將相應建立三個學術品牌系列展,分別是:“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展、“中國做法”——發掘歷史系列展、“中國做法”-發現新人系列展。
“中國做法”——劉士銘雕塑藝術展。計劃每年舉辦至少一次專題性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同時進行全球巡展,為中國現代雕塑發展和研究提供富有學術深度的個案,開拓中國現代雕塑的研究視野。
“中國做法”——發掘歷史系列展。“發掘歷史”:旨在重新梳理、研究、重視被歷史塵埃掩埋、淡忘、忽略的重視中國傳統文脈、本土化經驗進行現代轉換的那些不同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藝術家及藝術現象。
“中國做法”- 發現新人系列展。“發現新人”:旨在支援、幫助那些致力於承繼中國傳統文脈、延續中國民族、民間雕塑進行當代轉換的青年藝術家。
三個品牌系列展集中于劉士銘提出的“中國做法”藝術觀念,以“中國做法”為生發點,既切入對中國雕塑發展的歷史性回顧以“發掘歷史”,又關注對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側重以“發現新人”,作為本館的學術定位的具體呈現。
劉士銘雕塑國際巡展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
2019-2020年度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工作計劃
2019-2020年度劉士銘雕塑藝術館的工作計劃包括:專題性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及國際巡展、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出版計劃、劉士銘檔案數據庫等。
專題性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及國際巡展
1. 國際巡展首展——美國紐約曼哈頓站:
題目:出走與回歸——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策展人:紅梅
時間:2019年10月28日---11月8日
地點:美國紐約亞洲藝術中心
展覽將分為“帶光環出走的浪子——從繁華京都到偏遠鄉村”、“找尋回家的路——劉士銘的雕塑語言譜係”、“家——劉士銘的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三個學術板塊。
2. 美國華盛頓DC站:
題目:仁者愛人——劉士銘雕塑藝術展
時間:2019年11月14日下午17:30開幕—11月27日。
地點:美國華盛頓亞洲藝術中心
策展人:紅梅
展覽將分為“生命的意義-‘歷博’古物研究”、“生命—赤子與赤子心”、“現實的人——平凡世界裏的眾生”、“理想的人——平凡世界裏的歡樂”4個學術板塊。
3. 澳大利亞雪梨—墨爾本站:
時間:2020年1-3月
地點1:澳大利亞雪梨—墨爾本
地點2:雪梨美術館
策展人:紅梅
(策劃中)
4. 美美與共——劉士銘雕塑與中國戲曲專題研究展
策展人:紅梅
展覽以作為雕塑家的劉士銘與作為豫劇表演藝術家的“豫寶”馬金鳳之間惺惺相惜,美美與共的藝術人生之路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劉士銘雕塑藝術中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對他藝術觀念形成的深刻影響及意義。在長達6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無論從題材、主題,雕塑藝術語言的構成,還是從藝術觀念、審美趣味、藝術境界追求等方面,處處可見中國傳統戲曲與劉士銘雕塑藝術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某種程度上説,劉士銘的雕塑藝術實踐溝通了靜態的造型藝術與動態的舞臺藝術之間的橋梁,為中國現代雕塑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視角和可能性。
展覽計劃在劉士銘曾常年生活過的河南鄭州—洛陽—開封等地進行巡展。
5. 美國波士頓站: 2020年3月
6. 美國洛杉磯站:2020年4月
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曹慶暉
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
在國內,中央美術學院小營校區劉士銘雕塑藝術館開館展擬於2019年12月13日舉辦,策展人為曹慶暉教授。展覽主題定為《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話話的魂——劉世銘的雕塑世界與境界》。
策展人將依託劉士銘陶塑遺作精品120件左右、已整理文獻資料與物品並借助音樂編輯及紀錄片編輯等視聽輔助手段,擬分以下若干方面展示劉士銘雕塑世界與境界的特殊性。
①岸彼岸:扳動光景的渡船;
②人家自家:箍在心頭的土院;
③難活好活:平凡世界的人啊;
④家的哲學:父母妻兒的世界;
⑤生活寓言:相親相愛的生靈;
⑥日常以外:怪力亂神的意義。
圍繞上述作品單元的展示,展覽還將根據展線和空間的實際情況,規劃突出實物文獻和人生重要階段關係的年表傳記單元“説來話長”、文獻筆記單元“摶泥心得”、遺物影像單元“三輪鈴聲”等。
劉士銘之子劉偉
展覽期間同時進行的出版計劃(中英文分冊出版)
劉士銘作品圖集(上中下3冊,2020年5月)、劉士銘年表(一冊,2020年5月)、劉士銘談藝集(一冊,2020年5月)、劉士銘書信集(暫定一冊,2020年5月)、劉士銘傳記(一冊,劉士銘、劉偉著, 2020年5月)、劉士銘傳記(一冊,初樞昊著, 2020年5月)、劉士銘研究文集(一冊,2020年11月)
劉士銘
劉士銘檔案數據庫情況
