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走出巴顏喀拉》入藏清華藝博首展 李伯安十年打造生命史詩

《走出巴顏喀拉》入藏清華藝博首展 李伯安十年打造生命史詩

時間:   2019-09-08 19:17:56    |   來源:    藝術中國

《走出巴顏喀拉——天路》

給你十年時間,你會用來做什麼?

有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用了十年,用了他全部的生命,完成了一幅鴻篇巨制。

今天,這幅不曾在他生前完整展出的長卷,得以重見天日。

展覽現場

《走出巴顏喀拉——聖山之靈》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2019年9月6日,"走出巴顏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贈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這是二十世紀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李伯安的水墨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在入藏清華藝博後的首展。

1998年5月,積勞成疾的李伯安突然病逝于未完成的作品前,享年僅54歲。《走出巴顏喀拉》是李伯安先生在生前持續創作而未能完成的遺作,是他付出生命代價的精心力作,也是他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次年,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其畫名橫空出世,震鑠一時。美術評論界將其與蔣兆和《流民圖》、周思聰《礦工圖》相提並論,認為是20世紀中國畫家探索人物畫改良創新走入現代的三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開幕式嘉賓合影

一年前,李伯安先生的家屬將這件作品捐贈給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件作品在清華藝博的庫房中得到了精心的護理和保藏,但更重要的是讓這件作品面對公眾,展現它的恢弘氣勢。

《走出巴顏喀拉——開光大典》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致辭

展覽開幕式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講述了這幅巨作得以收藏在清華藝博的始末,並對李伯安先生家屬和促成捐贈的胥建國教授及夫人姬暉老師表示了由衷得感謝。他談到:“要感謝李伯安先生的親屬,特別是他的愛人張黛女士和兒子李颯,這件作品在家中精心保存保管了20年。去年是李伯安先生過世20週年,河南省美術館專門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回顧展覽。得知這一消息,我們通過清華美術學院胥建國教授和他的夫人姬暉有機緣去拜會張黛女士,並結識李颯先生,在親屬的慷慨和大力支援下,這件作品最終得以入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是我們博物館的榮幸也是責任。”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旨致辭

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旨隨後提到:“李伯安先生不求聞達,默默耕耘,殫精竭慮,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傾注心血,曆盡艱辛,創作了中國美術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水墨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它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創作依託,從黃河之源聖山巴顏喀拉山畫起,通過一組蒼茫凝重的藝術形象和浩然大氣的節奏安排,寄予了黃河九曲蜿蜒,奔騰萬里,最終匯入大海的萬古豪氣,弘揚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並能夠自豪地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黃河文明。它以大題材、大手筆、大氣象,以其對民族精神的高揚和對黃河文明的形象描繪而呈現歷史詩般的光輝,以及高亢的民族精神的世紀之聲回應著世紀之初對唐漢雄風的呼喚,又啟示著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胥建國與夫人姬暉在作品前與友人交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胥建國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胥建國是李伯安的親傳弟子,他與恩師相識25年的回憶感人肺腑。他説道:“1972年,伯安老師開始走進我的生活,那年我十歲,他28歲,他教我畫畫,我叫他李叔,一晃就是十年。他來我家,我母親會給他打兩個荷包蛋吃,我住他家,他做的最常吃的是雞蛋番茄面。往來簡單,而情意益濃。伯安老師離去21年了,今天還有這麼多人記得他,希望通過作品重新認識他,我想表像離不開他作品的魅力,但背後隱含著的,是他所歷經的蹉跎,自我修煉而成的品格。《新唐書·裴行儉傳》中雲:‘士之志遠,先器識,後文藝’。古代士人如此,今藝術家也如此,要技藝之凝練必要度量、見識、文化內涵與精神境界之提升。”

杜鵬飛向李伯安之子李颯頒發《走出巴顏喀拉》捐贈證書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美術界、藝術界和文博界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徐虹主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首先致辭,他談到李伯安的遺作《走出巴顏喀拉》既是一幅氣勢恢弘的長卷,又是一套整體之下不斷分述的組畫。它是超尺度的畫作,無論在物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在物理層面它含括了雄偉的雪峰、浩瀚的雲變、闊達的廟宇;在心理層面它跨越了信仰和文化以及人性之間的溝壑。在他的筆下,一種古老的文明攜帶著聖潔的氣質和神聖的氣象從高原流淌下來,然後匯聚成一股強勁的洪荒去衝擊現代文明所構建的物質世界。