劉士銘檔案數據庫資料主要限定於劉士銘本人遺留的作品、手稿等第一手材料,其他研究、發表、出版等內容將會另行收集整理。
現有劉士銘檔案包含:作品、草圖、文稿、便條、日記、書信、錄影錄音、照片、剪報、藏書等共計16大類,近萬件。目前部分檔案仍在整理中,將逐步上傳數據庫。現數據庫內有:雕塑作品374件,囊括劉士銘的各個創作時期;草圖403件,分為創作草圖、文物修復、速寫三大類;書信562封,包括與家人、朋友、師長、學生等的來往信件;文稿206件,包括劉士銘各時期書寫的方方面面內容的文字;便條205份,得益於劉士銘先生家人的精心保護,我們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劉士銘先生的便條,許多記載著細碎資訊的信封、廣告紙、小紙片,這些是劉士銘先生日記的另一類載體;日記10余本、文件81份、剪報資料389份、證件及獎狀17個、藏書568本、錄影錄音及速記77條(總時長約60小時)、照片逾3000張、其餘物品與雜項超過300件。
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殷雙喜教授
與會專家學者們聽取了“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展覽學術項目”介紹後,進行了自由討論。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殷雙喜教授指出: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對劉士銘雕塑藝術的研究,這次應該是第三次集中研究,並在小營校區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意義有兩方面:第一,深入研究劉士銘的藝術和價值;第二,以劉士銘的研究為基礎,帶動和推動對中國現代雕塑,特別是研究民族、民間藝術這條脈絡上的藝術家和藝術現象的支援和鼓勵。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指出:在中國雕塑界,劉士銘是一位另類藝術家,雖然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的系統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終走出了一條完全異於西方現代雕塑的道路。他用最簡單的雕塑材料泥巴,用隨手找到的生活用具如冰棒棍兒,用手捏不大的獨具個人語言特色的作品,製成陶塑,形成他的雕塑世界。現在成立劉士銘雕塑藝術館,是中央美術學院作出的有意義的舉措,以“中國做法”為題來做三個學術品牌展覽系列,以豐富和拓展中國現當代雕塑的研究,並向中國當下的雕塑發展提供一種方案,這種方案將面向全球、走向世界,以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
范迪安院長在致辭中談到:新中國雕塑藝術的創作研究和人才培養具有豐富的成果。劉士銘先生在1950年即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之年畢業後,在學院藝術家群體中參加了許多重要的創作活動,也形成了他在雕塑藝術上的學術追求,其藝術創造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始終關注生活,深入生活,以刻畫普通勞動者為己任。如他1950年代初創作的《丈量土地》,以及1958年創作的大型雕塑《劈山引水》,都可以看到他對重大主題特別是現實題材的創作熱忱。在改革開放熱潮中,我們對西方藝術的了解願望迫切,借鑒和吸收了西方藝術的許多優長。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劉士銘先生抽身而去,返身獨處,以他純樸的農村情懷、鄉土情懷,沉浸在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生活這一主題的表達上,塑造了大量生動的鄉土風情和農民形象。
二是他堅持研究和繼承民族民間藝術,將民間泥塑的藝術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達到了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的境界。這種樸素的追求和發自內心的藝術語言使他的作品自成一家風格,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研究道路,今天,我們尤其能感受到他堅持探索中國雕塑之路這一藝術目標的難能可貴。借由他自己的話,我們梳理出稱之為“中國做法”的學術主線及系列學術研究項目。這些系列學術活動,也體現了中央美術學院對老一輩藝術家進行再認識、再研究、再推廣的學術宗旨。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經過7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我們愈發認識到,今天中國文藝家要進一步堅定文化理想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國大地,表現中國主題,展現時代風貌,體現中國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説,對劉士銘先生的藝術研究無論是在美術界,還是在中央美術學院,都需要放在推動新時代中國美術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展開。
劉士銘
劉士銘簡介
劉士銘,1926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學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榮譽津貼。他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195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研究生班。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雕塑研究生,經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名師指導,接受過中央美院雕塑係留法一代雕塑家的紮實的西方藝術教育。1950年,他學生時代創作的作品《丈量土地》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被送往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並被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1953年他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擔任劉開渠、王丙召先生的助手,參與了《金田起義》等浮雕的塑稿工作。1955年,他調入中國雕塑工廠(後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參與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廣場雕塑、北京工人運動場的主像雕塑等眾多雕塑任務。1959年創作作品《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蘇聯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哪吒 1980年 陶
自1961年起,劉士銘離開北京,在河南、河北等地工作和生活,曾先後任職于河南開封師範學院藝術系(現河南大學藝術系)、河北保定群眾文化藝術館,並多次借調到河南省博物館參與展覽工作。在這段與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相處的日子中,劉士銘看到了人民對生活的達觀和人性的真誠。他的藝術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更深入地探觸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表現了一個中國雕塑家的人文情懷,在劉士銘的作品中,最可貴的就是這種平靜達觀的生存境界與人性的溫暖。
廣陵散 1986年 銅
1974年後,他提前退休回到北京,其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從事了十餘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使他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一大批中國傳統雕塑的文物原件,對劉士銘的作品風格産生了極大的影響。1980年劉士銘重返中央美院任教,這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造熱情,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期。
絲綢之路 1986年 銅
受到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影響,劉士銘的雕塑借鑒的是古代陶塑手法,再現的是當代的生活。他塑造的是他看到過的、經歷過的、觸動過他感情的人物和情景,無拘無束,有感而發。劉士銘在創作時幾乎不畫速寫,更不使用照片,而是反覆回憶和提煉記憶中印象深刻的形象或場景,快速的用泥塑造出來,幾乎一次成型,手法簡潔明快,點到即止,注重作品的生氣和神韻。所以他的作品大多質樸古拙,感情充沛,有一種天真的趣味。
隔籠相望 1990年 陶
正如邵大箴先生文章所寫:“他寫船工、農民、牧人、老嫗、娃娃,生動地刻畫出他(她)們的神態和性格,他(她)們生活的情景,但沒有一點醜化和矮化,也沒有一點獵奇的味道。表面上看他對這些人物和情景不作褒貶,他在平和地敘述,在客觀地呈現。不過被他敘述或呈現的,都經過他的選擇和提煉,只是他悄悄的把自己藏在作品的後面,把自我融在他的極有生活趣味的作品裏,把自己樸素和真摯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的語言之中,就像在地下窖藏多年的酒所散發出的香氣,沁入我們的肺腑。”
做飯 1997年 陶上釉
作品收藏
1.1950年,畢業作品《丈量土地》被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
2.1952年,作品《出院》小石刻像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3.1955年,作品《僧一行胸像》、《祖衝之胸像》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4.1959年,作品《官兵一致》群雕及《河南濟源民兵渡河》雕像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5.1959年,作品《劈山引水》被保定市政府收藏。
6.1985年,石雕《弓箭手》被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園收藏。
7.1997年,作品《黃河船工》被文化部收藏。
8.1999年,作品《安塞腰鼓》、《劈山引水》及《老虎背女人》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9.2008年,作品《黃河船工》、《後臺演員》被河南省美術館收藏。
10.2012年,作品《後臺演員》被國家大劇院收藏。
11.2014年,作品《劈山引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羊皮筏子 2000年 銅
自塑像 2002年 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