《走出巴顏喀拉——朝聖》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河南省美協主席劉傑在研討會上發言

河南省美協主席劉傑在研討會上也提到,李伯安老師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畫家,也創作了20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僅是用筆畫,他是用真情、真心、真愛,等於用生命完成了這幅美術史上的經典巨作。20年來,應該説震撼了人們的心靈。《走出巴顏喀拉》未能留到河南,對河南美術界來講,包括對河南人民來講,都是一個遺憾。但李伯安的藝術成就不僅僅屬於河南、屬於中國,他的藝術成就應該屬於全世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剛剛招收了一位博士後專門研究李伯安的藝術作品。他在研討會上説到,剛認識李伯安的時候去過他的畫室,那時候《走出巴顏喀拉》剛開始起稿,沒想到有這麼大的規模,有這樣的震撼力。“為了使李伯安先生,包括他創作的《走出巴顏喀拉》這幅作品能夠得到更公正、更客觀、更有歷史縱深性的研究和影響,決定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出資尋找一個有願望研究李伯安先生和他創作的博士後,希望我能夠和將來進來的博士後合作,共同走進李伯安,走進《走出巴顏喀拉》這幅作品。”    

《走出巴顏喀拉——藏戲》

作品局部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認為大作就是要耐讀,精神上有強度,能夠産生心靈的共振,李伯安的畫作正是如此。李伯安的藝術特徵有三個要素非常突出,一是人物表情,二是線條,三是光。在90年代,中國美術整體走向生活化、詩意化與個人化,但是李伯安卻沒有這樣做,他的作品銜接80年代,把80年代的積累在90年代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這就是李伯安藝術的可貴之處。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翁劍青在研討會上發言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翁劍青梳理了中國人物畫從魏晉以來的發展脈絡,並指出了李伯安的《走出巴顏喀拉》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敘事性,同時又有表現性和精神性。雖然有大量的收集實物、現場寫生和現場考察,但是他又不拘泥于簡單的描摹與再現,所以他有一種理想化、典型性的提煉和創作。李伯安的作品是帶有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宏大史詩性作品,甚至他個人的奉獻、忘我、拼命的精神,應該説和那個時代的氣氛、和那個時代主流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中國雕塑》執行主編宋偉光談到了李伯安作品中的三個關鍵詞是壓抑、激昂和爆發。因為藝術是人生的體驗,反映出人生的歷程和審美體驗。“我感到宏大的氣場充溢著他的精神氣息,他的精神氣息就是悲壯的苦難和崇高的犧牲。悲壯的苦難可能是他的新生,而崇高的犧牲不僅僅是他的藝術,也是他的人生,因為他犧牲在他的繪畫面前,這是一個時代人物精神的寫照,同時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人有一種被壓抑、被激昂、被爆發的一個過程。”

研討會現場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研討會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徐虹主持。隨後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裔萼,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鄧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宏劍,廈門大學教授李文絢等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李伯安先生的藝術生平、繪畫創作及美術史意義給予深度的闡釋與評價。清華大學教授劉巨德、海燕出版社社長黃天奇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副主任、教授王穎生等出席研討會,李伯安之子李颯最後致答謝詞。

李颯致答謝詞

李颯致答謝詞時談到:“我父親生前確實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藝術家,生活比較清苦,畫畫條件也很清苦,也是在這幅長卷沒有完成的時候就倒在了作品前,但是他身後也獲得了很大回報。最後機緣巧合,作品能夠被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我們也非常高興。因為清華大學具有良好的學術研究能力、對外推廣能力,我們作為家屬由衷感到高興。”

李伯安作品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只是一個開始,今後將有更多關於李伯安及中國人物畫的專題研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相信在未來,李伯安先生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也將不斷被更多人所認知。(圖文/孟媛)

展覽現場

觀眾拍攝作品

觀眾拍攝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走出巴顏喀拉》入藏清華藝博首展 李伯安十年打造生命史詩